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31, 2013

網絡行蹤有價 「自動獻身」走唔甩

【經濟日報專訊】有流動網絡商通知客戶若不反對便會取用其個人資料,連手機上網搜尋和瀏覽歷史也「走唔甩」,引起網上激憤。事實上,個人資料固然有價,但網絡行蹤近年更搶手,一般人也易掉以輕心,不用商戶開口已乖乖自動奉上。

《2012個人資料(私隱)(修訂)條例》訂明,4月1日開始,企業要動用客戶的個人資料作直銷之用,須先有客戶明確回覆同意或不反對,可是修訂沒有追溯效力,部分企業便要趕及修訂生效前先出手。

不反對當答允 電訊商索料捱轟

近日已有不少市民收到電訊商的電郵或信件通知,指資料或用於直銷,若然不反對便是默許,其中數碼通、CSL被指要求客戶須以郵寄方式提出書面反對,前者雖然之後改說可口頭反對,但仍被網民炮轟(詳見新聞A26——「數碼通轉軚 可口頭拒收資訊」)!

客戶資料向來有價有市,2010年八達通被揭曾出售客戶資料牟利,涉款數千萬元,引起軒然大波,如今再有商戶向全港市民重要個人私隱「打主意」,固然引起激議。有網民斥,客戶沒回覆即默認的做法等同「老屈」,更有網民批評,部分電訊商以電郵通知客戶時夾附一堆優惠資訊,若不細看隨時「走漏眼」。

一般人對私隱的關注可能多集中於姓名、電郵、地址及手機號碼等,但有電訊商在私隱政策條款列明,會一併收集客戶的網絡搜尋和瀏覽紀錄、所在位置數據等。事實上,這些網絡行蹤的紀錄也有價有市,近年更加成為商戶覬覦的新目標

2011年10月,美國電訊商Verizon公開承認有收集客戶的網絡瀏覽紀錄及所在位置數據,更有聯同姓名、性別等資料,轉售予第三者,惹起公眾爭議,當時業界指,這做法在行內普遍,只是沒公開承認。

網絡行蹤的數據非常有用。CNN曾報道,若有公司想開一間寵物店,又不知在哪個位置開店最好,便可向電訊商買來這些資料,尋找一個最多有寵物人士聚 居或經過的地方開店。即使資訊並非作出售之用,電訊商也可自用作其他用途,例如在自己網站內,針對不同類別的客戶顯示不同廣告,也是賺取利潤的方法。

近年大家對個人私隱意識加強,要填寫一般個人資料時,也會留意其用途,有疑問便會拒絕提交,但對於網絡行蹤則較易掉以輕心,有時毋須商戶出手,便已乖乖「自動奉上」。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流行的年代,對於輕易可上載自己照片、位置或隨意瀏覽等行徑,更加隨意,不用廣告公司開口問已手到拿來。

上社交網掉輕心 後果可大可小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曾有一項研究,在2005至2011年間,追蹤5,000名facebook用戶的網上行為,結果發現用戶對保護個人資料的意識愈來愈鬆懈,一些個人資料如出生日期、興趣、所屬學校等,都願意向陌生人公開。

今年2月,BBC有節目找來兩對有使用社交網的母女及一網絡安全專家,只告知專家兩對母女的姓名及居住城鎮,看專家一天內可找出甚麼,結果她們的生日、完整地址、曾做的懺悔、支持哪些歌星球隊、甚至其中一人父親曾做變性手術也全被搜尋出來。

FB及各類社交網絡受歡迎,但亦隨時是個人私隱無所遁形的地方,不止是年齡、出生日期,每到一處就check-in、每次用膳就拍照,這些不也是廣告公司最想到手的資料嗎?美國電影《捉智雙雄》主角的現實真人版、已在美國聯邦調查局任顧問37年的阿巴內爾,上周剛呼籲網民,不要在fb公開出生日期和 地點,更勿用類似的證件相片作於用戶資料的照片。

有外地政府已加強管制,例如擔心兒童的網上行蹤被歹徒利用,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去年底公布新修例,要求商戶在網絡收集未滿13歲兒童的相片、短片、或地理位置等資料之前,須先獲家長同意,而歐洲也多次針對手機的網絡資訊私隱提意見(見表)。

港府在修訂私隱法例固然應與時並進,加強對市民的保障,但市民也要自己把關,留意使用商戶服務時,若涉及個人資料的轉移或會用於其他用途要「 實」制止,至於網絡行蹤既然有價,當然不少人虎視眈眈,網上更加不要隨便click了。

[http://hk.news.yahoo.com/%E7%B6%B2%E7%B5%A1%E8%A1%8C%E8%B9%A4%E6%9C%89%E5%83%B9-%E8%87%AA%E5%8B%95%E7%8D%BB%E8%BA%AB-%E8%B5%B0%E5%94%94%E7%94%A9-224826681.html]

Friday, March 29, 2013

擱淺你不知道的事



最近,媽弄了燕窩,我大駡了她一頓,說「為什麼越在我缺錢時,越亂花錢?!!! 妳是不是想抱着一起死?!......」其實我又生氣又心痛,我知道欠了媽不少,但也沒辦法。

媽,妳的兒子一點都不壞,而且(被逼的)走到一個妳想象不到的地步,注定是多敵人(我一直很清楚絕大部份是香港人)的。被剝奪專業前途,被女朋友和好朋友試探和背叛......我不可能再多過80%信任(個人價值觀和智慧的評估)任何人,包括是妳......

(未來)老婆,將來我也可能欠妳不少......但也沒辦法。我能做到的是常常多點逗妳開心,偶爾給妳驚喜。


媽、(未來)老婆,在我們的世界,我會擱淺妳們不知道的事。我愛妳們!

