【now新聞台】審計署質疑非本地大學畢業生留港計劃審批寬鬆,有偽造學歷風險,有數百宗個案申請人月薪更低於九千元。
為了吸引在香港的大學畢業外國及內地生留港工作,政府08年推出非本地大學畢業生留港計劃,至去年底共有約51500人申請。
過去5年申請個案數目由11年的5300人,增加9成半至去年超過一萬人,獲批平均比率高達百分之99.9。
審計署發現由10年1月至去年9月,共34000宗獲批個案中,有442宗申請人每月薪連福利只有9,000元或以下。審計署抽查其中30宗,發現6宗申請人從事入職要求僅為中五畢業工作,但負責審批個案人員就在檔案記錄工作屬高度專業和高技術,入職要求為大學學士。
審計署質疑入境處沒有考慮薪酬福利是否達市場水平,建議入境處建立資料庫,備存市場薪酬福利資料。
審計報告又指出,入境處只要求申請人提供學歷及聘用信副本,可能存在偽造風險,建議入境處加強管制核實文件真偽,例如抽查文件或要求相關院校確認。
另外,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在03年10月推出至今約有28200宗獲批,涉及投資金額2440億元,約300宗出售資產後再投資,沒有按規定通知入境處,但處方在違規一段長時間後才發出警告信。
==========
中國人來港打工,千萬不要做廉價勞工!這樣會做爛香港勞動市!英國的公司給我留英打工的工資也是跟當地人差不多!不是我被優待,而是一種保護當地勞工市場的政策!
中央一心認為,為香港注入勞動人口或新移民可解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但可惜港共權貴享盡廉價勞工之餘,物價卻居高不下,年輕人向上流動率低,貧富懸殊。其實這格局也就是把未來年輕人鎖死在港共政權腳下的剝削層,即使新移民來港所生的下一代,也是沒前途!
那些偽親中的權貴,左手幫新移民快速申請公屋、表面討好中國,右手逼舊香港人買樓、住籠屋……制造高地價、物價,其實只是一個制造矛盾(被壓逼的舊香港人如野獸般攻擊新香港人和中國人,香港偽親中和紀律部隊在煽風點火。左右兩手各制造「野獸」互鬥,這就是我所指的「困獸鬥」)及「剝削完港英時期的舊香港人後,再剝未來的新香港人」的圈套!
那些權貴都是拿照外國護照的假愛國者,跟「海歸」是兩回事!他們連同期的舊香港人都虐待,你會相信他們的「大愛」、真心關照新移民或中國人?
中國輸入移民、勞工從港英時期開始一直都有,包括黑工(我也得知很多香港奸商、判頭,享受完廉價勞工、做完工程後,便不發工資跑掉。而單純的中國人也無法追討)。若沒有香港奸商安排,何來中國黑工?其實不是中國人入侵、破壞香港,而是香港權貴消滅香港人,中國人只是被利用的棋子!
香港問題,本地人和外省人的矛盾、大陸資金炒樓等......在海南島均有發生!海南島的民族多樣性很像台灣(仍有不少吃檳榔習慣的人),而且也有不少國民黨後代(記得我有次在深圳遇到一個少數民族而國民黨後代的女子,我們談得很開心,她還說笑「你會不會向共產黨告發我?」我回「現在是什麼時代呀? 大姐~」)。那裡的地方主義比香港的更強烈,我小時候也見證著少數民族和漢的矛盾,但現在很和階。為什麼香港這麼小又好管的地方,卻管得一塌湖塗!港共政權不是垃圾是什麼?
港英時期的英國之所以管治得香港繁榮穩定,皆因她能控制那班權貴禽牲!這班禽牲就是香港人劣根性的原型!香港需要清理門戶!
雖然世界多苦難,但是苦難總是能被戰勝。對於害怕危險的人,這個世界上總是危險的。不要再悲哀地回首往昔,它已一去不復返;明智地改善現在,它屬於你;滿懷信心,勇往直前,迎接迷濛的未來。唯一的善是知識,而唯一的惡是無知。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是自私;只有忽視他人的利益,才是自私。思考才是才智的工作,幻想是才智的樂趣。讀經典書籍就如同和過去世界上傑出的人談話。「包容」的前提是「不能以施恩者或主子的身份自居」。
Sunday, April 24, 2016
Saturday, April 23, 2016
今次被海關捉帶私煙,一定拒交罰款!



我一共被香港海關捉到2次帶私煙 ,每次都是在我失業多時、最沒有錢的時候,而且我每次被捉時都是穿著最平凡時。我沒有一個朋友被捉過,偏偏就是最平凡的我被捉!擺明係「做我」!海關還在審問期間,企圖以確認住址為理由,叫我提供在港親戚或朋友的聯絡方法!我回「沒有,只有我媽」。
我曾報考2次警察,紀律部隊是會查家族背景的,但從被警察狙擊那時,我已察覺得中國公安沒有和香港政府共享我家族成員的資料。今次更證明了香港政府機關缺乏我在港親戚或家族成員的資料。我特此跟所有中國人說,所謂親中的香港人並非真心;而所謂本土派或「港獨」的,其實有不少都經常來回國內,他們不是真心討厭中國人......(省略解釋) 香港政局很複習,不是單純的種族分歧。中央不斷給香港的好處,都被香港權貴(港共集團)獨吞,而那些權貴又制造社會不穩定來騙中央的利益。真相是港共政權一直威脅著中央!不要相信在國內沒有深交親友的香港人!
香港權貴,其實係<<中英聯合聲明>>之下所產生的「地頭蟲」,他們賺錢(簡單)方程式如下:
討好中央 -> 問中央拿好處或維穩費 -> 惡劣地方管治(打壓或剝削基層、新移民優先等......加劇社會矛盾) -> 嫁禍給反政府或反權貴派(左傾思維者,如熱普城、其他本土派等。教主黃毓民的地區辦事處經常幫助有困難的中國新移民。而「藍絲」只是港共政權加強抺黑左傾思維者、制造分裂的工具,情況如江派抺黑和壓逼已前的法輪功一樣,制造中國人對中共無可挽救的裂痕) -> 討好中央
所以,中國人常常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給香港人這麼多好處,香港人反而討厭中國!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央利民措施並沒有落到地方人民身上!全被那些「地頭蟲」貪盡!其實中國有很多民族,每個地方都有地方主義,而中央均給少數民族特權。往往有大型地方衝突、混亂,都是地方官出了問題、嫁禍中央。而普通百姓往往不懂這麼多,一有不公,茅頭自然對著中央。
彭定康說:「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裡。」他話中的「香港某些人」就是那班偽親中的「地頭蟲」和港豬,而紀律部隊就是「地頭蟲」的打手,明無?
今次我已失業差不多8個月,決定不交罰款!不會問任何人求救,更不會叫我那只有月入8000元左右的媽媽交!要搞我呀嘛?!反正多年來都被狙擊、不見得有什麼好轉!好,今次我決定上法庭認罪和拒交罰款,要罰坐監或留案底就隨便!
我一日貧困,我都會買大陸煙!
屌你老母!一班畜牲!即刻撕毀罰單,已表必死決心!連坐牢打交都預備了!無論怎樣,你班畜牲絕對得不到任何好處!
Wednesday, April 20, 2016
Tuesday, April 12, 2016
1996至2016的制憲運動發展
熱血政治
第624集:1996至2016的制憲運動發展
節目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83&ep=624
黃洋達︰
全民制憲的概念並非新鮮事。早在1996年,「前綫」成立時已倡議「全民制憲」,建議「地方憲法必須體現香港市民『全民制憲』的權利,而這部憲法必須經過港人『全民公決』的程序議決產生。」
除了前綫,吳恭劭與劉山青在1996年成立「全民制憲學會」,鼓吹以全民制憲取代不民主的《基本法》。
其實喺主權移交前後,香港討論的政治議題比起今日更有質素、更有內容,而唔似今日只得空洞蒼白的自決口號所以我哋要推動一啲具體而有內容嘅議程,就好似「五區公投,全民制憲」咁樣。
主持:黃洋達、阿Bi、柏洋、末日狼
首播日期:2016-04-11
==========
港共權貴其實是披著中國國旗的離地財閥和國際財閥的雜合體!所以只有「軍閥」可制衡。中共左派是軍閥系,右派是財閥系。香港缺少的是「地方軍」(清剿賣港賊)和「中央軍」(清剿來港貪腐權貴……),不是指紀律部隊這班財閥的僱傭兵,完全兩個層次。
其實這就是我之前在支持「台獨」和「港獨」過程中,把「全民皆兵」的意識植入網民思維的原因,是從中國共產黨的國內統戰教育和蔣介石管治方式領會所得。有習近平認證的(http://news.wenweipo.com/2016/03/26/IN1603260012.htm)~
左派(理想派)中的低層次生物: 左膠、大中華膠和大愛膠,過於理想主義
激進左派: 行使武力及召喚同伴解決問題
左派高層: 行使權力,找人解決問題
右派(資本派)中的低層次生物: 炒家、騙徒、賭徒、拜金者……過於自私、計較
激進右派: 行使財力,找人解決問題
右派高層: 行使財力,找人解決問題
想做大事、有原則或胸有成竹的人,本質是左傾、唯心者; 想賺大錢、沒原則或胸有城府的人,本質是右傾、唯物者。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權國的初生,都是由左傾者造成的,因為有共同理念; 而分裂出來的新政權國,多數是右傾者造成的,因為有利益衝突。
中國為什麼從鄧小平開始走資、右派上場?因為要開放、面對國際資本家。過往摸著石頭過河,現在開始清晰、慢慢tune回「左」,再深化左右、上下融合,盡量平衡於中間偏左、控制「波幅」,有助穩定社會。
正義、軍隊,也是源於左傾者; 在民主國家也不例外,只是制度及approach不同而已。
一直以來,「熱普城」有清晰的論述、方向和工作,做人做事本應如此才可靠。中共中央是處理國內外的精英團隊,只要市民和政黨坦誠及清晰表達出來(包括行動、宣傳和舉辦活動等……均能體現出一個組織和人的真誠和能力),什麼都可以談。中央是幹大事的,也必需托於大能者; 要取得中央安心,就是要證明自己的能耐和品格。日子有勞,功只差於早晚。
英國外交也建議梁振英盡快改革。至於中共,我認為,十三五規劃中,她致力於改革國內和對歐投資合作政策;另外,中美外交暖和(如3月簽下的「中美旅遊年策略性合作夥伴」);種種條件利好香港的國際角色和經濟,但香港目前政制和格局(如雙普選未明確)不明朗於國際,是為中國、香港和國際的絆腳石;所以,適合香港的雙普選是勢必所催,或甚至修改基本法。中央清楚明白一國兩制的重要性,所以強調堅定不移和放軟,這就是善意。(事到如今,建制派前幾天重提23條,實在吃飽沒事幹)
自決、制憲,分別有立即、五年和十年的選擇。「立即」不是代表任內期間辦妥,但絕對代表「立即」啟動,即「立即幹」,如今vision已明確,為何要遲?正如十X五規劃,立即幹,五年後收割成果。一個project有了vision的支持和決定去馬後,應該以「立即幹」!
