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認為「中國」已屬於「中共」的正名,即「中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那麼「去中國化」就也不違反「反共」原意。
以知識產權角度看,「中華文化」或「華夏文化」不只是屬於「中國文化」;以學術角度看,「中華文化」或「華夏文化」之細節,其量和質都不全等於(今天的)「中國文化」之細節;以歷史角度看,「中國文化」只有六十多年。我不認為推華夏文化跟「去中國化」有大矛盾。
在中共建國初期,國民黨還有能力爭議「誰是中國」。但走到今天,「中國」之名已經是國際認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已改變,過了奪回名號的時機就是過了,正視現在的廣義世界觀。若堅持活在舊夢中或堅持自我定義的「中國」,只會讓自己的國民、外國和國際性發展受阻。
為什麼要「反攻」? 先撇開「建國救民」這偉大的想法。以黨利益角度想,是奪回政權還是名號? 當然是政權!假如換了一個名號,會令你們增加奪權的優勢,你會怎樣做? 政治,需要的是智慧和手段多過「名字」。為了一個不再屬於你的名字,帶著「中國」的情義結更令國民黨老輩難以釋懷,只要懂得放下這名號,就更有機會承傳「反攻」之志。失去「初戀」的你,就別再期待找個跟初戀一樣的人,這樣你往往無法建立好一段新關係。國民黨或舊「大中華」觀的人,你們的「初戀」已離開了你們六十多年,她也變調了,你們清醒了嗎? 老的就不要再發「初戀」情了!若以戰略角度想,假如「中國」是「絆腳石」—不論是在心中或什麼形式物體,就要除去。
若要讓自己的國家/地區享得國際地位,就不得忽略知識產權和市場策略角度去思考。有沒有想過,捨棄已臭名遠播的舊品牌,重新建立一個新「品牌」,才有光明的前路?我不會用「中國」這名字,簡接替中共政權賣廣告。
另外,以組織或群組角度思考,如果你在7-11工作了十年,轉職到OK後,即使有部份技能和知識是繼承自7-11的,那你會稱自己是7-11員工還是OK員工呢?做了OK的員工,就要把自己「去7-11化」,而「去7-11化」的意思不是叫你捨棄適用的舊知識、技能,而是取其適合OK的,捨其不適合OK的。按推論得出,與中國有共同的地方的人不等於「中國人」。(純屬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