Friday, March 22, 2013

亂世佳人


陶瓷上的睡蓮 提琴下的纏綿
和奇勒基保接吻 至夠經典
原來又幾十年 情迷舊片
顛倒我媽媽的童年
怎麼我都 被劇情逐秒感染

古老得很性感 妝太舊卻動人
亂世裡擁抱更深 然而就算我夠專一 不夠狠
縱使他 跟我很合襯
但我於昨日未誕生

想跟偶像談戀愛
要為萬人迷喝采
可惜我這個世代很懂吻別很快放開
當天壯烈原來不再
只因我只愛墮入愛海
誰人都 可以愛 男孩亦只喜歡接力賽

無論是苦是甜 懷舊亦很自然
和奇勒基保接吻 才算畫面
情迷木村不變 原來亦想
分享我媽媽的童年
這種美感 五十年沒有改變

無緣和最喜愛一吻 有幸有不幸
也許從未認識當天這撮人 便覺得很吸引





香港中產 - 醜陋的依附型生物

香港中產(絕大部份)都是投機主義和小家庭主義者,他們只顧自己利益但又很渴望民主和打破壟斷的局面,好讓自己向上爬;對社會大議題的立場就是左右逢源、 向非主流派抽吓水/沾一些光環,喜歡以商人的曖昧模式待人處事,是所謂的「留後路」、「圓滑」;不要妄想他們參與社運,連要求他們清晰表明立場也難。

若果低下階級人士能爭取對他們有利的平台,他們就順便坐享其成;否則,他們也好好地做隻走狗,然後待機跑到外國去。這就是香港的「中產之道」。

中共、土霸也是看中他們的弱點,深知他們這類「走狗族人」是「依附生物」,所以以房貸、炒樓/炒股tips來慰藉、控制他們;再加上政府(官商的地下協議 /默契)的「財富滴漏制度」(參考<<Why Nations Fail>>的榨取型經濟制度),向中產植入一種「止渴的忠誠」;並借他們作資產階與級低下階級之間的防火牆。

他們是典型香港智慧型人士,他們聰明嗎? 他們每月會花數千養狗,但不會花數百元捐款給社運組織,工作上又喜愛針對或歧視社運人士。我反而覺得他們只是極度自私、騎虎難下和(在某方面)正在禍港的一群。「依附生物」始終難成「大器」。

我斷定世事並不是他們所想這麼「完美」。

香港太多「吳三桂」(賣港投共)。嘿!連我原本熱愛香港的香港公民,都越來越不信任香港人;共產黨建國功臣的第三代,也不相信共產黨。真諷刺。

Thursday, March 21, 2013

匪諜就在你身邊?國安局長:現在到處有不該來的人

〔記者吳明杰/台北報導〕馬總統上任後,在兩岸政策上大量開放中客、中生、中配和中資,國安局長蔡得勝昨天在立法院提出警告說,早期常有「匪諜就在你身邊」標語,但事實上當時匪諜根本來不了;兩岸交流後,「到處都有很多不該來的人」,兩岸頻密交流已從「量變」成「質變」,人民危機意識也不夠,所以國安團隊必須要建立統合安全機制

不符申請目的者 就不該來

蔡得勝強調,不是交流就對台灣好,就像阿斯匹靈吃多了,不但不能治病還會死。目前兩岸交流不能再用「對等」的概念,應該用「加權對等」的概念、從「絕對安全」的角度交流

對於國安局掌握哪些對岸「不該來的人」,蔡得勝會後在記者追問下解釋說,不管是官員、訪問團成員、學者,甚至只是來台觀光的陸客,只要來台從事的活動與申請目的不符,都是所謂「不該來的人」,至於有哪些具體案例,國安局當然有掌握,但因事涉機密不能對外透露。

蔡得勝在外交國防委員會答覆立委林佳龍質詢時也說,只要對台有心懷不軌、對台不友善的來台人士,都是屬於「不該來的人」,兩岸交流的量愈來愈大,但交流應該要真誠,假如有心懷不軌的人來台是「做工作」,就不應該來。

以阿斯匹靈比喻 吃多會死

立委陳唐山質詢時批評,中國很多人利用交流管道來台從事他們想要的目的,像是有人來台撒錢讓台灣人像乞丐一樣受到污辱,還有高官來台講一些讓人討厭的話,還有兩岸婚姻奇怪事一再發生,很多人對此很憂心;蔡得勝答覆時認同說,兩岸交流已變得無法阻擋,但必須要以我為主,並掌握優先順序,然而現在交流過程可能會慢慢失衡。

蔡得勝不諱言,我方現在考慮交流都只有個別層面,像是人來好不好?來台投資好不好?陸客來台好不好?或許從各個部分交流看似對台有利,但加總起來反而可能對台灣不利。

他比喻說,就像感冒時吃阿斯匹靈有用,但如果感冒也吃,頭痛、手痛、腳痛全部吃阿斯匹靈,吃多了阿斯匹靈不僅會傷還會死!不是交流就對台灣好,要用理性的方式來衡量台灣承受的能力有多大,因此現在國安團隊要建立總合安全的觀念。

兩岸交流 我防禦應更緊密

蔡得勝另在答覆多位立委質詢時說,兩岸交流再用「對等」的概念已不合適,而是要用「加權對等」的概念,更應要從「絕對安全角度」交流,我方應建立緊密的防 禦,兩岸交流目前「面更廣、質更深」,對岸可以與我方基層人員直接交往,甚至把意念交給某人來表達,讓政府防禦系統實在難以面面俱到。

他並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是「知台派」,但習接班成為第五代領導人後,對台不見得不會採取盲動的政策,習近平在主權的問題上更加強硬,已宣示不會把主權等五個核心利益作交換,所以未來在對台政策上的走向,還是必須聽其言、觀其行。

另據立委蕭美琴在質詢時轉述,國安局在機密報告中特別強調,從前國安局出納組長劉冠軍潛逃到前陸軍少將羅賢哲共諜案,中國採取金錢誘惑對台全面滲透,因此國安部門必須要加強保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r/21/today-t1.htm]


台灣很快就意識到防「劣幣」!香港保安局局長、紀律部隊和高官的薪水高過人家很多,但差過人更多,一堆垃圾!

香港就是給大陸化嚴重,近期香港人也要在「入台證」上要寫清楚來台目的。近墨者黑,香港人是否要做些事讓國際朋友「釋疑」呢?

本人「入台證」上的出生地是寫「非港澳地區」,而不是「大陸/Mainland China」。這是一種(自發性的)表態! 

Monday, March 11, 2013

藉「黑社會-以和為貴」了解中共統戰

<<黑社會-以和為貴>>Jimmy仔是個典型香港醒目仔,一心只顧賺錢,最後不知不覺地陷入中共的統戰/招安部署,不能自拔。

假如你是Jimmy仔,在個人或家族利益來看,你絕對是個偉人!但對整個社會制度來看,你絕對是個「魔鬼」!壟斷局面一旦「完成」,財富分配一定極懸殊,不公義和不人道的事件更多!中國五千年來都是帝制,看歷史便可知「壟斷」是多麼腐敗!

中共是「以人為本」,她為了招安,會在各行業/領域中揀選有潛質被招安的人選。什麼人是最合適的呢? 片中的Jimmy仔的特點是「貪錢」、「自私」、「無義氣」、「怕死」、「不反共」和「沒有商業以外的理念」。在資金和策略上,中共會向這些「人選」盡力 支持,直到這些「人選」消滅其他競爭者或在該領域中得到龍頭地位。

香港有三大黑幫,一個是「和勝和」,一個是「新義安」,一個是「14K」。回歸後,新義安應該得到黑幫的領導地位,但為何現今香港的黑幫消聲匿跡呢? 是因為「皇」雀在後,香港警察和海關才是中共的「王牌」!因為香港警察和海關始終是「國家機器」和「有牌」,這「王牌」是制度上或結構上最可信的。當「人選」的組織獨大後,就變得孤立無援,而且這組織怎樣大也大不過「國家機器」,中共要收拾/控制「人選」就易如反掌!