以我用大人的政治角度批判,五年和十年為啟動的,要不是投資期貨價格(別人勤幹,自己吃未來的成果),便是沒有堅定的方向和缺乏的遠見,這樣的「領導」,實質不成熟穩重和投機;但如果把學民餘黨視為美國勢力的殘餘,這除了乎合美國不干預中國內政之妥協外,也反映美國高度認同「熱普城」的主張(透過穩定期貨價格來穩定未來經濟政策)。但我見這班「期貨軍」均是青少年,暫可視為處於實習階段的第二、三梯隊,只有第二梯隊可被考慮少數當選。第一梯隊「熱普城」,在十年內絕對是擔當領導角色。
(毓民教咁多學生,最正係黃洋達,而「國師」—陳雲就真係最正的伙伴。如今三人均為伙伴)
第624集:1996至2016的制憲運動發展
節目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83&ep=624
黃洋達︰
全民制憲的概念並非新鮮事。早在1996年,「前綫」成立時已倡議「全民制憲」,建議「地方憲法必須體現香港市民『全民制憲』的權利,而這部憲法必須經過港人『全民公決』的程序議決產生。」
除了前綫,吳恭劭與劉山青在1996年成立「全民制憲學會」,鼓吹以全民制憲取代不民主的《基本法》。
其實喺主權移交前後,香港討論的政治議題比起今日更有質素、更有內容,而唔似今日只得空洞蒼白的自決口號所以我哋要推動一啲具體而有內容嘅議程,就好似「五區公投,全民制憲」咁樣。
主持:黃洋達、阿Bi、柏洋、末日狼
首播日期:2016-04-11
==========
港共權貴其實是披著中國國旗的離地財閥和國際財閥的雜合體!所以只有「軍閥」可制衡。中共左派是軍閥系,右派是財閥系。香港缺少的是「地方軍」(清剿賣港賊)和「中央軍」(清剿來港貪腐權貴……),不是指紀律部隊這班財閥的僱傭兵,完全兩個層次。
其實這就是我之前在支持「台獨」和「港獨」過程中,把「全民皆兵」的意識植入網民思維的原因,是從中國共產黨的國內統戰教育和蔣介石管治方式領會所得。有習近平認證的(http://news.wenweipo.com/2016/03/26/IN1603260012.htm)~
左派(理想派)中的低層次生物: 左膠、大中華膠和大愛膠,過於理想主義
激進左派: 行使武力及召喚同伴解決問題
左派高層: 行使權力,找人解決問題
右派(資本派)中的低層次生物: 炒家、騙徒、賭徒、拜金者……過於自私、計較
激進右派: 行使財力,找人解決問題
右派高層: 行使財力,找人解決問題
想做大事、有原則或胸有成竹的人,本質是左傾、唯心者; 想賺大錢、沒原則或胸有城府的人,本質是右傾、唯物者。世界上,任何一個政權國的初生,都是由左傾者造成的,因為有共同理念; 而分裂出來的新政權國,多數是右傾者造成的,因為有利益衝突。
中國為什麼從鄧小平開始走資、右派上場?因為要開放、面對國際資本家。過往摸著石頭過河,現在開始清晰、慢慢tune回「左」,再深化左右、上下融合,盡量平衡於中間偏左、控制「波幅」,有助穩定社會。
正義、軍隊,也是源於左傾者; 在民主國家也不例外,只是制度及approach不同而已。
一直以來,「熱普城」有清晰的論述、方向和工作,做人做事本應如此才可靠。中共中央是處理國內外的精英團隊,只要市民和政黨坦誠及清晰表達出來(包括行動、宣傳和舉辦活動等……均能體現出一個組織和人的真誠和能力),什麼都可以談。中央是幹大事的,也必需托於大能者; 要取得中央安心,就是要證明自己的能耐和品格。日子有勞,功只差於早晚。
英國外交也建議梁振英盡快改革。至於中共,我認為,十三五規劃中,她致力於改革國內和對歐投資合作政策;另外,中美外交暖和(如3月簽下的「中美旅遊年策略性合作夥伴」);種種條件利好香港的國際角色和經濟,但香港目前政制和格局(如雙普選未明確)不明朗於國際,是為中國、香港和國際的絆腳石;所以,適合香港的雙普選是勢必所催,或甚至修改基本法。中央清楚明白一國兩制的重要性,所以強調堅定不移和放軟,這就是善意。(事到如今,建制派前幾天重提23條,實在吃飽沒事幹)
自決、制憲,分別有立即、五年和十年的選擇。「立即」不是代表任內期間辦妥,但絕對代表「立即」啟動,即「立即幹」,如今vision已明確,為何要遲?正如十X五規劃,立即幹,五年後收割成果。一個project有了vision的支持和決定去馬後,應該以「立即幹」!
以我用大人的政治角度批判,五年和十年為啟動的,要不是投資期貨價格(別人勤幹,自己吃未來的成果),便是沒有堅定的方向和缺乏的遠見,這樣的「領導」,實質不成熟穩重和投機;但如果把學民餘黨視為美國勢力的殘餘,這除了乎合美國不干預中國內政之妥協外,也反映美國高度認同「熱普城」的主張(透過穩定期貨價格來穩定未來經濟政策)。但我見這班「期貨軍」均是青少年,暫可視為處於實習階段的第二、三梯隊,只有第二梯隊可被考慮少數當選。第一梯隊「熱普城」,在十年內絕對是擔當領導角色。
(毓民教咁多學生,最正係黃洋達,而「國師」—陳雲就真係最正的伙伴。如今三人均為伙伴)
Monday, April 11, 2016
My Biggest Regret As A Programmer (擁有35年經驗、曾在蘋果工作的他說:當工程師是我最大的遺憾)
A little over 20 years ago I was at a crossroads. My second company was petering out when our 5 years of building Deltagraph for the publisher ended (they wanted to move into the nascent internet space). At that point I had 13 years experience as a programmer but also 9 years or so experience running a company (at the same time).
I no longer wanted to do both. My first company 85-87 not only built a new kind of spreadsheet program but also published it ourselves. I led the company, did all the press interviews, managed the investors, did all the usual business stuff and also was one of the three programmers and the UI designer. After we shipped the product in early 87 I also wound up in the hospital. Trying to be both leader and programmer was simply too much.
So at that point in 1994 I could have gone either into technical management or continued as a programmer. I chose programmer because it was easier. Today I now realize how wrong I was despite all the great stuff I’ve been able to work on and ship over the past 20 years. Going towards the CTO/CIO/VP Engineering route, which was fairly new back then, would have been a much better plan.
I was in the Bay area for a year around 1995 and worked at Apple for the last half. Apple looked to be falling apart and I left to return to Texas as I didn’t want to see my favorite company die around me. Big mistake.
Not only did Apple begin a huge turnaround a year later when Steve came back, but the whole Dotcom explosion happened. Being both an experienced programmer and leader who understood what it took to deliver (we did 9 major releases of the apps during my time, all of which I built the master floppies for, with no need for hot fixes which were hard to do then anyway) I can only imagine how in demand I could have been. Once you get to the level of one of those titles you can keep moving forward and up.
My sister started as a programmer 30 years ago but jumped into management within the first year and has been a VP at a big company for the past 15 or so years. The huge parent of the travel company I worked for a couple years ago had a CEO who started 15 years earlier as a programmer. Of course these types of jobs can be hard and unpleasant but for that the renumeration is way greater. My sister has 10X the assets I have.
Over the years I’ve seen how little ability you have as a programmer, no matter how good you are, at making a difference or changing things that are broken. I simply didn’t realize how little room you have to advance as just a programmer (or even architect or the like); the power to change exists at a level not available to you as a mere delivery device. Add to that the financial benefits, the higher likelihood of substantial IPO participation, and all the other things you gain access to, and being a programmer means you have to be happy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cool things.
Over the years the worst places I’ve worked or helped as a consultant for those 5 or so years I did that were almost always due to inept, incompetent or downright idiotic technology management. There isn’t enough room in this blog to list them all.
Take the VP of engineering for a bank who remarked that he didn’t need to understand technology as he managed people, yet still made technology decisions. The CIO at the same place never believed anything his employees told him but believed everything vendors told him. Of course we knew he was taking kickbacks as we kept buying things we had no use for and he kept writing articles for them relating how wonderful their products were for us. Yet we used almost none of it. Some time after I left he was fired and perp-walked out of the company yet immediately got another similar CIO position.
The worst job I ever had started out as what I thought would be awesome. A post-startup had a successful niche in their industry; both they and their arch-rivals (different niche) both wanted to launch into a broader public market and the market was heating up. I was hired as a second programmer. The other programmer and manager had been hired to build a new broader online store as the existing one was too inflexible and slow for a big market. The company had zero technical leadership otherwise, the CEO and the other two founders had no technical experience or knowledge. The programmer constantly talked about how wonderful his backend code was and the manager supported him. I built a front end piece, put up demos, checked in my source every day. When I thought it a good time to integrate I discovered the other programmer after 10 months had checked in—nothing. When I pointed this out the manager said “he never checks in anything until it’s perfect”. Yet no one called this out as stupid other than me. I spent the next two months trying desperately to get the 3 founders to bring in people who could actually deliver (I knew several people) but they were afraid to make any changes and admit they had screwed up in hiring these two guys. Eventually I gave up and left.
A year later after still getting nothing from this guy they fired both of them. They tried to hire some consulting firm but got nothing from them either. By this time it was too late. The rivals? They became a billion dollar public company and I see their commercials on TV sometimes. I always want to throw a shoe at the TV when I see them. We had everything but a damn store and in reality actu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f I had been such a person instead of a programmer I would have had the track record and clout to make it happen. But all I was was a programmer.
I could go on and on but the key is that you can’t make changes in how people do things in a technical sense unless you have the ability, the authority and the opportunity. Once you make that call and assuming you find the right places to grow, the sky is really the limit.
When I was on TV (Computer Chronicles) in early 1987 showing our product Trapeze the other presenter was Mike Slade who was product manager of Excel. At the time young me thought him some random marketing weenie (young people can be pretty stupid). Yet he started all these companies later including ESPN, worked for Apple in various leadership roles, was a good friend of Steve Jobs and started his own VC firm.
And today I am still just a programmer. Who’s the weenie now? I doubt I will ever be able to really retire. Thankfully I am still good at delivery (I was recruited into my present job by a former manager who needed what he knew I can do) but still all I will be until I croak is what I am now.
Being a programmer for nearly 35 years and still being able to get things done and ship is still fun and I’ve been able to work on amazing things over the years. But I can still feel the regret of not seeking the challenge of just leadership. In some ways programming was the easy choice. Given how close I got to the whole Dotcom timeframe, or even the return of Steve to Apple, and still had recent leadership experience, I could have been almost anything.
So yes I regret not taking that choice and seeing where it would have led me, yet I would have missed all the fun of writing code and the soul-draining jobs that often come with it where you can’t really fix anything.
I came to a fork in the road and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Perhaps now I realize why.
