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在重慶調研期間,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他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目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令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優先進行生態修復
習近平指出,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同時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
統籌謀劃 共同治理
習近平稱,長江經濟帶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過程中要增強系統思維,使沿江各省市協同作用更明顯,要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布局,堅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依託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這三大城市群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習近平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建立統籌協調、規劃引領、市場運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沿江省市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創造良好市場環境。沿江省市和國家相關部門應共同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國務院副總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組長張高麗也在會上表示,要把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作為最緊迫而重大的任務,加強流域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大力構建綠色生態廊道。同時把引導產業優化布局作為協調協同發展重點,把改革開放作為根本依靠,加強與「一帶一路」戰略銜接互動,培育全方位對外開放新優勢。
內陸樞紐連接「一帶一路」
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聯結點的重慶,在內陸開放上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近年致力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然而,重慶「不靠海、不沿邊」,既無地理優勢可用,也無現成經驗可循,內陸開放如何破題?重慶市長黃奇帆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重慶開放最大瓶頸是物流不便。補齊這塊短板,大通道建設是當地的不二選擇。
「渝新歐」國際鐵路和果園港是重慶大通道建設最為重要的兩個路徑。依託這條鐵路,貨物可在相對時間較快、花費較少情况下往返於歐洲和中國內陸地區。目前,「渝新歐」國際鐵路已實現雙向常態化運行。
「渝新歐」使中國內陸地區物流流向改變,讓過去開放「洼地」重慶成為開放「前沿」。得知「渝新歐」班列運營情况良好,習近平要求重慶完善各個開放平台,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黃奇帆曾表示,「一帶一路」涵蓋了亞洲和中東歐等國家地區,長江經濟帶覆蓋了中國11個省區市,二者天然連接,構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整體格局。重慶在連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港口是重中之重。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6-01/08/content_3523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