好!現在我們在<<黑社會>>發現了一些「統戰」策略,把鏡頭轉到政治局勢及商業圈上,是否找到相似之處? 民建聯(政治局勢)和功能組別(商業圈)很明顯就是「人選」,而其他小政黨的惡性紛爭或中、小商業的惡性競爭,猶如黑幫「搶位」。不過,政局與黑幫「搶位」不同之處就是,政局可以由人民來改變!我很支持「佔領中環」的念頭,是各中、小政黨和市民一起合力改變局勢的大好機會,但千萬不可「鳩做」(皇上話齋)!

最後一句,請香港人緊記:
1. 客觀上,我們的最大敵人是獨裁者!
2. 事實上,我們的最大敵人是共產黨
3. 主觀上,我們的最大敵人是自己(反思Jimmy仔一角)!


若Jimmy仔懂得「以和為貴」,不胡亂「挑機」,中共就沒可能統戰成功!Jimmy仔在「中共」眼中只是個不外如是的小伙子。希望各界中、小組織(或甚至個體上)明白,如何在競爭中仍能保持「以和為貴」。

其他參考:
1. 中共前公安部长语出惊人:“黑社会也有爱国的”
2. 三合會

Saturday, March 9, 2013

團結

一個組織為什麼要有「團結」?  是為了可以逹到某目標或者走某方向,而「逹到某目標或者走某方向」的前提是共同理念或共識。有「共同理念」,自然就會 「團結」的傾向/意向。但如果「為團結而團結」而忽略了大家的「目標」,這組織就像大海中迷失,最後可能是浪費時間,找不到存在價值。

另外,若「團結」失去了理性上「共同」為支點/基礎,「團結」的支點只剩下「情結」;這是個沒有系統性(可稱理性)的「團結」,非常不可靠!因為「情結」 很容易being broken down,俗語有云:「交一友千言萬語,失一友只三言兩語」。在利害關係的社會/組織上,除了「造假」,真「情」的是多麼的不切實際。若以「假情」來支撐「團結」,必然蘊釀出中國模式的腐敗。看中國大陸所刻意制造的「愛國情結」,結果還不是很多大陸國民想跑到外國去嗎? 口說一套,心想一套,勾心鬥角,待機而發;啊!這特質有點像典型香港仔呢~

「婚姻」也算是小型組織,它與社會組織/單位不同之處是,「婚姻」是情為主導,社會組織/單位是以理念為主導。中國那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 是以「情」來貫穿狹義和廣義層面;但了解「婚姻」和社會組織/單位的主導本質有別之後,就會明白中國模式的「愛黨愛國」和「以情治國」是極不合邏輯和不科學的。社會組織/單位是共同謀事為主的圈子,而不是共同謀情(我真的不明白過往的公司都有這麼「小朋友」需要我的「安慰」,他們得不到便針對或投訴),誰會用「嫁、娶」的觀念去參與呢? 社會組織/單位這麼多人,難道你可以對每個人都可以「動情」嗎? 這都是自然上的不可能吧! 若以「情」為主管理,哪麼你與最無或最有「情」那個或那班人,無可避免成為別人的「把柄」!與國家或社會組織/單位「談情」,猶如日本「毒男」與虛擬人物談戀愛般不切實際,只取其美好的,捨(逃避)其醜陋的,自我填補不存在的空虛,來獲取自我感覺良好。這種是自我不坦誠和滅亡的「取捨」。

<<低俗喜劇>>中,杜文澤以自己的角色比喻為一束「陰毛」,它用來減低共事上的磨擦。而「情」也像一束「陰毛」,用來減低共同謀事時的人際磨擦,所以「情」可輕可重。但「共事」時最需要的始終是實力,否則難以齊享「高潮」~

有共同理念,更準確地說是有共同的系統/科學性的理念才是最重要。堅持三權分立、法治精神和民主等......對有系統性/科學性的「正義」的堅持。個人認為這也是一種智力推崇的堅持。

很多公司/組織的管理層喜歡「估計」員工的忠誠度,是多麼的幼稚!我是個專業的系統分析師,不是「調情員」,我很清楚及堅持自己的角色;可惜太多職員「未能睡醒」(Unable to Wake Up),對工作方面就「雲運算」(腦子只有一團雲),但對人就很「用心」;嘿!這也是大陸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吧~

因此,我對任何組織/國家是沒有忠誠度可言,只有專業操守、理念、原則和公民責任;我的忠誠只留給重要的人。

沒完沒了的大學性騷擾事件

大學的性騷擾事件一單接一單,最近兩宗有關中大的性騷擾事件,更是駭人聽聞。牽涉的都是社會上赫赫有名的精英賢達,不是夕夕無名的販夫走卒。一位是大學的高級管理層(senior management)。是大學裡,一兩人之下,幾千人之上的管理行政人員,大學裡的種種重要政策校長的更替遴選都要經這個級數的行政人員作決策及實施。 另一位的職銜為講座教授,這個級數的教授也很多時是院校裏的重要管理層。統領著一個學院(faculty)的發展。兩位都可算是大學的領導階層。但何以這 些身居要位的高級知識份子,會惹上這麼嚴重的指控? 當中更牽涉人命。這到底反映了大學的甚麼現象,又或者社會運作裏的一個甚麼問題呢?

筆者曾在香港的不同院校當合約員工,現亦在國外當博士後硏究工作。很能體會到香港大學院校裏底層或合約員工所面對的職塲境況和香港狀況的一些特點。

或者我們應先拉闊一點看看大學自從二千年初的削資後的僱傭狀況。基本上自從削資後,大學職員已經不是之前的鐵飯碗,以前當教授或講師,享終身聘用。 大學的行政人員也是公務員水準的鐵飯碗。二千年後這光境不再,新入職的行政人員、教授和講師全變成合約員工。與此同時大學的薪酬標準卻完全解體。不但工資沒有標準,升遷和工資調整也原全沒有了規則。兩個同等學歷的人進入同一個職級可以有原全不同的待遇。續約與否、合約的長短、薪酬的跳升變成完全是由上司的喜好決定

相對於外國,香港院校的員工沒有集體談判權,就算個別院校的工會怎樣奮力爭取,大學的高級管理層(senior management)都可以為了大學的短期利益或為了奪取資源鞏固自己的位置(俗稱「馬房」),而置底層員工利益於不顧。基本上大學的工會都無法有效制 約高級管理層傾向肥上瘦下、權力一面倒, 犧牲底層員工利益以達到其他目標的習慣。