[http://thecodist.com/article/my-biggest-regret-as-a-programmer]
大概20年前我正處在人來人往的十字路口。由於 Deltagraph 專案開發了5年之後中止,我的第二家公司快要做不下去了。那時候我已經有了13年的工程師經驗,同時也有大概9年經營公司的經歷(同時)。
我不想再這樣勉力兼顧兩者了。我的第一家公司85-87不僅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電子表格程式而且還自己負責發行。公司由我來領導,從媒體採訪到投資者管理等一切日常商業事務都由我來打理,而且我還是其中的3名工程師之一,同時還兼任UI設計師。1987年初,在產品推出後我就累到住院了。又當負責人又做工程師實在是太累了。
於是到了1994年,我眼前有兩條路可以走,要不就做技術管理,要不就繼續當工程師。我選擇了當工程師,因為這項工作更簡單。到了今天我終於意識到這個決定是多麼的糟糕,儘管過去20年我做了很多很棒的東西。選擇往對我來說相對新鮮的 CTO/CIO/工程副總路線卻是一個更好的計劃。
1995年左右我曾在灣區住過1年,有半年時間是待在蘋果。蘋果當時看起來就要分崩離析,所以我又回到了德州,因為不想眼睜睜看著自己喜歡的公司倒掉。這是個天大的錯誤。
1年後,蘋果不僅因為Steve Jobs的回歸而出現巨大逆轉,而且還出現了.com 的集體大爆發。同時身為有經驗的工程師和主管的我(我們總共發布了9 個應用程式,我做的那些app從來都不用做過熱修復,這在當時是很難做到的)明白,自己本來可以多受歡迎。一旦你擁有了那樣的頭銜,再往前走就很容易了。
30年前我妹妹也是從工程師開始的,但是第1年她就轉到了管理崗位,過去15年她一直都擔任一家大公司的VP。幾年前我工作的一家旅遊公司的母公司也有一位CEO是15年前從工程師轉過來的。當然,這些類型的工作是有難度且不愉快的,但是收入也要高得多。我妹的資產是我的10倍。
這些年我目睹了身為工程師擁有的能力是多麼地薄弱,不管你寫程式、創造不同或者修復東西表現得有多出色。我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身為工程師(或者架構師之流)你的進步空間有多狹窄。你就是一個螺絲釘,根本沒有那種改變現狀的能力。除了少了財務方面的好處以外,更高份額的IPO參股的可能也更低,能接觸到的東西更少,作為工程師你必須對有機會開發很酷的東西感到滿意。
這5年來我作為顧問工作過或幫助過的最糟糕的地方,幾乎都是因為徹底無能白痴的技術管理。這種無能多到罄竹難書,本文難以一一贅述。
在銀行當工程副總裁意味著他不需要理解技術,因為他管理的是人,但技術決策還是由他來決定。同樣地方的CIO從來不相信自己員工告訴他的任何東西,但是卻相信供應商告訴他的一切。當然我們知道他在拿回扣,因為我們不斷買自己不用的東西,而他卻不斷替供應商寫文章,稱讚對方的產品對我們如何的有用。可是我們幾乎都不用。我離開一段時間之後他終於被炒魷魚了,但是馬上又能在別處找到類似的CIO職位。
我做過最糟糕的工作一度是我認為非常棒的。一家後新創企業(post-startup )在所做的行業有一個成功的利基業務,包括他們和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做另一個利基業務)都想上市,然後市場開始熱了起來。我被延攬過去成為他們的第二名工程師。另一位工程師和經理則負責開發一個新的線上商店,因為原來的那個太不靈活,跑得太慢了,不適合大市場的需要。
而這家公司的技術領導力是空白,CEO和另兩位創辦人都沒有技術經驗或知識。那位工程師不斷地吹噓自己的後端程式碼是如何地出色,經理也支持他。而我則開發前端,做演示,每天都檢查自己的程式碼。等到我認為是進行集成的好時機時我才發現另一位工程師整整 10 個月都沒有檢查過任何東西。我向經理指出這一點時經理卻說「他在東西完美之前,從不做檢查。」除了我以外沒人認為這是愚蠢的話。接下來的2個月我絕望地想讓那3位創辦人聘請真正能做事的人進來(我認識幾個),但他們儘管承認請錯了人,卻害怕做出任何改變。最後我放棄了,離開了那家公司。
1年後那家公司還是什麼都沒做出來,最後他們把那兩人都炒了。他們試過僱用一些諮詢機構但仍然一無所獲。到那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競爭對手已經變成了一家1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我還在電視上見過他們的廣告。每每看到他們的廣告我就想脫掉自己的鞋扔過去砸電視。我們什麼都有但就是沒有一個該死的線上商店和實際的技術領導力。如果我擔當的是管理的任務而不只是工程師的話(我本來該有這種履歷的),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但我卻只是一名工程師。
我還可以繼續做事,但關鍵是你沒法從技術角度改變別人的做事方式,除非你有那種機會和權力。一旦你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並且找到了合適的地方去發展,講真的,只有天空才是極限。
1987年初,我上電視《Computer Chronicles》展示我們的產品 Trapeze 時,另一個演示者是 Mike Slade,當時他是 Excel 的產品經理。那時候年輕的我認為他只是一個做推銷的無名小卒(誰沒年少輕狂過對吧)。但是後來他創辦了 ESPN(美國24小時專播體育節目的有線電視聯播網),加入過蘋果擔任各種領導角色,他還是Steve Jobs的好友,並且還創立了自己的 VC 機構。
但到現在我還只是一個工程師。現在誰是無名小卒?我都懷疑自己能不能退休了。謝天謝地現在我還能做東西(一位前經理雇用我去做他知道我能做的事情),但是我也就只能是這個樣子了。
作為一個有將近35年經驗的工程師,值得欣慰的是我現在還能繼續寫程式,還能找到樂趣,這些年還能做一些令人驚豔的東西。但我還是對沒有接下領導職的挑戰感到後悔。從某種程度來說變成是容易的選擇。我曾經離網路時代尖端那麼地近,甚至還有機會回到Steve Jobs身邊,並且當時也曾有過領導經驗,我本來可以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所以是的,我後悔沒有做出那個選擇,後悔沒有看到它本該可以引領我去到哪裡,然而若是我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我也可能失去寫程式的樂趣,在讓人精神枯竭的工作中,失去完成修復的成就感。
當時我站在岔路口時選了一條人少的路走。現在我知道是為什麼了。
[http://www.bnext.com.tw/ext_rss/view/id/1520530]
I no longer wanted to do both. My first company 85-87 not only built a new kind of spreadsheet program but also published it ourselves. I led the company, did all the press interviews, managed the investors, did all the usual business stuff and also was one of the three programmers and the UI designer. After we shipped the product in early 87 I also wound up in the hospital. Trying to be both leader and programmer was simply too much.
So at that point in 1994 I could have gone either into technical management or continued as a programmer. I chose programmer because it was easier. Today I now realize how wrong I was despite all the great stuff I’ve been able to work on and ship over the past 20 years. Going towards the CTO/CIO/VP Engineering route, which was fairly new back then, would have been a much better plan.
I was in the Bay area for a year around 1995 and worked at Apple for the last half. Apple looked to be falling apart and I left to return to Texas as I didn’t want to see my favorite company die around me. Big mistake.
Not only did Apple begin a huge turnaround a year later when Steve came back, but the whole Dotcom explosion happened. Being both an experienced programmer and leader who understood what it took to deliver (we did 9 major releases of the apps during my time, all of which I built the master floppies for, with no need for hot fixes which were hard to do then anyway) I can only imagine how in demand I could have been. Once you get to the level of one of those titles you can keep moving forward and up.
My sister started as a programmer 30 years ago but jumped into management within the first year and has been a VP at a big company for the past 15 or so years. The huge parent of the travel company I worked for a couple years ago had a CEO who started 15 years earlier as a programmer. Of course these types of jobs can be hard and unpleasant but for that the renumeration is way greater. My sister has 10X the assets I have.
Over the years I’ve seen how little ability you have as a programmer, no matter how good you are, at making a difference or changing things that are broken. I simply didn’t realize how little room you have to advance as just a programmer (or even architect or the like); the power to change exists at a level not available to you as a mere delivery device. Add to that the financial benefits, the higher likelihood of substantial IPO participation, and all the other things you gain access to, and being a programmer means you have to be happy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cool things.
Over the years the worst places I’ve worked or helped as a consultant for those 5 or so years I did that were almost always due to inept, incompetent or downright idiotic technology management. There isn’t enough room in this blog to list them all.
Take the VP of engineering for a bank who remarked that he didn’t need to understand technology as he managed people, yet still made technology decisions. The CIO at the same place never believed anything his employees told him but believed everything vendors told him. Of course we knew he was taking kickbacks as we kept buying things we had no use for and he kept writing articles for them relating how wonderful their products were for us. Yet we used almost none of it. Some time after I left he was fired and perp-walked out of the company yet immediately got another similar CIO position.
The worst job I ever had started out as what I thought would be awesome. A post-startup had a successful niche in their industry; both they and their arch-rivals (different niche) both wanted to launch into a broader public market and the market was heating up. I was hired as a second programmer. The other programmer and manager had been hired to build a new broader online store as the existing one was too inflexible and slow for a big market. The company had zero technical leadership otherwise, the CEO and the other two founders had no technical experience or knowledge. The programmer constantly talked about how wonderful his backend code was and the manager supported him. I built a front end piece, put up demos, checked in my source every day. When I thought it a good time to integrate I discovered the other programmer after 10 months had checked in—nothing. When I pointed this out the manager said “he never checks in anything until it’s perfect”. Yet no one called this out as stupid other than me. I spent the next two months trying desperately to get the 3 founders to bring in people who could actually deliver (I knew several people) but they were afraid to make any changes and admit they had screwed up in hiring these two guys. Eventually I gave up and left.
A year later after still getting nothing from this guy they fired both of them. They tried to hire some consulting firm but got nothing from them either. By this time it was too late. The rivals? They became a billion dollar public company and I see their commercials on TV sometimes. I always want to throw a shoe at the TV when I see them. We had everything but a damn store and in reality actu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f I had been such a person instead of a programmer I would have had the track record and clout to make it happen. But all I was was a programmer.
I could go on and on but the key is that you can’t make changes in how people do things in a technical sense unless you have the ability, the authority and the opportunity. Once you make that call and assuming you find the right places to grow, the sky is really the limit.
When I was on TV (Computer Chronicles) in early 1987 showing our product Trapeze the other presenter was Mike Slade who was product manager of Excel. At the time young me thought him some random marketing weenie (young people can be pretty stupid). Yet he started all these companies later including ESPN, worked for Apple in various leadership roles, was a good friend of Steve Jobs and started his own VC firm.
And today I am still just a programmer. Who’s the weenie now? I doubt I will ever be able to really retire. Thankfully I am still good at delivery (I was recruited into my present job by a former manager who needed what he knew I can do) but still all I will be until I croak is what I am now.
Being a programmer for nearly 35 years and still being able to get things done and ship is still fun and I’ve been able to work on amazing things over the years. But I can still feel the regret of not seeking the challenge of just leadership. In some ways programming was the easy choice. Given how close I got to the whole Dotcom timeframe, or even the return of Steve to Apple, and still had recent leadership experience, I could have been almost anything.
So yes I regret not taking that choice and seeing where it would have led me, yet I would have missed all the fun of writing code and the soul-draining jobs that often come with it where you can’t really fix anything.
I came to a fork in the road and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Perhaps now I realize why.
[http://thecodist.com/article/my-biggest-regret-as-a-programmer]
大概20年前我正處在人來人往的十字路口。由於 Deltagraph 專案開發了5年之後中止,我的第二家公司快要做不下去了。那時候我已經有了13年的工程師經驗,同時也有大概9年經營公司的經歷(同時)。
我不想再這樣勉力兼顧兩者了。我的第一家公司85-87不僅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電子表格程式而且還自己負責發行。公司由我來領導,從媒體採訪到投資者管理等一切日常商業事務都由我來打理,而且我還是其中的3名工程師之一,同時還兼任UI設計師。1987年初,在產品推出後我就累到住院了。又當負責人又做工程師實在是太累了。
於是到了1994年,我眼前有兩條路可以走,要不就做技術管理,要不就繼續當工程師。我選擇了當工程師,因為這項工作更簡單。到了今天我終於意識到這個決定是多麼的糟糕,儘管過去20年我做了很多很棒的東西。選擇往對我來說相對新鮮的 CTO/CIO/工程副總路線卻是一個更好的計劃。
1995年左右我曾在灣區住過1年,有半年時間是待在蘋果。蘋果當時看起來就要分崩離析,所以我又回到了德州,因為不想眼睜睜看著自己喜歡的公司倒掉。這是個天大的錯誤。
1年後,蘋果不僅因為Steve Jobs的回歸而出現巨大逆轉,而且還出現了.com 的集體大爆發。同時身為有經驗的工程師和主管的我(我們總共發布了9 個應用程式,我做的那些app從來都不用做過熱修復,這在當時是很難做到的)明白,自己本來可以多受歡迎。一旦你擁有了那樣的頭銜,再往前走就很容易了。
30年前我妹妹也是從工程師開始的,但是第1年她就轉到了管理崗位,過去15年她一直都擔任一家大公司的VP。幾年前我工作的一家旅遊公司的母公司也有一位CEO是15年前從工程師轉過來的。當然,這些類型的工作是有難度且不愉快的,但是收入也要高得多。我妹的資產是我的10倍。
這些年我目睹了身為工程師擁有的能力是多麼地薄弱,不管你寫程式、創造不同或者修復東西表現得有多出色。我當時完全沒有意識到身為工程師(或者架構師之流)你的進步空間有多狹窄。你就是一個螺絲釘,根本沒有那種改變現狀的能力。除了少了財務方面的好處以外,更高份額的IPO參股的可能也更低,能接觸到的東西更少,作為工程師你必須對有機會開發很酷的東西感到滿意。
這5年來我作為顧問工作過或幫助過的最糟糕的地方,幾乎都是因為徹底無能白痴的技術管理。這種無能多到罄竹難書,本文難以一一贅述。
在銀行當工程副總裁意味著他不需要理解技術,因為他管理的是人,但技術決策還是由他來決定。同樣地方的CIO從來不相信自己員工告訴他的任何東西,但是卻相信供應商告訴他的一切。當然我們知道他在拿回扣,因為我們不斷買自己不用的東西,而他卻不斷替供應商寫文章,稱讚對方的產品對我們如何的有用。可是我們幾乎都不用。我離開一段時間之後他終於被炒魷魚了,但是馬上又能在別處找到類似的CIO職位。
我做過最糟糕的工作一度是我認為非常棒的。一家後新創企業(post-startup )在所做的行業有一個成功的利基業務,包括他們和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做另一個利基業務)都想上市,然後市場開始熱了起來。我被延攬過去成為他們的第二名工程師。另一位工程師和經理則負責開發一個新的線上商店,因為原來的那個太不靈活,跑得太慢了,不適合大市場的需要。
而這家公司的技術領導力是空白,CEO和另兩位創辦人都沒有技術經驗或知識。那位工程師不斷地吹噓自己的後端程式碼是如何地出色,經理也支持他。而我則開發前端,做演示,每天都檢查自己的程式碼。等到我認為是進行集成的好時機時我才發現另一位工程師整整 10 個月都沒有檢查過任何東西。我向經理指出這一點時經理卻說「他在東西完美之前,從不做檢查。」除了我以外沒人認為這是愚蠢的話。接下來的2個月我絕望地想讓那3位創辦人聘請真正能做事的人進來(我認識幾個),但他們儘管承認請錯了人,卻害怕做出任何改變。最後我放棄了,離開了那家公司。
1年後那家公司還是什麼都沒做出來,最後他們把那兩人都炒了。他們試過僱用一些諮詢機構但仍然一無所獲。到那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競爭對手已經變成了一家1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我還在電視上見過他們的廣告。每每看到他們的廣告我就想脫掉自己的鞋扔過去砸電視。我們什麼都有但就是沒有一個該死的線上商店和實際的技術領導力。如果我擔當的是管理的任務而不只是工程師的話(我本來該有這種履歷的),我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但我卻只是一名工程師。
我還可以繼續做事,但關鍵是你沒法從技術角度改變別人的做事方式,除非你有那種機會和權力。一旦你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並且找到了合適的地方去發展,講真的,只有天空才是極限。
1987年初,我上電視《Computer Chronicles》展示我們的產品 Trapeze 時,另一個演示者是 Mike Slade,當時他是 Excel 的產品經理。那時候年輕的我認為他只是一個做推銷的無名小卒(誰沒年少輕狂過對吧)。但是後來他創辦了 ESPN(美國24小時專播體育節目的有線電視聯播網),加入過蘋果擔任各種領導角色,他還是Steve Jobs的好友,並且還創立了自己的 VC 機構。
但到現在我還只是一個工程師。現在誰是無名小卒?我都懷疑自己能不能退休了。謝天謝地現在我還能做東西(一位前經理雇用我去做他知道我能做的事情),但是我也就只能是這個樣子了。
作為一個有將近35年經驗的工程師,值得欣慰的是我現在還能繼續寫程式,還能找到樂趣,這些年還能做一些令人驚豔的東西。但我還是對沒有接下領導職的挑戰感到後悔。從某種程度來說變成是容易的選擇。我曾經離網路時代尖端那麼地近,甚至還有機會回到Steve Jobs身邊,並且當時也曾有過領導經驗,我本來可以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所以是的,我後悔沒有做出那個選擇,後悔沒有看到它本該可以引領我去到哪裡,然而若是我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我也可能失去寫程式的樂趣,在讓人精神枯竭的工作中,失去完成修復的成就感。
當時我站在岔路口時選了一條人少的路走。現在我知道是為什麼了。
[http://www.bnext.com.tw/ext_rss/view/id/1520530]
Thursday, April 7, 2016
香港沒落,是因為沒有人有做「好大老」的能力
梁家輝:港產片沒落是我們一手造成
經常說「香港電影已死」,究竟是否真的已死?因為本土市場無人睇?是題材已經追不上時代?還是現今影壇已經出唔到「明星」令觀眾冇意欲入場?
