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思想文化史上,柏楊先生是一個標桿式的人物,也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生平各類著述大約2000萬字,名副其實的著作等身。柏楊先生名滿天下,謗亦隨之。欣賞者如海內外華裔科學家孫觀漢、楊振寧等,反對者也不在少數。
數十年來,海內外的眾多學者教授對柏楊先生的思想和著作進行深入研究,碩果紛呈,中國現代文學館更設有“柏楊研究中心”持續展開。初步統計,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以柏楊生平與思想撰寫的研究論著和傳記已有近30種之多,這還不包括難以計數的研究論文和報道。其中魯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清芳博士的撰就的《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另類思想體系——以柏楊其人其文為考察中心》是最近(2012年)出版的論著。我偶然在網上發現,購之拜讀,深表敬佩。原素不相識,因有研究柏楊先生之緣,得以相識,後不惴冒昧為其大作寫了一篇書評,略為助興,並承她過譽。
今年10月18日,張博士赴珠海出席中國現代文學學術研討會,特地來深圳探訪老朋友和新朋友,得以相聚。張博士是山東臨沂人,2004年考上赫赫有名的文藝理論家、北京大學博導陳曉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現在已是魯東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在現當代散文研究領域頗多建樹,另有《臺灣當代散文藝術流變史》等多種專著。
在深圳的一場相聚,有張清芳博士的中央黨校同學、原廣西民族大學系副主任寧健老師,還有張博士的師妹等人。席間談話,張博士快人快語,寧健老師不疾不徐。一場相識,受教良多,特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