合約員工在這情況下只能努力和上司打好關系,希望在續約時在缺乏一套準則下,自己還能有幾分議價能力。若員工逆上司的意志,基本上職途就會受阻。不但不會拿到一個好的推薦信,在行內的名譽也有可能賠上。

在這種運作下,上司的權力越高,相對上,他管理下的員工的權力也就越弱。因為上司越在高位,在沒有其他例如是工會的制衡力量下,能制約他的高層也越 少。又因為大學的高層大多是男性,被他們管理的又多為女性;除非這些男性高層們都特別具有性別意識,又或他們相對上能克己自持,否則男女權力在大學高層的職塲內可以是絕不對等。這種不對等便容易造成性騷擾的溫床

可以想像在這勞資權力極度不平衡的結構下,若果一個高層不知檢點,要對女下屬作非份之想、女下屬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又要保住自己的飯碗,又不能一下 子和上司撕破面皮,因為到底男上司的權力網絡有多深和多廣,別人會相信一個德高望重,外表看來還是道貌岸然的知識份子; 還是自己這個蠅頭小卒還是未知之數時,要挺身維護自己便不是容易的事。在這重重的壓力和考慮之下,國外的硏究便顯示,女性在職塲遇上性騷擾,只有百份之十 八會正式作出投訴。硏究亦表示,當受害人相信投訴後不會得到正視、又或投訴不會有甚麼實質的結果時,正式投訴的意欲亦會減低。觀乎最近在媒體裏的披露,中 大在處理職場性騷擾個案時的相對寬大處理(只以書面警告),又或中大高層們在法庭裏的作供,在在顯示了一衆高層在相信性騷擾確有發生後的取態–寧願諉過受 害者不願作正式投訴,甘願自搏手腳,不打攪侵犯者,不作主動調査和追究,希望透過調走受害者讓事件不了了之。大學最高層處理性騷擾的軟弱取態,試問在性騷 擾委員會當過秘書五年的死者又怎會不心裏有數,那會對投訴機制有信心? 因而拒絕主動投案。

很諷剌在八大院校裏,中大的性騷擾政策被評為是最「完善」的。可惜,亦正如一些外國的硏究所指。「完美」的性騷擾政策是不能阻止性騷擾發生的。要控 制性騷擾,除了要有良好的處理機制,還要有良好的教育和培訓機制,和有阻嚇後果的處罰。若果校方徒具政策,發生事時就轉政策空子,官官相衛的自搏手腳,繼而互相包庇。希望事件能大事化小,不了了之。讓侵犯者能照常生活、照常續約、照常拿退休金,還能理直氣壯的投訴自己被針對、被誣陷,那還怎會阻止其他人有樣學樣,繼續以權謀私,讓性騷擾不斷發生,越發變得嚴重
因為香港對勞工權益﹑婦女權益的嚴重缺乏保護和嚴重忽視和歧視,大學對性騷擾事件的縱容和軟弱無力便得以延續下去。其實香港的幾所大學已經成為世界 上甚有名望的世界大學(world universities)了。但若果置身其中的領導層,在相信確有其事時,連最基本要透過追究責任來保護性罪行受害者這簡單道理都想不清或維護不來,甚麼世界排名便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幻像。沒有道德勇氣和承擔的大學永遠只會是二流的大學。香港政府不斷要扶植香港某幾所大學成為世界大學,但究竟又有否檢視過這些大學裏的運作,已經變成了某些高層們不受約束、放縱自我的腐敗溫床?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763]


非「法治」原則主導的制度的現象。女性在「人治」體制中,尤其是中國重男輕女的社會,絕對是弱勢;難怪大陸人有句名言是「女人亂來就有錢,男人有錢就亂來」。

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與歸屬感

既然文化是意義網路,又為透過解釋現象甚至自身的功能,從而造到「定位」的效果,那麼,文化又可以為我們自己「定位」嗎?

因為文化是意義網路,所以每當我們在思考個體存在的意義時,就必與回到自己所身處的文化本身。表明上,文化應當可以為我們自己的存在「定位」,告訴 我們的存在意義。然而,假定我有擁有自由意志,我們不能說文化的意義能決定我們自己的存在意義。所以文化不應為我們自己的存在「定位」。我們只能說:文化 作為意義網路提供了讓我們為自己「定位」的條件。但最終我們是否全盤接受文化作為意義網路所加在我們身上的意義,就由我們自己決定。

這種條件,就是「身份認同」。

在「身份認同」之下,文化為我們個人賦予了一些意義和價值,而且我們大體上也樂於接受這些意義和價值;我們對這些被賦予的意義和價值的接受程度愈高,我們對於這個文化的歸屬感也愈高。

為了方便論述,我們可以將身份認同分為正面和負面。設我們的自身文化賦予我們的意義和價值Mx,當中Ma是我們所接受的意義和價值,Mu是我們所不接受的意義和價值,若Ma > Mu,則稱之為正面身份認同;若Ma < Mu,則稱之為負面身份認同。

簡單來說,身份認同取決於歸屬感。例如,二十世紀初,中國傳統文化將「三從四德」的價值賦予在婦女身上,而當時的年青婦女對此價值甚為不滿,她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較低;於是她們對於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員的身份認同甚低。

反之,在錫安主義的正統派猶太人眼中,猶太人是他們引以為榮的「上帝選民」的位份,他們對於被定位作「上帝選民」這價值的認同感很高,蓋過了他們對於猶太文化反感的部分,於是他們對於作為猶太民族一員的身份認同甚高。

下圖說明了文化、身份認同與歸屬感之間的關係:

民族主義與種族主義固然建基於正面的身份認同,但正面的身份認同不一定導致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對於自己的文化產生歸尋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文化 是我們個人在社會裡成長的土壤。反之,負面的身份認同反過來會使人有「無根」、「無家」的感覺;如果一個文化之下其大部分成員也只有負面的身份認同,那這 文化很容易會滅亡。當然,一個文化如果沒有任何獨特的核心價值值得我們保留的話,滅亡也非壞事。然而,在一個文化滅亡以後,若沒有新的文化為原來的族群提 供新的身份認同,那這群人就會面對存在意義的危機。由於文化是意義網路,當一個人對任何文化皆無絲毫歸屬感,即對任何文化皆不存在身份認同之時,這人將無 法與我們進行正常的溝通,而由於這人將不會接受我們所持守的價值和意義,他/她的言行勢必以有破壞而無建設的方式挑戰我們的倫理系統。