今屆「金像獎」雖然曲終人散,不過因為電影《十年》掀起無數風波,但頒「最佳電影」給《十年》,卻有不少人指為過往沉悶的「金像獎」扳回些「骨氣」及「可看性」,因為年年上台的,來來去去都是那班人,沒有話題性泛不起丁點漣漪,其實圈內都有唔少人察覺到此問題。
今年提名金像影帝的梁家輝,因著新片《智取威虎山》接受內地《網易》訪問,談到了「香港電影已死」的問題,他坦言這個問題,是他們那一代人造成,原因是他們那一代人當年只顧拍戲賺錢,從沒想過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問題。
梁家輝說:「香港電影黃金十年,我在那個時候拍戲最多,而且得到的經驗也最多,但是我經常有一個遺憾就是,香港電影的沒落,其實是我們一手造成的。我們在那個時候只顧著拍戲,沒有想其他的,但是大環境也是這樣子,沒有訓練第二梯隊,不管是導演、攝影師、燈光師、演員,或者是群眾演員,一個場務工,我們都沒有好好的訓練第二梯隊,所以以至後來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演員,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導演。當這些導演都北上拍合拍片以後,香港就變成真空了,要找新的演員沒有,要找有票房保證的演員沒有,要找女演員更加沒有。 要找好導演,沒有,新的導演不成氣候,因為經驗不足。」
同時,梁家輝亦覺得,一些新導演空有理論,沒有實踐機會,又看不起拍一些所謂的「胡鬧電影」,惡性循環:「他們學不到技術,只空有一套理論、空想,很多電影學院出來的導演系的人,一出來就覺得自己是法國名導,他們要求的鏡頭是這樣子這樣子,你連拍電影是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不能怪他,因為那個時候他們沒有受過實戰的經驗。從理論上學到一套,但出來以後面對這個整個大環境是另外一套,他們看不起那些胡鬧電影,他們不願意拍那些電影,但是你要拍藝術片,你要拍文藝片嗎?你又只是皮毛。但是不能怪他們,因為真的沒有提供他們一個鍛煉的機會,提供一個讓他清楚什麼叫電影的一個機會。有些新導演甚至連電影語言都不知道。其實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電影語言?不是一個好本子,一些好對白,或者一些好演員就能拍出一個好電影來。什麼叫鏡頭感?一個演員對著一個鏡頭在做表演的時候,你要知道清楚,導演給你一個多大的鏡頭,你不是每一個鏡頭都是做同樣的表演,一個很寬的鏡頭跟一個特寫,你的表演是兩回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ews/realtime/20160406/54956335]
==========
香港各行各業的勞動市場都係咁,除了金融或其相關類(無咁差)。香港的一切是被利益輸送和黑金配合貪婪的人腐化。其實香港經濟的角色沒有改變過,港英時期也同樣面對同樣問題,但問題根源在於管治者和權貴的傾向,傾向過於政治、過於依賴中資、過於賺快錢、過於揣摩上意……很多的「過於」,結論是過於沒領導能力和社會責任。
很多管理層只懂玩弄權術和語言偽術,其實只是一般稍為有心計的酒樓大家姐都懂的把戲,差別在於知識和資源而已,其原理、手法和企圖差不多。只懂玩這種把戲的人,其實相當幼稚。在我眼中,他們只是穿著西裝、位置不同、多點知識或技能的酒樓大家姐而已。有管理級的頭銜和MBA的學歷,但只有酒樓大家姐級數的管治能力或貢獻,不外如是!High Cost Input、Very Low Value Output是「飯桶」級別。
「崩牙駒」小時候,砍人一隻手有20元,他大佬收2000元。醒少少嘅都揀做大佬,而路只有4條有機會令自己未來變得更好:
1. 跟自己大佬議價
2. 不幹
3. 退出社團,另謀高袖
4. 砍掉自己大佬
最笨是只為20元砍別人的大佬。港豬不明白抗爭是一種真正江湖和政治的議價技巧。我(有限協助)和本土派一直做的是跟港共政權和中央討個更好的社會福祉,第1項已(尤其是「飯民」)做過很多次、並且無效,現在只有選擇第4項(砍掉現在的港共權貴)。當然,要人做事也需要錢。立法會每項政策都涉及以億計的民生利益,現在的抗爭,跟那2000元砍手比起不算什麼。而狙擊本土派及其支持者的人就只有「只為20元砍別人的大佬」的級數。你的智力如何,你做的事也必如何。長大啦憨鳩仔(港豬)!
(不是跟梁家輝說)
經常說「香港電影已死」,究竟是否真的已死?因為本土市場無人睇?是題材已經追不上時代?還是現今影壇已經出唔到「明星」令觀眾冇意欲入場?
今屆「金像獎」雖然曲終人散,不過因為電影《十年》掀起無數風波,但頒「最佳電影」給《十年》,卻有不少人指為過往沉悶的「金像獎」扳回些「骨氣」及「可看性」,因為年年上台的,來來去去都是那班人,沒有話題性泛不起丁點漣漪,其實圈內都有唔少人察覺到此問題。
今年提名金像影帝的梁家輝,因著新片《智取威虎山》接受內地《網易》訪問,談到了「香港電影已死」的問題,他坦言這個問題,是他們那一代人造成,原因是他們那一代人當年只顧拍戲賺錢,從沒想過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問題。
梁家輝說:「香港電影黃金十年,我在那個時候拍戲最多,而且得到的經驗也最多,但是我經常有一個遺憾就是,香港電影的沒落,其實是我們一手造成的。我們在那個時候只顧著拍戲,沒有想其他的,但是大環境也是這樣子,沒有訓練第二梯隊,不管是導演、攝影師、燈光師、演員,或者是群眾演員,一個場務工,我們都沒有好好的訓練第二梯隊,所以以至後來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演員,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導演。當這些導演都北上拍合拍片以後,香港就變成真空了,要找新的演員沒有,要找有票房保證的演員沒有,要找女演員更加沒有。 要找好導演,沒有,新的導演不成氣候,因為經驗不足。」
同時,梁家輝亦覺得,一些新導演空有理論,沒有實踐機會,又看不起拍一些所謂的「胡鬧電影」,惡性循環:「他們學不到技術,只空有一套理論、空想,很多電影學院出來的導演系的人,一出來就覺得自己是法國名導,他們要求的鏡頭是這樣子這樣子,你連拍電影是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不能怪他,因為那個時候他們沒有受過實戰的經驗。從理論上學到一套,但出來以後面對這個整個大環境是另外一套,他們看不起那些胡鬧電影,他們不願意拍那些電影,但是你要拍藝術片,你要拍文藝片嗎?你又只是皮毛。但是不能怪他們,因為真的沒有提供他們一個鍛煉的機會,提供一個讓他清楚什麼叫電影的一個機會。有些新導演甚至連電影語言都不知道。其實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叫電影語言?不是一個好本子,一些好對白,或者一些好演員就能拍出一個好電影來。什麼叫鏡頭感?一個演員對著一個鏡頭在做表演的時候,你要知道清楚,導演給你一個多大的鏡頭,你不是每一個鏡頭都是做同樣的表演,一個很寬的鏡頭跟一個特寫,你的表演是兩回事。」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ews/realtime/20160406/54956335]
==========
香港各行各業的勞動市場都係咁,除了金融或其相關類(無咁差)。香港的一切是被利益輸送和黑金配合貪婪的人腐化。其實香港經濟的角色沒有改變過,港英時期也同樣面對同樣問題,但問題根源在於管治者和權貴的傾向,傾向過於政治、過於依賴中資、過於賺快錢、過於揣摩上意……很多的「過於」,結論是過於沒領導能力和社會責任。
很多管理層只懂玩弄權術和語言偽術,其實只是一般稍為有心計的酒樓大家姐都懂的把戲,差別在於知識和資源而已,其原理、手法和企圖差不多。只懂玩這種把戲的人,其實相當幼稚。在我眼中,他們只是穿著西裝、位置不同、多點知識或技能的酒樓大家姐而已。有管理級的頭銜和MBA的學歷,但只有酒樓大家姐級數的管治能力或貢獻,不外如是!High Cost Input、Very Low Value Output是「飯桶」級別。
「崩牙駒」小時候,砍人一隻手有20元,他大佬收2000元。醒少少嘅都揀做大佬,而路只有4條有機會令自己未來變得更好:
1. 跟自己大佬議價
2. 不幹
3. 退出社團,另謀高袖
4. 砍掉自己大佬
最笨是只為20元砍別人的大佬。港豬不明白抗爭是一種真正江湖和政治的議價技巧。我(有限協助)和本土派一直做的是跟港共政權和中央討個更好的社會福祉,第1項已(尤其是「飯民」)做過很多次、並且無效,現在只有選擇第4項(砍掉現在的港共權貴)。當然,要人做事也需要錢。立法會每項政策都涉及以億計的民生利益,現在的抗爭,跟那2000元砍手比起不算什麼。而狙擊本土派及其支持者的人就只有「只為20元砍別人的大佬」的級數。你的智力如何,你做的事也必如何。長大啦憨鳩仔(港豬)!
(不是跟梁家輝說)
Monday, April 4, 2016
2011年用經濟理論技術性改變WIFI(產品)定義,並建議推行「免費WIFI」
搭載6枚Google衞星的火箭於美國西部時間上周日已升空,預計今年內亦將陸續有逾60枚Google衞星升空,Google將初步實現全球覆蓋免費Wifi無線網絡,這也意味着中國當局的網絡防火牆會被推倒。
據美國傳媒報道,Google將通過即將升空的衞星向全球提供無盲區、無死角的免費無線網絡服務,聲稱任何人不管身處高山、大漠、極地還是海洋,只要有一部不過幾十美元的中繼轉發器便可以上網。
報道指出,一旦服務開通,中國政府意在隔開國內與世界互聯網聯繫、花費巨資建造的網絡防火牆將被推倒。Google在六年前因遭受中國黑客攻擊和拒絕中國當局網絡審查而退出中國市場,其隨後也被阻擋在中國網絡防火牆外。
[http://hk.on.cc/cn/bkn/cnt/news/20160404/bkncn-20160404083809342-0404_05011_001.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nicipal_wireless_network]
3月25日,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澳门最大综合电信运营商——澳门电讯有限公司(下称澳门电讯)22日表示,公司将推出“全城免费WiFi”服务,帮助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澳门电讯行政总裁潘福禧表示,澳门电讯将在2016年内将WiFi热点增加到2400个,让市民和游客享受更便捷高速的互联网服务,帮助澳门成为智能型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潘福禧表示,2015年公司营业额达51.8亿澳门元,税后盈利超过11.5亿元,较前一年增长4%。公司当年网络设施和服务投入达6.93亿元,较2014年增长33%,创历年投资额之最。
据透露,澳门电讯已实现光纤全澳覆盖,300Mbps的4G+网络和10G光纤宽带也已准备就绪,并计划上线电商平台“澳门好帮手”,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网络商机。
澳门电讯成立于1981年,是由英国大东电报局与葡萄牙电讯集团、中信国际电讯集团以及澳门邮政局合作组成的合资公司。2013年6月,中信国际电讯集团完成了对英国大东电报局及葡萄牙电讯集团所持有79%的股权收购,成为拥有澳门电讯99%股权的股东,澳门邮政局持有1%的股份不变。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586822.html]
[http://www.wifi.gov.mo]
==========
當時我有把這文理論電郵到香港經濟日報,但一直無回響,被人當係垃圾。
(我的)原文:
<<Evolution of economic good: how does the WIFI service transform from an economic good into a public good>>
Turning WIFI service from economic good into public good. The service can be free for the non-commercial sector (the general people or the application end users) or be charged at low price. At the same time, SSL service can be a part of WIFI service package for sale.