齊克果:回到存在本身

要弄清我們的身份認同,我們必須回到我們的存在處境(situation)之中考察我們的存在。
我永遠是一個個體、特殊的「自我」;但這個「自我」卻永遠存在於一個社會之中,而非孤立地存在。我們透過文化這個意義網路與他人進行溝通,並建立出 一套倫理關係網;齊克果(Kierkegaard)稱之為「倫理真實性」(ethical reality)。活在複雜人倫關係之中,才是真正的存在。那些躲在象牙塔裡空談理論的「哲學工作者」,其實只是在逃避現實。

所以,在方法上,我們要重建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就要理解香港文化。而要理解香港文化,我們就不應以在理論模型內抽象地討論。有力些社運人士喜歡亂套 一些階級語言,近年又有思想家喜歡以黑格爾的辯證法說一些高深的說話「分析」當前的社會問題,這些都是對存在處境的遺忘。當然,我們仍須運用理性,使用哲 學思考香港的文化問題,但我們必須緊扣我們的「存在處境」:我們所身處的時空,我們所身處的當下的社會,我們的人倫關係,我們所屬的文化,我們的歷史背 景、地理環境等等。

最後,要注意的是,研究「文化」的普遍形式與處理「香港文化」的特殊現象是同等重要的。當今某些「左翼」只關心前者,而有些「右翼」則只關心後者,各走極端,而我們決不能再重蹈覆轍。

詮釋學:文化與理解

詮釋學是研究詮釋(interpretation)活動本身的哲學分科。當代詮釋學是由高達美(Gadamer)於其著作《真理與方法》(truth and method)提出的,但早在十八世紀末士萊馬赫(Schleiermacher)已經提出哲學詮釋學這新學科。

詮釋學研究的是「理解活動」本身,因此高達美稱詮釋學為「理解之理解」(understanding of understanding)。高達美此為人類所有理解活動都有一種基本的形式。每一個人的存在,總是存在於特定的時空;我今天活在主後二零一三年的香 港,這就是我所身處的特定時空,是我的處境。但我的處境之中不只是有時間和空間的數據。人總是活在社會的人倫關係之中。而社會總是存在著特定的文化;文化 藉著教育影響著個人的思想,最終必然影響個人的理解。高達美甚至認為,「人不可能完全離開己有的文化而再有另一套文化。人類的文化可以包含革命、革新;但 是整體而言,以往的文化與我們當前實際的存在……都息息相關,是不能割斷的。」。

我活在二零一三年的香港,就必然受到香港文化的影響。在關於「意義網路」的部分我已經說了一次,不在此重覆;而事實上「意義網路」這分析正好符合詮 釋學的理論。我之所以認為有些大陸人隨處便溺很噁心,是因為香港文化帶給了我這種價值判斷,而我自己有意識地接受了這套價值判斷,並加諸於有些大陸人隨處 便溺的現象之上,作出解釋。這正正就是文化對於我的理解的限制。

高達美將這種文化帶給理解活動的限制稱之為前見(prejudice)。前見不一定是偏見;前見有的是正面的,有助於我們理解事物。例如廣東話的發 音作為我們的前見,就有助於我們理解唐詩宋詞的平仄,因為廣東話的發音與古漢語相近。然而,前見有的是負面的,即偏見。例如有些美國人以為穆斯林就是恐佈 分子,這就阻礙了那些美國人理解穆斯林的真面目。
但前見不是現在這一刻的社會突然形成一種文化,並加在我們身上的。文化必然經歷一段歷史發展,經歷數代的改變,才成為今天的模樣。一百年前的香港文 化當然與今年的香港文化不同,但是前者卻透過歷史的發展漸漸變成後者;即前者對後者有一定影響。高達美稱這影響為「傳統」(tradition)。

問題:反省自身文化所面對的詮釋學循環

但是作為「香港人」,是「香港文化」的一員,要研究香港文化自身,就顯得十分困難。我們無法從外面觀察香港文化,因為我們永遠無法離開香港文化這個意義網路。即使是找一個別的文化圈的學者來研究我們的香港文化,他又會受制於自己的文化圈的一些偏見;不過這就是另一個問題。

因此,我們只能以「反省」的方式反思自己本身的香港文化。但要進行反省,我們就必須先透過詮釋學(Hermeneutics)理解這種反省的限制。

在近代詮釋學出現以前,普遍西方哲學家以為我們可以超越一切文化的偏見去認識絕對的真理––––近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就有這種宏大卻有點天真的理想。

神學家及哲學家士萊馬赫卻提出「詮釋學循環」(Hermeneutical Circle)的概念:作為讀者的我們在詮釋一份文本之時,我們總是帶著一些既有的概念框架去理解文本本身。而我們對於文本的理解,又會影響我們既有的概念框架。

文本可以是經典,如《聖經》,也可以是文化。當我們在詮釋自己的文化之時,我們要利用我們自己本身的概念框架;然而,我們自己的概念框架,卻也是受 制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因為我們自己的文化是我們所處於的唯一意義網路。當我問「香港文化是甚麼」,「香港」、「文化」、「是」和「甚麼」這些概念都已經被 「香港文化」本身所預設。

那麼我們如何走出這困局?當代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Habermas)就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向高達美的詮釋學提出一嚴重質疑:如果傳統和前見真的那 麼強大,那麼對於自身文化的批判如何可能?事實上,人類歷史上的確不斷出現對於自身文化批判的運動。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新文化運動等都是實例。結果六 十年代就出現了歐陸哲學著名的哈伯馬斯––高達美辯論。

我的立場是:文化作為意義網路,提供了各種意義,但是選擇權永遠落在個人身上。同樣生活在日本文化之下,我們也不見得每一個日本人也全然一樣;並非 每一個日本人的思考模式都完全受制於自己所屬的日本文化之中,西化的人也有不少。簡單來說,我們的自身文化只能為我們的概念框架提供可能性,但最後我們如 何建立出自己的概念框架,絕非由文化所決定。既然文化不能完全決定我們的概念框架,我們就有暫時「跳出」自身文化的限制,從而反省自身文化的可能。這就要 靠我們的理性。而這種理性的運作,就在批判自身文化的過程中展現出來。唯有接受一個有限度地超越自身文化限制的批判理性,批判自身文化才得以可能。

理性與批判

說起批判,在西方哲學上,很自然會想起康德(Kant);他的三大巨著,即《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皆旨在為理性自身進行反省,為理性「劃界」,說明理性的限制。

我們現在的工作就相對地容易得多。理性的正當性並非我們在此能夠討論的哲學課題,我們只能假定理性可靠。但是,我們的工作也跟康德類似的:我們是在反省自身的文化,是為自己的文化「劃界」,說明自身文化的限制。這是一項批判的工作。

當我說要對香港文化進行批判,相信部分「右翼」會感到不安,因為在某教主的主導之下,大家都習慣了片面地肯定香港文化,卻從來沒有戴上理性的顯明 鏡,看清香港文化是甚麼,了解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是甚麼。可能有人會認為我與「左翼」無異;這顯然是曲解。我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以批判香港文化的方式重新為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下定義,以為香港自治運動探索理論基礎。說得是理論基礎,就不能是民粹式、口號式和煽情式的面書留言,一定要盡可能全面和理性。如果 香港文化本身真的存在問題,我們就更應當指出,並且想辦法「醫治」香港文化的「病」,而非將香港文化的內在問題視而不見,以為香港人就是很優越的族群就算 了。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5756]

Friday, March 8, 2013

情書

你瘦了憔悴得讓我好心疼
有時候愛情比時間還殘忍
把人變得盲目 而奮不顧身
忘了愛要兩個同樣用心的人

你醉了脆弱得藏不住淚痕
我知道絕望比冬天還寒冷
你恨自己是個 怕孤獨的人
偏偏又愛上自由自私的靈魂

你帶著他唯一寫過的情書
想證明當初愛得並不糊塗
他曾為了你的逃離頹廢痛苦
也為了破鏡重圓 抱著你哭

哦 可惜愛不是幾滴眼淚 幾封情書
哦 這樣的話 或許有點殘酷
等待著別人 給幸福的人
往往過得都不怎麼幸福

哦 可惜愛不是忍著眼淚 留著情書
哦 傷口清醒 要比昏迷痛楚
緊閉的雙眼 又拖著錯誤
真愛來臨時 你要怎麼留得住

Thursday, March 7, 2013

天后 / 面具

終於找到借口趁著醉意上心頭
表達我所有感受
寂寞漸濃 沉默留在舞池角落
你說的太少或太多
都會讓人更惶恐
誰任由誰放縱 誰會先讓出自由
最後一定總是我
雙腳懸空 在你冷酷熱情間遊走
被侵佔所有還要笑著接受
我嫉妒你的愛 氣勢如虹
像個人氣高居不下的天后
你要的不是我 而是一種虛榮
有人疼才顯得多麼出眾
我陷入盲目狂戀的寬容
成全了你萬眾寵愛的天后
若愛只剩誘惑 只剩彼此忍受
別再互相折磨
因為我們都有錯

推開蒼白的手 推開蒼白的廝守
管你有多麼失措
別再叫我 心軟是最致命的脆弱
我明明都懂卻仍拚死效忠
我嫉妒你的愛 氣勢如虹
像個人氣高居不下的天后
你要的不是我 而是一種虛榮
有人疼才顯得多麼出眾
我陷入盲目狂戀的寬容
成全了你萬眾寵愛的天后
若愛只剩誘惑 只剩彼此忍受
別再互相折磨
因為我們都有錯

如果有一天愛不再迷惑
足夠去看清所有是非對錯
直到那個時候 你在我的心中
將不再被歌頌 把你當作天后
不會再是我

發過要發的夢 但熱烈漸覺冰凍
跌過痛過便會懂 誰在作弄 沉默背後也想發狂
很想找一剎來放縱 斗膽一次如反恐

也試過太衝動 大件事沒計輕重
錯過悔過仍要衝 衝出困局 形象似義勇軍般英勇
但結果有沒有停戰的溝通

如戴著面具去掩飾倦容 迎著炮火也依然表情輕鬆 
情緒不可激動 還若輕的舉重
來化解一切壓力似失蹤 如放下面具去也許面紅
乘著晚風去追尋逍遙星空
除去假的寬容 還真想不通
曾年少的青蔥 忘卻世間的縳束

誰明白像和你也許重逢 遺憾太多卻不能倒流的鐘
如琴聲的哀號 連結他都哭訴
誰明白我初衷 煩躁也是個夢 但我真的痛


維護香港的法治和推行民主那份「衝動」,始終不減,是我業餘「工作」。Yeah~

Tuesday, March 5, 2013

Monday, March 4, 2013

久久不見,我們會忘了對方的模樣嗎?




我們很少見面,快樂的時光也很少;妳留在我家的小玩意,留在我心中的回憶,都是我的寄托。當我低落時,我們的照片就可以幫我消除一切「不快樂」。

親愛的,妳說快樂的事很少,其實就是因為「快樂」少,它就更才值得我們去珍惜。 懂嗎?

Sunday, March 3, 2013

李昌鈺評論藍可兒案:電梯影像太短容易誤導

藍可兒(Elisa Lam,Lam的粵語譯音也可為「林」,也可能為林可兒)離奇死亡,引發全球關注。陸媒《南都網》記者2月25日電話連線「華裔神探」的李昌鈺博士,他目 前在美國「冷案中心」協助各國偵破疑難案件;作為知名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非常重視「讓證據說話」的原則,在電話採訪中,他從刑事鑑識的角度對藍可兒案進行評論。
李昌鈺表示,藍案不一定是自殺,但由於因為他沒有直接參與調查到這個案子,所以只能根據媒體報導做一些評論。就該案件來說,藍可兒的屍體在水塔中發現,只有2種可能性,1是她自己掉進水塔,2是別人謀殺她。

李昌鈺說明,死亡方式和死亡原因是2件事。在美國死亡方式分為5種:自殺、他殺、意外死亡、自然死亡和死因未明;而死亡原因大概有30多種,包括淹死、毒死、槍擊、刀傷等等。所以遇到這種情況,首先一定要看她是生前落水還是死後落水,這些都不難判斷,可以檢查胃部、肺部有沒有進水,看氣管裡微生物是否和水箱裡一樣等等;第2、要看她是否有外傷、內傷;然後,要看有沒有使用毒品、酒精、藥物等,進行分析檢測,有這些結果後,再來做一個詳盡的結論。

◄詭異陳屍塞西爾酒店,藍可兒最後影像。(圖/擷取自YouTube)
至於藍可兒屍體化驗與檢測的部分,李昌鈺表示,大概分成3個部分,首先是驗屍,如有刀傷、繩索勒傷或者槍傷,她有沒有被打傷、打暈,通常很容易就能 看到,肺和胃裡面有沒有進水也很快可以知道。再來如果使用了毒物、藥物,一般1至2天就能檢測出來,如果是奇怪的毒物,可能需要送到特別的毒物實驗室才 行,要送樣品到世界上僅有的幾個實驗室才能分析。最後,要看過去的病歷,看她有沒有精神方面的問題,要將以前的X光和現在的X光進行比較。
李昌鈺補充說,除上述幾樣之外,還要留意水塔有多高,有沒有上鎖?她會不會爬上去?上面能不能找到她的指紋?聽說她被發現時是裸體,究竟掉入水塔中時是裸體、還是有穿衣服?假如是裸體,她從房間走到水塔處、爬上去,過程中有沒有留下微物證據?這些需要很有經驗的人才能分析。
李昌鈺說,他們做任何偵查都不能預設立場。假如真的如網路上傳言,藍可兒是裸體,那當然很可疑;假如是自殺,要看有沒有遺書,這很容易可以知道有沒有(遺書)。此外,有人說是因為情感糾葛,由於這些是傳言,在沒有真正掌握物證之前,很難去判斷。
李昌鈺也針對電梯的影像提出質疑,警方只公布藍可兒在電梯中那一段,常理來說影像應該不會那麼短,而且一般人也不清楚那一段影像是什麼時候拍攝的,很容易造成誤導