Firstly, how to regard a good as economic good for public? In my opinion, a good being continue necessary to almost people and the price is under control, like water supply and electricity supply.
A economic good for public serves large scale of different units.
Secondly, make assumption that WIFI being free or being fixed at very low price, which under control like water supply. There are many technology products, including the existings and the potentials, depending on this service. If the cost of this service is free for the non-commercial sector or be fixed at low price, that probably brings uncountable returns of the dependent products, e.g. mobile applications or devices, because more users can be free to use / try the dependent products without concerning the WIFI cost calculated with used load. In case, also the fact, WIFI servic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frastructure supporting mobile services used by different people or units.
Thus, it serves large scale of different units and meets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 good for public. In view of marketing, that will increase the WIFI coverage.
Compare with the public radio or the public TV, they are classic public good that it is hard to calculate returns (with a fixed cost) and hard to charge on who use the service. In case of WIFI, the logging ID can be verified and the consumption rate (the cost of loading) can be captured. Thus, WIFI service is economic good today due to the critical cost are can be captured, and be regarded as variable when being captured.
However, each service machine is ready for peak loading, that means the peak cost can be counted and be constant in the A/C book. But the returns of the service of machine,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are still variable (uncountable). In this case, WIFI service is public good that the critical cost can be fixed, the returns is variable and the availability can be maintained when the machines are covered enough to clear the market (i.e. the resource is limited but enough to clear the market in long term, like IPv6, some terms of water and some terms of gas etc.)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public good / service directly focus on the cost and the returns between supplier and consumer but I think that can also put an eye on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s of the suppliers and the related producer or dependencies.
In conclusion, there are conditions leading WIFI service to transform into public good that it can be free or low fixed price for public since WIFI service is possible to stimulate uncountable returns or growth of the dependent products.
[其實Google那計劃威脅著全球國家國安,拆中國防火牆並非google的全盤]
據美國傳媒報道,Google將通過即將升空的衞星向全球提供無盲區、無死角的免費無線網絡服務,聲稱任何人不管身處高山、大漠、極地還是海洋,只要有一部不過幾十美元的中繼轉發器便可以上網。
報道指出,一旦服務開通,中國政府意在隔開國內與世界互聯網聯繫、花費巨資建造的網絡防火牆將被推倒。Google在六年前因遭受中國黑客攻擊和拒絕中國當局網絡審查而退出中國市場,其隨後也被阻擋在中國網絡防火牆外。
[http://hk.on.cc/cn/bkn/cnt/news/20160404/bkncn-20160404083809342-0404_05011_001.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nicipal_wireless_network]
3月25日,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澳门最大综合电信运营商——澳门电讯有限公司(下称澳门电讯)22日表示,公司将推出“全城免费WiFi”服务,帮助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澳门电讯行政总裁潘福禧表示,澳门电讯将在2016年内将WiFi热点增加到2400个,让市民和游客享受更便捷高速的互联网服务,帮助澳门成为智能型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潘福禧表示,2015年公司营业额达51.8亿澳门元,税后盈利超过11.5亿元,较前一年增长4%。公司当年网络设施和服务投入达6.93亿元,较2014年增长33%,创历年投资额之最。
据透露,澳门电讯已实现光纤全澳覆盖,300Mbps的4G+网络和10G光纤宽带也已准备就绪,并计划上线电商平台“澳门好帮手”,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网络商机。
澳门电讯成立于1981年,是由英国大东电报局与葡萄牙电讯集团、中信国际电讯集团以及澳门邮政局合作组成的合资公司。2013年6月,中信国际电讯集团完成了对英国大东电报局及葡萄牙电讯集团所持有79%的股权收购,成为拥有澳门电讯99%股权的股东,澳门邮政局持有1%的股份不变。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586822.html]
[http://www.wifi.gov.mo]
==========
當時我有把這文理論電郵到香港經濟日報,但一直無回響,被人當係垃圾。
(我的)原文:
<<Evolution of economic good: how does the WIFI service transform from an economic good into a public good>>
Turning WIFI service from economic good into public good. The service can be free for the non-commercial sector (the general people or the application end users) or be charged at low price. At the same time, SSL service can be a part of WIFI service package for sale.
Firstly, how to regard a good as economic good for public? In my opinion, a good being continue necessary to almost people and the price is under control, like water supply and electricity supply.
A economic good for public serves large scale of different units.
Secondly, make assumption that WIFI being free or being fixed at very low price, which under control like water supply. There are many technology products, including the existings and the potentials, depending on this service. If the cost of this service is free for the non-commercial sector or be fixed at low price, that probably brings uncountable returns of the dependent products, e.g. mobile applications or devices, because more users can be free to use / try the dependent products without concerning the WIFI cost calculated with used load. In case, also the fact, WIFI servic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frastructure supporting mobile services used by different people or units.
Thus, it serves large scale of different units and meets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 good for public. In view of marketing, that will increase the WIFI coverage.
Compare with the public radio or the public TV, they are classic public good that it is hard to calculate returns (with a fixed cost) and hard to charge on who use the service. In case of WIFI, the logging ID can be verified and the consumption rate (the cost of loading) can be captured. Thus, WIFI service is economic good today due to the critical cost are can be captured, and be regarded as variable when being captured.
However, each service machine is ready for peak loading, that means the peak cost can be counted and be constant in the A/C book. But the returns of the service of machine,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are still variable (uncountable). In this case, WIFI service is public good that the critical cost can be fixed, the returns is variable and the availability can be maintained when the machines are covered enough to clear the market (i.e. the resource is limited but enough to clear the market in long term, like IPv6, some terms of water and some terms of gas etc.)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public good / service directly focus on the cost and the returns between supplier and consumer but I think that can also put an eye on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s of the suppliers and the related producer or dependencies.
In conclusion, there are conditions leading WIFI service to transform into public good that it can be free or low fixed price for public since WIFI service is possible to stimulate uncountable returns or growth of the dependent products.
[其實Google那計劃威脅著全球國家國安,拆中國防火牆並非google的全盤]
《十年》奪最佳電影,爾冬陞認情緒主導
【on.cc東網專訊】 電影《十年》獲今屆金像獎最佳電影殊榮,不過事後有人質疑該片是否真的值得奪最佳電影,對此,金像獎主席爾冬陞,受訪時直認有感是次投票結果乃情緒主導:「(《十年》入圍好多爭議喎)金像獎內部就冇爭議,成個節目都有刻意去令到多啲唔知道金像獎機制嘅年青觀眾去認識,亦都趁住金像獎三十五年,去話畀大家知呢個機制,明年會增加投票人去到1200人,就算有爭議嘅電影入到圍,都會由得佢。」
問到金像獎編劇寫稿時,是否要避忌寫《十年》兩個字,爾冬陞笑謂:「唔係,係講笑,係幽默感,但係依家成個創作都係配合個社會氣氛,點解會有呢部電影呢?總之電影你有你嘅立場,就好似宗教一樣,但係我唔主張宗教同政治撈埋嚟搞,我亦都知道嚟緊呢一年,有好多呢類型電影拍緊。今次《十年》上到台可能都係唔達標,但係評審係欣賞佢嘅大膽,或者係一種鼓勵。(咁都頒畀佢係咪鬥氣?)其實今次唔係第一次,但係邊套我唔講嘞,否則會有人認為我係唔認同嗰部電影嘅,但係我哋創作人係好感性嘅,好容易畀人影響到個情緒,我認為個機制冇問題,但係係人嘅問題,今次佢哋用咗情緒嚟投票,但係必須專業化。」之後他說,如果情況持續,金像獎會給人不專業感覺。
「有啲人(為咗投票率)未睇過部入圍電影都會投,呢啲唔係情緒係咩呢?作為一個做會長嘅功能,就係要去改進。(怕唔怕影響到明年金像獎?)唔會,唔好咁悲觀,我非常肯定以前呢啲電影唔可以上,因為有條條例話唔能夠影響鄰地嘅關係,依家邊個夠膽咁講。」
爾冬陞又指他個人反對宗教或政治介入電影:「呢啲係理想,但其實歷史不斷有咁嘅事發生。咁耐以嚟最有爭議性都係許鞍華嘅《千言萬言》,但我都希望金像獎唔好變質。希望嚟緊開會,我會呼籲大家理性啲。其實《十年》團隊上台拎獎時,都自認專業度不足,咁樣都攞到,唔係情緒係乜,所以要客觀啲。」更謂若金像獎太政治化,他情願劈炮:「我會辭職,我拍戲就得㗎喇。」
[http://hk.on.cc/hk/bkn/cnt/entertainment/20160404/bkn-20160404012956556-0404_00862_001.html]
==========
讓《十年》得獎的娛樂圈大享是,過份「傾中」了十多年、親手消滅香港電影的人,是趁著中央放軟才裝愛香港的人。看著《十年》回想過去十幾年,你有感嘆、無奈、共嗚,不是因為香港電影未死或香港人取得(階段性)勝利(然後又俾d掌聲自己),而是香港電影死得八八九九,情況如看著先人的舊照片。港、台的「水源」都是來自中國,而對娛樂大享和電影人才具壓倒性的誘因,如果中國市場或中央一天不接受重香港特色的編劇,香港電影都難以生存。假如你典型香港仔,在中國可以賺1億,在香港+台灣頂盡賺1千萬,你會點揀?唉……香港人咪咁天真啦!
電影方面,其實中國一直沒有下令或有潛規則消滅香港,只是香港娛樂大享和人才向「深水區」流、離地而已,正正是金錢掛帥、金融才子的原則和價值觀。如打進荷里活的華人才,歐美要什麼特色,他們就給什麼特色,但為什麼中國人和香港人都不駡老外消滅中華民族呢?
那些大享賺得滿肚肥腸(如王晶之流,賺著中國錢,駡香港本土人士。既可扮親中,又可挑起中港矛盾。這種人,絕對是雙頭25仔)卻毫無半點回饋、奉起香港本地新火苗,猶如不寄錢回家養育孩子的父母,猶如拋棄你、跟有錢人跑的伴侶。香港電影之死,非中國的錯,是自己人放棄自己的家園、上一代無責任心而已。同香港人講原則、精神、愛?食屎啦!講吓都得嘅~ But no money no action囉~ Are you still Hello Kitty or Mickey Mouse?
其實中、港社會很多問題的根源是「水流」(資金外逃)和「水質」問題,香港正正是中國資金外逃的中間人!從香港娛樂事業可以反映到其他行業的真實面。習近平的反貪腐之嚴厲,配合著對港放軟,正正解決中、港「水利系統」問題,救國救港之餘,也是為轉型升級打好根基。中共中央從王立軍事件就開始部署反貪腐,香港中策組、政府、廉署、紀律部隊到習近平放軟之前仲係憨99!淨係識耍鬼計逼供、直接攞答案!我知道到嘅野一定少過你地,點解我睇到嘅野你地睇唔到?你班飯桶,具國家級情報網都係廢!屠龍刀都當菜刀用!如果靠你地打仗或做國家參謀,不如直接投降算了!好人當賊辦!天才當精神病人!浪費社會資源之餘又浪費本座青春!同我講水至清則無魚?你地識條撚咩!現在還不明白中、港適度分隔的重要嗎?照吓塊鏡誰是Hello Kitty!
乜撚野都要阿叔教!又要無收入(遲遲不能植髮,恢復才貌雙全的原型!阻阿叔施展“食神奥義.萬有引力”!)又被中、港狙擊(+臺灣避忌)!21世紀最吃力不討好的就是做(兩岸三地的)義勇軍!
問到金像獎編劇寫稿時,是否要避忌寫《十年》兩個字,爾冬陞笑謂:「唔係,係講笑,係幽默感,但係依家成個創作都係配合個社會氣氛,點解會有呢部電影呢?總之電影你有你嘅立場,就好似宗教一樣,但係我唔主張宗教同政治撈埋嚟搞,我亦都知道嚟緊呢一年,有好多呢類型電影拍緊。今次《十年》上到台可能都係唔達標,但係評審係欣賞佢嘅大膽,或者係一種鼓勵。(咁都頒畀佢係咪鬥氣?)其實今次唔係第一次,但係邊套我唔講嘞,否則會有人認為我係唔認同嗰部電影嘅,但係我哋創作人係好感性嘅,好容易畀人影響到個情緒,我認為個機制冇問題,但係係人嘅問題,今次佢哋用咗情緒嚟投票,但係必須專業化。」之後他說,如果情況持續,金像獎會給人不專業感覺。
「有啲人(為咗投票率)未睇過部入圍電影都會投,呢啲唔係情緒係咩呢?作為一個做會長嘅功能,就係要去改進。(怕唔怕影響到明年金像獎?)唔會,唔好咁悲觀,我非常肯定以前呢啲電影唔可以上,因為有條條例話唔能夠影響鄰地嘅關係,依家邊個夠膽咁講。」
爾冬陞又指他個人反對宗教或政治介入電影:「呢啲係理想,但其實歷史不斷有咁嘅事發生。咁耐以嚟最有爭議性都係許鞍華嘅《千言萬言》,但我都希望金像獎唔好變質。希望嚟緊開會,我會呼籲大家理性啲。其實《十年》團隊上台拎獎時,都自認專業度不足,咁樣都攞到,唔係情緒係乜,所以要客觀啲。」更謂若金像獎太政治化,他情願劈炮:「我會辭職,我拍戲就得㗎喇。」
[http://hk.on.cc/hk/bkn/cnt/entertainment/20160404/bkn-20160404012956556-0404_00862_001.html]
==========
讓《十年》得獎的娛樂圈大享是,過份「傾中」了十多年、親手消滅香港電影的人,是趁著中央放軟才裝愛香港的人。看著《十年》回想過去十幾年,你有感嘆、無奈、共嗚,不是因為香港電影未死或香港人取得(階段性)勝利(然後又俾d掌聲自己),而是香港電影死得八八九九,情況如看著先人的舊照片。港、台的「水源」都是來自中國,而對娛樂大享和電影人才具壓倒性的誘因,如果中國市場或中央一天不接受重香港特色的編劇,香港電影都難以生存。假如你典型香港仔,在中國可以賺1億,在香港+台灣頂盡賺1千萬,你會點揀?唉……香港人咪咁天真啦!
電影方面,其實中國一直沒有下令或有潛規則消滅香港,只是香港娛樂大享和人才向「深水區」流、離地而已,正正是金錢掛帥、金融才子的原則和價值觀。如打進荷里活的華人才,歐美要什麼特色,他們就給什麼特色,但為什麼中國人和香港人都不駡老外消滅中華民族呢?
那些大享賺得滿肚肥腸(如王晶之流,賺著中國錢,駡香港本土人士。既可扮親中,又可挑起中港矛盾。這種人,絕對是雙頭25仔)卻毫無半點回饋、奉起香港本地新火苗,猶如不寄錢回家養育孩子的父母,猶如拋棄你、跟有錢人跑的伴侶。香港電影之死,非中國的錯,是自己人放棄自己的家園、上一代無責任心而已。同香港人講原則、精神、愛?食屎啦!講吓都得嘅~ But no money no action囉~ Are you still Hello Kitty or Mickey Mouse?
其實中、港社會很多問題的根源是「水流」(資金外逃)和「水質」問題,香港正正是中國資金外逃的中間人!從香港娛樂事業可以反映到其他行業的真實面。習近平的反貪腐之嚴厲,配合著對港放軟,正正解決中、港「水利系統」問題,救國救港之餘,也是為轉型升級打好根基。中共中央從王立軍事件就開始部署反貪腐,香港中策組、政府、廉署、紀律部隊到習近平放軟之前仲係憨99!淨係識耍鬼計逼供、直接攞答案!我知道到嘅野一定少過你地,點解我睇到嘅野你地睇唔到?你班飯桶,具國家級情報網都係廢!屠龍刀都當菜刀用!如果靠你地打仗或做國家參謀,不如直接投降算了!好人當賊辦!天才當精神病人!浪費社會資源之餘又浪費本座青春!同我講水至清則無魚?你地識條撚咩!現在還不明白中、港適度分隔的重要嗎?照吓塊鏡誰是Hello Kitty!
乜撚野都要阿叔教!又要無收入(遲遲不能植髮,恢復才貌雙全的原型!阻阿叔施展“食神奥義.萬有引力”!)又被中、港狙擊(+臺灣避忌)!21世紀最吃力不討好的就是做(兩岸三地的)義勇軍!
楊憲宏:「禍起蕭牆」危機四伏的習近平政權
中國面臨不可測的動盪的判斷,是最近一年許多國內外專家的觀察;但這都是從經濟可能崩解去客觀推定習近平恐怕很難過這一關。然而今年3月初以來,一些中共內部「禍起蕭牆」的文攻,都顯示這樣的不安有可能遠比外界所能理解的還更加嚴重。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三月三十日在例行記者會首度回應新疆「無界新聞事件」,稱「任何企圖破壞中國國家穩定的行為,都不可能得逞」。要特別注意的是,官方定性「破壞中國國家穩定」與之前「無界新聞事件」發生後,部分人士認定這個事件可能涉及「政變陰謀」的說法相呼應。等於事件嚴重程度升級。表示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處理,沒有效果,才需要在官式記者會上表態。
事件發生時機很敏感,就在中共「兩會」期間,三月四日,由新疆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財訊傳媒和阿里巴巴三方打造的「無界新聞網」突然轉發一封要求習近平辭職的未署名文章,在開頭寫到:「我們是忠誠的共產黨員。值此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我們給你寫這封信,要求你辭去所有黨和國家領導職務。提出這個要求,是出於黨的事業的考慮,是出於國家和民族前途的考慮,同樣,也是出於你和你家人自身安全的考慮。」
這種口氣,都是官方大內的用詞,媒體也是百分之一百的官辦。用這種直接威脅的語言,令中共高度緊張。據說,當局為此成立了近百人的專案組,追查目標包括無界傳媒內部員工、投資方和主管部門的人員等;並將調查目標升級,指向中共內部高層。事件發生後,中央軍委加強了對北京的警戒,從野戰軍增調了四千軍人加入對中南海和北京市的警衛。內部追查很顯然很難順利,因為根本不知道何者為敵,何者不為敵。完全是瞎抓。
有境外媒體透露,一名參與事件調查的人士披露:「迄今為止,未能查明這封公開信的來龍去脈。」但北京當局「已經傾向懷疑公開信後面有政治勢力操控」,「可能幕後是一個巨大陰謀」;這封信意味「針對習近平的一場政變實際上已經在醞釀之中」。也有人不認為是如此,認為中共當局已經知道是誰主謀,問題是,習近平實力不夠,根本不敢出手,怕引發骨牌連倒的效應。因為,要抓的人太多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禍起蕭牆之內,是中共內部自己人反目。
在事件之初,中共很快的要將事件導向是「境外敵對勢力」,在德國與美國找「替死鬼」;甚至中共人員還自承,明明知道不是境外的這些人士搞的,但要他們「承認」,還押了這些人在中國的家人去「旅遊」。這種行動表示,他們想往外推,原因恐怕是,當局辦不下去。習近平還不夠對決的實力。而對方卻有恃無恐,不怕對決。(死豬不怕開水燙?)
有報導稱,有多名周永康的黨羽涉嫌參與公開信事件,包括新疆書記張春賢、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無界傳媒執行總裁歐陽洪亮,而且還有江派劉雲山之子劉樂飛等。這些猜測還有待觀察,到底有沒有「更大的老虎」,鬥爭雙方其實都在盤算實力。
這封信將「港台問題」也列入其中:「在處理港澳台問題上,沒有遵從鄧小平同志英明的『一國兩制』構想,進退失據,從而導致民進黨獲得台灣政權,香港獨立勢力抬頭。特別是在香港問題上,以非正常方式把香港書商帶回內地,對『一國兩制』構成了直接的傷害。」這應不是主題,卻是一招狠招,告訴習近平,港台問題走到今天,習要負全責。
事實上,早就有人注意到,習近平拉動南海與東海爭議問題,都是要準備在國內問題不可收拾時,將內部壓力外部化;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舉拿台灣來祭旗,轉移他執政不力的焦點。這篇公開信,堵死了習近平的算計。
風暴還不止於此。海外網站「明鏡新聞網」三二九刊登一封由「一七一名忠誠的中國共產黨員」撰寫的公開信,要求罷免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切職務,批評習犯了五點嚴重錯誤,包括動用國家機器將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綁架。
總部設於美國的「明鏡新聞網」,三二九清晨6時許突然刊出一篇公開信〈就立即罷免習近平同志黨內外一切職務告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書〉。該信自稱是發自「一七一名忠誠的中國共產黨員,來自黨政軍群等各個機關部門」,就習近平「大肆推行個人崇拜、破壞法治實施個人獨裁、不顧國內民生大肆外援、禍亂軍隊自毀長城、個人生活糜爛玷污黨和國家形象等嚴重問題展開討論,立即罷免習近平黨內外一切職務,以挽救黨和人的事業」。
公開信又批評,因有香港書店出版《習近平和他的六個女人》一書,習近平竟然動用國家公安機關將相關香港書店所有股東、員工跨境綁架。還指出,「鑑於黨內現有制度令習近平這種無德無才無能的人成為總書記,十九大必須實現全部黨員一人一票選舉總書記、黨中央、黨代表,不能剝奪黨員民主權利。不經黨員直接選舉的總書記、黨中央,將不再具有任何的合法性,不承認任何不經全部黨員直接選舉的黨中央」。這樣的「一人一票選舉」見解,很可能在中共內部很普遍。這封信的提法其實是在拉攏同志。
這封信與第一封有相呼應的意味,令人不禁想像,有沒有第三封、第四封…「鬥臭」已槍響開跑,「鬥垮」也山雨欲來。台灣正在政黨輪替的過渡階段,媒體對這個真正重大的中共內部鬥爭報導很少,更不要談討論了。未來新政府正式接任之後,不能再像現在國民黨政府一樣的瞎子摸象,一味討好;國民黨新當選的黨主席,在此時刻,竟然還想去北京「朝聖」,真不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明訓。
[http://www.localpresshk.com/2016/04/xi-jinping-regime-perilous/]
==========
那些「反習」信,明顯是借李波事件和習近平情史發揮、亂加罪名、妖言惑眾、擾亂中國重大改革的軍心。錦濤祼退+中南海元老一致推舉+軍方授權的習近 平,改革中國的責任和壓力空前巨大。他掌握大權,同時也一人甘願為國背負生命安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令人敬佩!我沒有不支持習近平的理由! 雖然香港多江派、偽親中和外國勢力, 但我擺明+高調+強調表態支持習近平!
「一帶一路」是一場長時間(5-10年)、中國轉型升級的仗,威脅著世界霸主美元地位,沒有退路!全世界都不敢幹的事,但中國敢幹!中國人應該萬眾一心地支持!證明給國際社會知道「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洪磊三月三十日在例行記者會首度回應新疆「無界新聞事件」,稱「任何企圖破壞中國國家穩定的行為,都不可能得逞」。要特別注意的是,官方定性「破壞中國國家穩定」與之前「無界新聞事件」發生後,部分人士認定這個事件可能涉及「政變陰謀」的說法相呼應。等於事件嚴重程度升級。表示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處理,沒有效果,才需要在官式記者會上表態。
事件發生時機很敏感,就在中共「兩會」期間,三月四日,由新疆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財訊傳媒和阿里巴巴三方打造的「無界新聞網」突然轉發一封要求習近平辭職的未署名文章,在開頭寫到:「我們是忠誠的共產黨員。值此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我們給你寫這封信,要求你辭去所有黨和國家領導職務。提出這個要求,是出於黨的事業的考慮,是出於國家和民族前途的考慮,同樣,也是出於你和你家人自身安全的考慮。」
這種口氣,都是官方大內的用詞,媒體也是百分之一百的官辦。用這種直接威脅的語言,令中共高度緊張。據說,當局為此成立了近百人的專案組,追查目標包括無界傳媒內部員工、投資方和主管部門的人員等;並將調查目標升級,指向中共內部高層。事件發生後,中央軍委加強了對北京的警戒,從野戰軍增調了四千軍人加入對中南海和北京市的警衛。內部追查很顯然很難順利,因為根本不知道何者為敵,何者不為敵。完全是瞎抓。
有境外媒體透露,一名參與事件調查的人士披露:「迄今為止,未能查明這封公開信的來龍去脈。」但北京當局「已經傾向懷疑公開信後面有政治勢力操控」,「可能幕後是一個巨大陰謀」;這封信意味「針對習近平的一場政變實際上已經在醞釀之中」。也有人不認為是如此,認為中共當局已經知道是誰主謀,問題是,習近平實力不夠,根本不敢出手,怕引發骨牌連倒的效應。因為,要抓的人太多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禍起蕭牆之內,是中共內部自己人反目。
在事件之初,中共很快的要將事件導向是「境外敵對勢力」,在德國與美國找「替死鬼」;甚至中共人員還自承,明明知道不是境外的這些人士搞的,但要他們「承認」,還押了這些人在中國的家人去「旅遊」。這種行動表示,他們想往外推,原因恐怕是,當局辦不下去。習近平還不夠對決的實力。而對方卻有恃無恐,不怕對決。(死豬不怕開水燙?)