►藍可兒失蹤的塞西爾酒店(Cecil Hotel)。(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李昌鈺推論,假如沒有外傷,還有其他疑問:「她的衣服去了哪裡?」衣服鞋子是在她自己的房間裡、還是丟在了水塔外面?這個很明顯應該馬上公布出來。 假如我到現場偵查,第1步就是找她的衣服,還有皮包、手機等,這些東西女孩通常會有,它們在哪裡?然後,看看她住的房間有沒有遺書,有沒有打鬥的痕跡,有沒有杯子、瓶子,有沒有什麼殘餘物;假如發現有酒瓶,我就會驗酒精。假如杯子裡有殘餘物,那就比較容易和死者身體裡的東西去比對。
此外,通過手機,可以發現藍可兒最後和誰通話。電梯影片應該有時間,幾分幾秒、哪一天,從她還活著的時候開始,經過的每個時間段都要算出來。這個案件,需要很多的人證、物證、事證,好像拼圖一樣,拼出一幅完整的圖;現在只是看網站上的訊息,我不願做太多的評論。
陸媒記者詢問李昌鈺博士,「洛杉磯警方有沒有邀請你參與該案的偵破?」李昌鈺表示:「沒有,我已經退休好幾次了,已經退出江湖。」他目前為美國「冷案中心」工作,假如這個案子持續很久仍未偵破,才會送到「冷案中心」,由他們提供幫忙協助;無論如何都必須由當地警方提出要求,冷案中心才能提供協助、參與調查。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303/169805.htm]



啊! 有時安眠藥是驗不出來的。如果影片是與案無關的線索,哪我就沒話好說了~ 我可以獲到的證物和逹到資訊的範圍有限。上天會否填補我那缺了30%的自信度呢?

Friday, March 1, 2013

藍可兒之死的推斷


從新聞所提供的資料得知,法醫肯定了藍可兒不是淹死。我推理如下:

A.開始,進入升降機時已有點神志不清,像喝過酒一樣。
理據:
1) 步入電梯、靜立和沒有特別動作時,頭、肩部微傾向下,帶有疲態、沒精神。
2) 0:05開始,臨按鈕前異常地伸直手臂及食指,其動作雖然異常誇張,但不硬。
3) 1:30,第二次入升降機時,左腳扭曲,腳部動作不協調。雙手(按着頭後)擴張是為支撐身體狀態不穩定的自然反射動作。
4) 藍可兒是有近視的,但按鈕時卻扉得很近。穿著整齊衣服的她,加上B.那「玩遊戲」的推測,不太可能忘記帶隱形眼鏡(也有可能中途意外丟失,但「意外丟失」這類推測毫無根據,可以擱置)吧!

B. 除了藍可兒,當時有2個人在場;他們3人在玩(普通)遊戲,與「朝聖」無關。
理據:
1) 躲藏和向外窺望時的狀態是種突然的轉變,其激動反應和A所提及的疲態差別大,更顯得像醉酒失控那樣的起伏。
2) 第一次出升降機時,是與某人談話。
3) 把露出的右臂和雙手按着頭頂再次進入升降機,這連貫性動作代表當時她有點煩惱,但帶着笑容。當時她很可能與左方的人談遊戲規則,而其規則令她感動有點煩惱。好像「搞錯呀~ 為什麼要我這樣做,很難看耶~」。
4) 最後的奇異手部動作和屈膝動作,面向右方;另外,這套動作的前期,升降機裡是沒有人,但頭向升降機轉;很可能是模仿右方的人的動作。

C. 左方有人拍片(或假裝拍片)。
理據:
1) "B.3)"所提及的動作中後期,她的頭部稍傾左邊,是一個顧及被拍和模仿右方視線的平衡角度。

D. 「被灌醉+安眠藥後,再被推或放落水箱」的機會很高,而且是熟人所為。
1) 假設她是飲食習慣非常健康,她更不會和不熟識/不可信的人喝酒,並且玩遊戲。再看A點。
2) 奇異動作像跳舞,而且看來很純真(不是性感舞姿)。這遊戲很配合她的性格和喜好。
3) 假設拍片、遊戲和喝酒是有計劃,最適合蘊釀遊戲情緒的地方應該是非公共場所 ,但酒吧的可能性被2)點削弱。
4) 很多人深信她被下毒,但我認為凶手(很聰明)沒這必要。
5) 藍可兒吃迷幻藥的機會低,因為她的動作不像吃過迷幻藥的人的動作。如果是喝過量咳藥水,那麼凶手是熟人的機會極高!但熟人(凶手)有這麼大意嗎?

整件殺人過程簡要是:
1. 帶有醉意的藍可兒與2個朋友玩遊戲,而遊戲的最後地點是水箱頂;凶手在酒中加了安眠藥,等她完全失去意識後丟她進水箱裡。

2. 帶有醉意的藍可兒與2個朋友玩遊戲,而遊戲的最後地點是酒店附近;凶手在酒中加了安眠藥,等她完全失去意識後,再拖她到水箱頂丟。

==========
FBI 對凶手的側寫如下:

性別: 本案的偵查假設中明顯包括一個預想觀點,即本案的犯罪人只有一個,而且是男性。
值得一提的是,藍可兒遇害的地點Cecil酒店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起謀殺案,包括Ramirez在內有數位著名的連環殺手在此作案,因此不能排除有犯罪人 『模仿作案 』的可能。從監控影片中可以看到,犯罪人為藍可兒在遇害前營造了一個十分詭異的現場,犯罪人很有可能有著心理變態(psychopathy)或虐待狂 (sadism)的表現。目標想要和Ramirez一樣出名,是一個身體足夠強壯,20-30歲的青年,有著極高智商,朋友很少,沉迷於他所執著的世界。
憤怒和出於懲罰的暴力行為說明,如果本案是由一個女性所為,那也是一名非常像男性的攻擊者的攻擊行為。考慮到與被害人年齡相關的其他因素,偵查人員更應當加倍努力地去排除她的親屬和朋友作案的可能性。