有報導稱,有多名周永康的黨羽涉嫌參與公開信事件,包括新疆書記張春賢、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無界傳媒執行總裁歐陽洪亮,而且還有江派劉雲山之子劉樂飛等。這些猜測還有待觀察,到底有沒有「更大的老虎」,鬥爭雙方其實都在盤算實力。
這封信將「港台問題」也列入其中:「在處理港澳台問題上,沒有遵從鄧小平同志英明的『一國兩制』構想,進退失據,從而導致民進黨獲得台灣政權,香港獨立勢力抬頭。特別是在香港問題上,以非正常方式把香港書商帶回內地,對『一國兩制』構成了直接的傷害。」這應不是主題,卻是一招狠招,告訴習近平,港台問題走到今天,習要負全責。
事實上,早就有人注意到,習近平拉動南海與東海爭議問題,都是要準備在國內問題不可收拾時,將內部壓力外部化;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舉拿台灣來祭旗,轉移他執政不力的焦點。這篇公開信,堵死了習近平的算計。
風暴還不止於此。海外網站「明鏡新聞網」三二九刊登一封由「一七一名忠誠的中國共產黨員」撰寫的公開信,要求罷免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切職務,批評習犯了五點嚴重錯誤,包括動用國家機器將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綁架。
總部設於美國的「明鏡新聞網」,三二九清晨6時許突然刊出一篇公開信〈就立即罷免習近平同志黨內外一切職務告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書〉。該信自稱是發自「一七一名忠誠的中國共產黨員,來自黨政軍群等各個機關部門」,就習近平「大肆推行個人崇拜、破壞法治實施個人獨裁、不顧國內民生大肆外援、禍亂軍隊自毀長城、個人生活糜爛玷污黨和國家形象等嚴重問題展開討論,立即罷免習近平黨內外一切職務,以挽救黨和人的事業」。
公開信又批評,因有香港書店出版《習近平和他的六個女人》一書,習近平竟然動用國家公安機關將相關香港書店所有股東、員工跨境綁架。還指出,「鑑於黨內現有制度令習近平這種無德無才無能的人成為總書記,十九大必須實現全部黨員一人一票選舉總書記、黨中央、黨代表,不能剝奪黨員民主權利。不經黨員直接選舉的總書記、黨中央,將不再具有任何的合法性,不承認任何不經全部黨員直接選舉的黨中央」。這樣的「一人一票選舉」見解,很可能在中共內部很普遍。這封信的提法其實是在拉攏同志。
這封信與第一封有相呼應的意味,令人不禁想像,有沒有第三封、第四封…「鬥臭」已槍響開跑,「鬥垮」也山雨欲來。台灣正在政黨輪替的過渡階段,媒體對這個真正重大的中共內部鬥爭報導很少,更不要談討論了。未來新政府正式接任之後,不能再像現在國民黨政府一樣的瞎子摸象,一味討好;國民黨新當選的黨主席,在此時刻,竟然還想去北京「朝聖」,真不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明訓。
[http://www.localpresshk.com/2016/04/xi-jinping-regime-perilous/]
==========
那些「反習」信,明顯是借李波事件和習近平情史發揮、亂加罪名、妖言惑眾、擾亂中國重大改革的軍心。錦濤祼退+中南海元老一致推舉+軍方授權的習近 平,改革中國的責任和壓力空前巨大。他掌握大權,同時也一人甘願為國背負生命安全,「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令人敬佩!我沒有不支持習近平的理由! 雖然香港多江派、偽親中和外國勢力, 但我擺明+高調+強調表態支持習近平!
「一帶一路」是一場長時間(5-10年)、中國轉型升級的仗,威脅著世界霸主美元地位,沒有退路!全世界都不敢幹的事,但中國敢幹!中國人應該萬眾一心地支持!證明給國際社會知道「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新華社鬧港獨:香港自秦朝已是中國一部分
近日中央多次以不同渠道批評港獨思潮,繼《環球時報》、國務院港澳辦及中聯辦先後開腔炮轟後,新華社今日再度就港獨議題發表評論文章,批評鼓吹港獨人士是惡意否定歷史,分裂國家民族,甚至形容「香港民族意識」為毫無學理、法理依據的詞彙。該文章指,香港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指秦朝時已正式將香港納入番禺管轄範圍。
新華社今日發表了一篇名為「對港獨絕不能養癰為患」的評論文章,內容大致與日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批評港獨的言論相若,形容港獨行為等同「公然挑戰國家憲法和香港基本法的權威與尊嚴」,又稱此舉已觸及一國兩制底線。此外,新華社記者更點出三大港獨「危害」。
第一點是指港獨惡意否定歷史、分裂國家民族,稱「翻翻史書便知」,早於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南海郡,已將香港納入管轄範圍,直至鴉片戰爭前,中國歷朝歷代中央政府在二千多年內,一直對香港實施有效管轄,所以香港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又指即使殖民時代,港人都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何來香港民族之說?」
第二點是指做法公然違抗法律、煽動與國家對抗,批評有人不理國家憲法,毫不掩飾鼓吹建立獨立的「香港共和國」,指《基本法》中亦明確指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絕不會允許其公民、團體觸犯憲法,形容港獨不是「言論自由」,而是觸動國家與香港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不過《香港01》記者翻查基本法序言,發現該句「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並未有解釋「自古」是等同秦朝。
而文章提及的第三點,則批評鼓吹港獨人士「無視民意,製造思想混亂」,指《基本法》起草時「這些跳樑者還未出生」。該文章稱,《基本法》起草歷時四年零八個月,充分吸收港人意見,形容《基本法》是「國人意志」,也是「香港共識」,支持港獨人士沒有資格踐踏《基本法》的權威和尊嚴。
[http://www.hk01.com/%E6%B8%AF%E8%81%9E/14641/%E6%96%B0%E8%8F%AF%E7%A4%BE%E7%99%BC%E7%A8%BF%E6%89%B9%E6%B8%AF%E7%8D%A8-%E6%8C%87%E9%A6%99%E6%B8%AF%E8%87%AA%E7%A7%A6%E6%9C%9D%E5%B7%B2%E6%98%AF%E4%B8%AD%E5%9C%8B%E9%A0%98%E5%9C%9F]
==========
這是中共的典型派一向口徑,今次竟然引用「尋秦記」XDD
其實新華社的民族論是說不通的,太易被反駁,引用古代說法容易引起國際社會懷疑中國帶侵略的動機,如:
1. 一個民族或社會的誕生,自古以來都是由一群聚居的人所建立的圈子,裡面包含集體共識、契約……最後形成一個有系統的管自範圍。
2. 「中國」在古代是「404 not found」。
3. 秦皇或古代皇朝滅其他國時,不是基於中華民族統一,更不是基於其他國是該國固有領土,而是基於該國壯大、侵佔。
4. 法理上土地和權限是兩回事,用古代皇權例子反而證明了香港古代宗主國被滅,而近代史有利於中華民國。
現在是文明社會,尤其是高知識社會的香港,談法理、國際利害、decision making、結盟/合作框架……等有前瞻性和誘因的問題,這些給了港人和國際社會一些visions,才受人重視。我真的不明白國內的媒體(以主流電視新聞和報章為主)非常多我所建議的詳盡資訊,香港的卻少得可憐。香港政治團體的「藍絲」「食水」又深,「食自己人夾棍」……等等,所以我有理由懷疑港政府和(偽)親中大集團只是騙中央維隱費、無心或無能力辦事。偽親中的「財技」真令人嘆為觀止。
而香港人,尤其是高官或大集團,中共老派的說話總是落後的、啱老人家聽,你們身處國際社會的香港,不應該盲目跟從老人的口徑,做官公開演說或發表,說話的內容要針對時代(本地年輕人和國際社會)市場,才顯出領導者有vision,也能反映時代觸角和香港實情給中央。你守舊的媽話「自古以來無手機」,反對你用手機,你買手機就減少零用錢,難度你會為零用錢而不嘗試用手機嗎?唉……香港的官或大集團,非常欠缺獨立管治和溝通的能力,大部分都是唯唯諾諾的「英皇寶」(港英時代)或「爺寶」(今天。如媽寶),稱不上香港領袖,只是純粹為中央辦事的執行機器和應聲蟲,這種角色,中國一大堆。
新華社今日發表了一篇名為「對港獨絕不能養癰為患」的評論文章,內容大致與日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批評港獨的言論相若,形容港獨行為等同「公然挑戰國家憲法和香港基本法的權威與尊嚴」,又稱此舉已觸及一國兩制底線。此外,新華社記者更點出三大港獨「危害」。
第一點是指港獨惡意否定歷史、分裂國家民族,稱「翻翻史書便知」,早於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南海郡,已將香港納入管轄範圍,直至鴉片戰爭前,中國歷朝歷代中央政府在二千多年內,一直對香港實施有效管轄,所以香港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又指即使殖民時代,港人都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何來香港民族之說?」
第二點是指做法公然違抗法律、煽動與國家對抗,批評有人不理國家憲法,毫不掩飾鼓吹建立獨立的「香港共和國」,指《基本法》中亦明確指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絕不會允許其公民、團體觸犯憲法,形容港獨不是「言論自由」,而是觸動國家與香港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不過《香港01》記者翻查基本法序言,發現該句「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並未有解釋「自古」是等同秦朝。
而文章提及的第三點,則批評鼓吹港獨人士「無視民意,製造思想混亂」,指《基本法》起草時「這些跳樑者還未出生」。該文章稱,《基本法》起草歷時四年零八個月,充分吸收港人意見,形容《基本法》是「國人意志」,也是「香港共識」,支持港獨人士沒有資格踐踏《基本法》的權威和尊嚴。
[http://www.hk01.com/%E6%B8%AF%E8%81%9E/14641/%E6%96%B0%E8%8F%AF%E7%A4%BE%E7%99%BC%E7%A8%BF%E6%89%B9%E6%B8%AF%E7%8D%A8-%E6%8C%87%E9%A6%99%E6%B8%AF%E8%87%AA%E7%A7%A6%E6%9C%9D%E5%B7%B2%E6%98%AF%E4%B8%AD%E5%9C%8B%E9%A0%98%E5%9C%9F]
==========
這是中共的典型派一向口徑,今次竟然引用「尋秦記」XDD
其實新華社的民族論是說不通的,太易被反駁,引用古代說法容易引起國際社會懷疑中國帶侵略的動機,如:
1. 一個民族或社會的誕生,自古以來都是由一群聚居的人所建立的圈子,裡面包含集體共識、契約……最後形成一個有系統的管自範圍。
2. 「中國」在古代是「404 not found」。
3. 秦皇或古代皇朝滅其他國時,不是基於中華民族統一,更不是基於其他國是該國固有領土,而是基於該國壯大、侵佔。
4. 法理上土地和權限是兩回事,用古代皇權例子反而證明了香港古代宗主國被滅,而近代史有利於中華民國。
現在是文明社會,尤其是高知識社會的香港,談法理、國際利害、decision making、結盟/合作框架……等有前瞻性和誘因的問題,這些給了港人和國際社會一些visions,才受人重視。我真的不明白國內的媒體(以主流電視新聞和報章為主)非常多我所建議的詳盡資訊,香港的卻少得可憐。香港政治團體的「藍絲」「食水」又深,「食自己人夾棍」……等等,所以我有理由懷疑港政府和(偽)親中大集團只是騙中央維隱費、無心或無能力辦事。偽親中的「財技」真令人嘆為觀止。
而香港人,尤其是高官或大集團,中共老派的說話總是落後的、啱老人家聽,你們身處國際社會的香港,不應該盲目跟從老人的口徑,做官公開演說或發表,說話的內容要針對時代(本地年輕人和國際社會)市場,才顯出領導者有vision,也能反映時代觸角和香港實情給中央。你守舊的媽話「自古以來無手機」,反對你用手機,你買手機就減少零用錢,難度你會為零用錢而不嘗試用手機嗎?唉……香港的官或大集團,非常欠缺獨立管治和溝通的能力,大部分都是唯唯諾諾的「英皇寶」(港英時代)或「爺寶」(今天。如媽寶),稱不上香港領袖,只是純粹為中央辦事的執行機器和應聲蟲,這種角色,中國一大堆。
藉職業籌款公司解釋香港人的「財技」
公司「洗黑錢」、不正當的手段達到目的和壟斷就係「搵食啫」、「為公司著想」,但「騙」籌款的小錢不見得有人辯護說“水至清則無魚”呢?
香港人從來都是偽善的,自己做十樣衰野就找合理化藉口,別人做差一點都該死。
所謂正當公司,尤其是具壟斷性的,給你10元工資賺100元。 「騙」籌款的公司賺100捐20元,加上工資就是20+。單單以經濟角度看,「騙」籌款的公司對社會或世界的貢獻比很多正當的高。
現在香港具壟斷性的公司就像「騙籌款」相似的吸金模式,但(比例上)對社會的貢獻度更低。假設某個project可以8個phases完成,他們以最短時間完成一個project phase,每個phase賺100元,你只有10元; 但中途有問題或修改,10個phases就1000元。明顯例子如高鐵超資、2億研發咖啡機,你看到香港大集團的「財技」嗎?看到香港(臺灣也是)經濟問題嗎?
每個地方都有「洗黑錢」或利益輸送,但偏偏香港有這麼多錢賺卻換來倒退或落後於人的電影、電視、科技……等行業!以我最熟悉的科技,中國邁向金融3.0,香港卻連2.0也不成熟。這就是所謂的香港「醒目仔」造就出來的「易賺錢」、「搵食啫」和不擇手段打壓勁競對手的結果。別人(別的地區)都係討生活,為什麼香港越討越似隻豬?對我說「水至清則無魚」,和跟習近平說沒兩樣,跟「教爸爸性交」差不多!
(以上也導出了導致貧富懸殊的經濟文化和氣候因素,總結兩點: 對社會責任心或貢獻度低、不敬業)
[參考:
揭發籌款大騙局—ww.happies.news/cat99/node860253#9313
葉問 3 引爆中國理財平台擠兌,警車戒備—http://technews.tw/2016/04/01/jinlu-crisis
]
除了見工時「寸吓」我、搞盡腦汁玩手段、刻意留難你的project、耍計對人或政治目的等詭計外,這幾年不見得那些「飯桶」公司有什麼大作或為香港添亮點。你要弄死個天才,都要做些事證明自己不是廢的。打倒別人,但自己卻幹得不好。你睇!香港人幾撚醒!最叻咪係「打斷劉翔隻腳後舉行賽跑」。
大公司不見得有大作、工資好一點但升職難,中、小公司升極都工資沒大差別。賺快錢的高層根本「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向不在於行業的使命),公司只是一部賺錢機器,員工只是賺錢工具。無誘因、無空間、偽專業、不被尊重,不要說天才,醒少少和有少少理想的見到我嘅例子都部署逃離香港啦!勤力賺錢的香港人多,但敬業的很少。除了「財技」了得,就沒有其他。
看遠點,亞洲區不缺乏金融中心。中國在歐洲建立離岸中心、簽下多國金融協議,遲遲不開放上海市場,也是惠及著香港,以免她失去唯一的支柱。今日的香港,其繁榮是建基於中國讓出亞洲區的財路;但無論是親中還是非親中的,高度自治的香港人卻缺乏管治和獨立發展能力,只靠「財技」撈中國錢和外資,慣於像寵物一樣被餵養;這樣的香港,英國佬都唔想收返!無論是港英時代還是現今,香港人皆因一直寄生於大國庇護之下,才能靠「財技」生存,跟同澳門一樣。除了金融,香港就剩下「港獨」這最能運財的籌碼。
陳雲或本土派的重新制憲或修訂基本法這方向可解決香港問題或中央的憂慮,如更明確的自治規則、偽親中/偽親英的政治撈金……除了主權外,其他就讓香港人選擇自己的未來(如普選問題)。香港除了沒有獨立的環境優勢外,香港人本身都沒有足夠「獨立」的能力和潛力,他們不會飛到哪裡去。中國對港方針,最適合欲擒故縱!中國焦急「統戰」香港,就中香港人的「財技」了,過去也扣了不少HP吧?
(那些港豬公司,我所寫的或曾經參與都是難以估價的國策、戰略,懷疑我是hacker、某取公司利益或上司職位等……你們過於高估自己公司的價值和小人之心,除了人品問題外,你們知識、智慧也非常不足。實力不夠人來,輩分不夠人高。親中的走狗口說愛國,我還沒擺架子,但卻在建國世家的後代面前如此囂張)
另外,香港民族黨(最近成立的新組織)的政綱(宗旨是把香港分離中華民族和分裂「中國」)超出中央底線,中央政治部的回應是他們的份內事。「反共」和「分裂」(國家或中華民族)是兩碼子的事。不要說左派,我相信連泛民和本土派也會特別關注。最怕它得寸進尺、亂來,逼使中央實施及嚴厲執行23條和國安法。該黨/組織還是小、起不了什麼作用,舔共、親中的無需什麼都自行扯上政治審判而過度執行、向中央賣勤,只要他們沒有大動作,就給他們活著,免得外國說中國管治的香港無言論自由、破壞一國兩制、因小失大。它,最好由香港人自己處理好,不要等中央出手。中央先把90%以上注意力搞好中國,收集更多的好「卡」,曾加中國引力,香港問題自然游刃有餘。臨近2047才是香港問題的終極決戰期。
(其實中國媒體很少篇幅報道香港事。中央放軟手腳,香港人也記住別得寸進尺。)
我就在此聲明:
我要份舒服和理想工資的工作,並穩定幾年、直到我結婚生仔後,才考慮給予信任和盡心盡力。另外,無俾錢或俾少少就想套料、攞料、插針?請棄掉豬的幻想。我不會找其他工作,除非老母都死埋啦~ 基本上,香港公司一係就慢慢陰乾(制造情景、佈局整死)我,一係就贖罪(咁多間狙擊公司,每間夾幾%都夠啦!你們不是很有愛心、會捐款助人的嗎),別無他選!懂得計算的香港狙擊者,等我死去或自動轉行去就最乎合經濟效益;就像中國路上撞死人事件一樣,為逃避贖罪責任而乾脆撞死。又可以合理化自己(歸咎於不好運或別人、抹黑對象)~
香港人從來都是偽善的,自己做十樣衰野就找合理化藉口,別人做差一點都該死。
所謂正當公司,尤其是具壟斷性的,給你10元工資賺100元。 「騙」籌款的公司賺100捐20元,加上工資就是20+。單單以經濟角度看,「騙」籌款的公司對社會或世界的貢獻比很多正當的高。
現在香港具壟斷性的公司就像「騙籌款」相似的吸金模式,但(比例上)對社會的貢獻度更低。假設某個project可以8個phases完成,他們以最短時間完成一個project phase,每個phase賺100元,你只有10元; 但中途有問題或修改,10個phases就1000元。明顯例子如高鐵超資、2億研發咖啡機,你看到香港大集團的「財技」嗎?看到香港(臺灣也是)經濟問題嗎?
每個地方都有「洗黑錢」或利益輸送,但偏偏香港有這麼多錢賺卻換來倒退或落後於人的電影、電視、科技……等行業!以我最熟悉的科技,中國邁向金融3.0,香港卻連2.0也不成熟。這就是所謂的香港「醒目仔」造就出來的「易賺錢」、「搵食啫」和不擇手段打壓勁競對手的結果。別人(別的地區)都係討生活,為什麼香港越討越似隻豬?對我說「水至清則無魚」,和跟習近平說沒兩樣,跟「教爸爸性交」差不多!
(以上也導出了導致貧富懸殊的經濟文化和氣候因素,總結兩點: 對社會責任心或貢獻度低、不敬業)
[參考:
揭發籌款大騙局—ww.happies.news/cat99/node860253#9313
葉問 3 引爆中國理財平台擠兌,警車戒備—http://technews.tw/2016/04/01/jinlu-crisis
]
除了見工時「寸吓」我、搞盡腦汁玩手段、刻意留難你的project、耍計對人或政治目的等詭計外,這幾年不見得那些「飯桶」公司有什麼大作或為香港添亮點。你要弄死個天才,都要做些事證明自己不是廢的。打倒別人,但自己卻幹得不好。你睇!香港人幾撚醒!最叻咪係「打斷劉翔隻腳後舉行賽跑」。
大公司不見得有大作、工資好一點但升職難,中、小公司升極都工資沒大差別。賺快錢的高層根本「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向不在於行業的使命),公司只是一部賺錢機器,員工只是賺錢工具。無誘因、無空間、偽專業、不被尊重,不要說天才,醒少少和有少少理想的見到我嘅例子都部署逃離香港啦!勤力賺錢的香港人多,但敬業的很少。除了「財技」了得,就沒有其他。
看遠點,亞洲區不缺乏金融中心。中國在歐洲建立離岸中心、簽下多國金融協議,遲遲不開放上海市場,也是惠及著香港,以免她失去唯一的支柱。今日的香港,其繁榮是建基於中國讓出亞洲區的財路;但無論是親中還是非親中的,高度自治的香港人卻缺乏管治和獨立發展能力,只靠「財技」撈中國錢和外資,慣於像寵物一樣被餵養;這樣的香港,英國佬都唔想收返!無論是港英時代還是現今,香港人皆因一直寄生於大國庇護之下,才能靠「財技」生存,跟同澳門一樣。除了金融,香港就剩下「港獨」這最能運財的籌碼。
陳雲或本土派的重新制憲或修訂基本法這方向可解決香港問題或中央的憂慮,如更明確的自治規則、偽親中/偽親英的政治撈金……除了主權外,其他就讓香港人選擇自己的未來(如普選問題)。香港除了沒有獨立的環境優勢外,香港人本身都沒有足夠「獨立」的能力和潛力,他們不會飛到哪裡去。中國對港方針,最適合欲擒故縱!中國焦急「統戰」香港,就中香港人的「財技」了,過去也扣了不少HP吧?
(那些港豬公司,我所寫的或曾經參與都是難以估價的國策、戰略,懷疑我是hacker、某取公司利益或上司職位等……你們過於高估自己公司的價值和小人之心,除了人品問題外,你們知識、智慧也非常不足。實力不夠人來,輩分不夠人高。親中的走狗口說愛國,我還沒擺架子,但卻在建國世家的後代面前如此囂張)
另外,香港民族黨(最近成立的新組織)的政綱(宗旨是把香港分離中華民族和分裂「中國」)超出中央底線,中央政治部的回應是他們的份內事。「反共」和「分裂」(國家或中華民族)是兩碼子的事。不要說左派,我相信連泛民和本土派也會特別關注。最怕它得寸進尺、亂來,逼使中央實施及嚴厲執行23條和國安法。該黨/組織還是小、起不了什麼作用,舔共、親中的無需什麼都自行扯上政治審判而過度執行、向中央賣勤,只要他們沒有大動作,就給他們活著,免得外國說中國管治的香港無言論自由、破壞一國兩制、因小失大。它,最好由香港人自己處理好,不要等中央出手。中央先把90%以上注意力搞好中國,收集更多的好「卡」,曾加中國引力,香港問題自然游刃有餘。臨近2047才是香港問題的終極決戰期。
(其實中國媒體很少篇幅報道香港事。中央放軟手腳,香港人也記住別得寸進尺。)
我就在此聲明:
我要份舒服和理想工資的工作,並穩定幾年、直到我結婚生仔後,才考慮給予信任和盡心盡力。另外,無俾錢或俾少少就想套料、攞料、插針?請棄掉豬的幻想。我不會找其他工作,除非老母都死埋啦~ 基本上,香港公司一係就慢慢陰乾(制造情景、佈局整死)我,一係就贖罪(咁多間狙擊公司,每間夾幾%都夠啦!你們不是很有愛心、會捐款助人的嗎),別無他選!懂得計算的香港狙擊者,等我死去或自動轉行去就最乎合經濟效益;就像中國路上撞死人事件一樣,為逃避贖罪責任而乾脆撞死。又可以合理化自己(歸咎於不好運或別人、抹黑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