對犯罪現場的了解和熟悉度 :犯罪人對拋屍地點的選擇顯示了他對現場周圍環境非常了解,高度熟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案發的地點是一家酒店,這一地區又是很公開的,來去附近的居民或遊客很可能來過並熟悉這裡。另外,該酒店位於洛杉磯貧民區,不能排除犯罪人偶然作案。

技能水平 :儘管在本案中犯罪人的反偵查行為很明顯,但他還是在現場留下了大量物證。由於屍體被放置在比較公開的區域,這些物證就非常容易被發現,並被確定與犯罪的 聯繫。雖然犯罪人將屍體放置在水塔中會清除一部分有價值的證據,表現其有預謀和反偵查行為,但犯罪人的技能水平並不高。
與被害人的熟悉度 :透過這份報告中對被害人的風險和犯罪動機的分析,我們從犯罪事實和現場環境來看,犯罪人不需要對被害人熟識。但考慮到犯罪人對被害人明顯的瘋狂報復,也不能排除雙方熟悉的可能性。
是的,終於有人提到Cecil酒店的黑暗之處了──黑色大麗花。這裡曾經是許多連環殺手的天堂,如果排除掉『模仿作案』的可能性,那麼,新的問題就出來了。藍可兒是死於連環殺手之手嗎?

http://www.nownews.com/2013/03/01/91-2908162_1.htm

如果這是FBI的全部分析報告,那麼就有點令我失望。我會給fail grade。另外,這句「犯罪人很有可能有著心理變態(psychopathy)或虐待狂 (sadism)的表現」簡直是廢話!準確點推測,犯人是仇恨 藍可兒的人或藍可兒這類人的人

今次我的推理自信度是70%!

給媒體一個小小建議

請先看:
==========
前人已經總結過中國沒有偵探小說原因,一是沒有科學精神,二是沒有法治精神。所謂科學精神,我認為最重要的還不是科學知識本身,而是對智力的崇尚。偵探,就是一種智力的遊戲,中國人甚麼事都是以實用為先,效率為先,或者只談道德,根本不崇尚智力,或者說不崇尚純粹的智力,所以也不知道智力的樂趣何在,偵探小說自然難以興起。偵探小說起源於歐美,後有偵探電視劇、偵探電影;中國既然連偵探小說也興不起,當然也不會有很多的偵探電視劇或偵探電影。

中國古代的公案小說,嚴格來說不算偵探小說,它們的主題是伸張「正義」多於智力推理,而且還涉及神神怪怪,它們塑造的主角也是秉公判案的明官多於沉迷解謎的偵探,明官判案講究的是如何套出疑犯口中的實話,而不重偵查的過程,清末翻譯家周桂笙就說公案小說只有「斷案」而沒有「探案」。中國古代的官衙本來就是一個奇怪的混合體,它既是負責審判的司法機構,又是負責偵查的執法機構,同時還要負責行政,中國的官就是三位一體的怪物,和西方的偵探太不一樣了。

中國的偵探故事,有兩大特點,一便是如上面所說,數量很少,二就是幾乎找不到私家偵探的影子。中國的偵探無論大小,不管是破案如神的狄仁傑,包公、施公甚 麼甚麼公,還是只抓小偷的「神探亨特張」,無一不在體制之內,都是政府的人,不像外國的偵探,多是以獨立調查員的形象出現,如 Sherlock Holmes ,就算有時警方也請他查案,但他也只是「諮詢偵探」,而不從屬於任何的官方機構。偵查罪案不僅是能力的問題,還是一項權力,擁有這項權力意味著擁有獲取信息的權力,而信息有多大的威力,你看看中國政府如何控制信息流通就知道;如果體制外的人有了偵探的權力,則不僅可以探知個人的隱私,也可探知政府的秘密,這是政府,尤其是極權政府的一大忌諱,因為極權政府的統治比民選政府更依賴秘密。

在西方的偵探故事裡,私家偵探和官府的警探未必總是和睦相處,反而私家偵探對於官府的警探而言,多數是個麻煩,但無論如何,官府的警探沒辦法隨便把私家偵探抓起來問罪,就好像警探不能隨便阻礙記者的查訪,甚至抓起來一樣。

莫言告訴我們,在中國做一名獨立的作家很難;王立軍又告訴我們,做政府的警探也很難,何況是做一個獨立的偵探?所以那些虛構出來的偵探故事也多少也反映了現實,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私家偵探,中國現實裡的私家偵探只查普通人的婚外情,一旦涉及刑事罪行的案件,你去查,可能自己先已經觸犯了某條法律,至少也可以控告你「阻差辦公」甚麼的。中國還有條罪叫做「你知道得太多了」。

諷刺的是,英國作家 Ronald Knox 於1928年提出的「推理小說十誡」中,「故事中不可有中國人角色」也是一誡。

引自<<偵探>>一文 - http://www.rapbull.net/posts/3083
==========

香港很 多記者、評論員或市民以「明官判案講究的是如何套出疑犯口中的實話,而不重偵查的過程」的心態去「搵料」和判斷,原因是那種「中國人甚麼事都是以實用為 先,效率為先,或者只談道德」的主導思想作祟。在這種(中國)模式的社會,無論是什麼行業,其競爭關鍵只有「量」;「量」越趨駕馭「質」,就越趨「劣幣驅 逐良幣」。

媒體是可以提高「民智」,暫把「社會責任」或「使命」擱置,目前得知「警權過大」、「公司查冊問題」和各種資訊限制令記者難以「搵料」,若繼續以「搵料」為主導,必定更難「生存」。為商業和行業未來發展角度去着想,媒體必需尋覓新出路!

「料」(現有的題材)的減少或不齊全不太緊要,本人一個簡單又可行解決辦法,就是增加一欄或在原文報導下加上一些評論小區,提出一些相關「佐證」(如歷史、學術文獻或權威文章)結合推理去補空白,既避免觸犯專業守則,又可增加可讀性和可塑性(別看小這特性,它們是一個令市場和讀者健康增長及成長的「種籽」)。如近日「兩女禁錮阿根廷」一例,事發第一日,報社已獲得其求救的訊息內容,若報紙加上一些推斷,是不是更有趣? 若事後証實推斷很接近/正確,是不是更有趣? 累積下來的「正確推斷」便成為該報社公信力和競爭力,是一種新的無形資產。

記者們、香港人,看膩了那些不段重複又簡單的消費式圖與文沒有? 其實你們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是偵探,玩玩遊戲呢? 挑戰「公安們」的智力是很有趣的事。

啊!在「偵查」的過程也別忘記法律、操守和道德,所有遊戲都應有些規則、原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