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太强 好景不长】
早晨起来,老婆发了一通感慨:咱家过得好,主要是我包容你。一个家庭的好坏,取决于女人是否包容男人,女人太强,男人受伤,家庭难和睦,好日子过不长。
我品咂了一番,把周围的朋友过了一遍电影,果不其然,无一例外。
天地之道,人事之理----天刚地柔,男人要刚健,自强不息,进取不止;女人要阴柔,厚德载物,包容慈爱。
女人性格倔强、自我中心、霸掌家权、缺乏温柔,有违女人属性。犹如母鸡司晨,乱了纲常。
特别是那些争强好胜的女人----请问一句:你最终争到了什么?强在哪里?胜在何处?
种种事例表明:那些性格强势、争强好胜、追逐名利的女人,大多数是男人或家庭的灾难!
不信者,请多观察,狡辩无用!深以为是!
夫妻道,也就是阴阳之道,夫义妻顺,阴阳气顺。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女人太强,男人不旺。这种家庭阴盛阳衰,丈夫也会未老先衰,甚至早亡,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性格变态。
女人当性如水,如水一般随方就圆,合五色调五味,原质总是不变。随遇而安,随贫随富,可高可低;如水能养育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女人要性如水,知足常乐,意为根,托满家,和颜悦色。为一家的喜星。一个家庭是否安乐是否安静是否兴盛,妻子的作用至关重要,女人能做一个性如水的妻子,定生贵子、助夫成德、家庭美满。
高品质女人的九大特征!
一、自强自立
无论老公能挣多少钱,女人都应该自己有安身立命的事业,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自立的女人才自信,自信才能真正美丽。
二、喜欢孩子
一个不喜欢孩子的女人很难有一个宽容大度悲天悯人的胸怀。孩子是未来,在教育养育的方面女人担负着主要责任,做一个好母亲需要极大的耐心,爱心不够,耐心就不足。
三、爱美,会美
不修边幅的女人太粗糙,不会美的女人也谈不上精致,都难以令人怜香惜玉。美丽的女人是世界的一道风景,让自己赏心悦目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能力。
四、拥有浪漫情怀
琴棋书画不用样样精通,起码能够欣赏。诗情画意在心中的女人决不会是口出粗话的泼妇,也不会是蓬头垢面的黄脸婆。懂得艺术地生活,也就懂得生活的艺术。娶个这样的女人想不幸福都难。
五、上得厅堂,入得厨房
接人待物周到讲究,外交礼仪大方得体,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家事料理得井井有条,全家人的饮食起居有质有量。
六、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容忍男人的小毛病,给男人一个放松的家,永远不为炒菜咸了淡了发脾气,不为约会迟到几分钟生气,不会为男人不洗澡不洗脚上床真生气。敏锐察觉到男人影响事业和家庭幸福的行为,并悄无声息地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买菜时不会为了一分一厘的讲价花费半小时一小时,但是在买房买车这样的大手笔上决策总是正确。
七、能温柔似水,也能坚强如钢
女人的柔情是男人阳刚之气最好的滋补品,柔情万种的女人是豪情万丈男人的绝配。但一味的温柔未免太软了,在困难面前,在对手面前要变成一块钢铁,才能够成为赢家。
八、有大女人素质,有小女人情怀
大女人聪慧果敢,精明强干,小女人甜美 可爱,小鸟依人。有大女人的潜质却藏而 不露,不是她无能,而是男人太优秀让优 秀的她折服,甘愿做背后的贤内助。可是 一旦有男人顶不住的时候,需要女人出面 时,偶尔一露峥嵘,就会出手不凡,待男人恢复,她又会躲在幕后把舞台让给男人。
九、再会做事,再有能力,要学会藏起自己。
现在女人精明强干,能力突出,已经完全可以独立,但是女人有女人的本分啊,本分就是道啊,不准守道,不准守本分,遭殃就会悄悄的跟着你,所以女人的潜质却藏而 不露,低而不高,宽而不大,多而不贪。 这才是真正一家之主的根本,俗话说:水低成海,人低成王,男人永远比不过女人,原因主要看女人有多大,多柔,多低的情怀。
[http://www.sohu.com/a/217142727_360413]
==========
現象:「女強人」多的地區離婚率也高。
撇開戰爭這外部入侵性的影響,你有沒有想過為何已前的社會更窮,但其婚姻和經濟等整體是那麼穩定?
增發達+增女權->增「女強人」->「男剛女剛」,增男女衝突風險。為了解決問題或甚至顛覆「父權社會」,媒體和商業就推「暖男風」、相輔相承的「公主病」和亂扣男性脾氣不好帽子以強化「娘砲」意識、增男性疲勞、削「男剛」,變成「男柔女剛」、「男陰女陽」的不倫不類,違反自然定律。
自古以來,一個穩健的領袖、組織或社會是有很多原則要堅持,男人的天性比較「剛」,所以主導著「規律」及秩序或成為其最後防線,也就是負責最要決策和執行;分別如領導和警察,都是男人多。女人最適合輔助和協調。商業文化很容易把男性「娘化」,有些更視「原則」為圖利的「絆腳石」;所以在嚴謹的中外古代帝制裡,商人地位不高。「武則天」只是個古代社會腐敗到極點才出現的異象而已。
現代整體文明是進步,但香港社會管治文明有退步,是個脆弱的管治。港特首林鄭、英國首相文翠珊、德國總理默克爾等又怎解釋?首先,這是國家、國際層次和重政治性的代表,跟社會大部分組織或機構的考量有異。雖然剛柔傾向的人格或作風已成為現代的選舉中按組織或社會需要的考慮之一,但女領導人的出現始終是世界性罕有,不適用於普遍情況,沒違反自然定律。
「女人不要太強」不是削弱女權、怕女人取代男人,它是配合「男剛女柔」這自然定律的精深管治和用人哲學,把男女角色發揮得更好,各有各位置和優勢。它也不是中國獨有的,就算是管理碩士課程也沒有這種教材的。
總之,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男人要像男人,女人要像女人,就不會錯的。
雖然世界多苦難,但是苦難總是能被戰勝。對於害怕危險的人,這個世界上總是危險的。不要再悲哀地回首往昔,它已一去不復返;明智地改善現在,它屬於你;滿懷信心,勇往直前,迎接迷濛的未來。唯一的善是知識,而唯一的惡是無知。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是自私;只有忽視他人的利益,才是自私。思考才是才智的工作,幻想是才智的樂趣。讀經典書籍就如同和過去世界上傑出的人談話。「包容」的前提是「不能以施恩者或主子的身份自居」。
熱門文章
-
撮要:如今係香港脫共的黃金機會,只要十月一號前行動升級,奮勇向前,迫到中國出解放軍,國際就會以美國為首,制裁中國,直至其滅亡。田二少話北京為保國慶,十一之前會出解放軍,鎮壓香港示威遊行。特朗普總統講明take on China,警告習總勿在港重演六四;兩黨議員聲明企在港人一方反中...
-
利益申報:本人不屬任何政治組織成員。一切行為或言論均出自本人之信念和價值觀之驅動,沒有收取任何個體或組織的利益。 世界各地有不少像 Edward Snowden 的人,而我只是較早一點在香港「爆發」。2014年之前,我的所有網絡社交平台和日誌都是設為最私隱化/保密的。 工作時...
-
整合 明居正教授對中共控制香港的研究框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qI-7UBlrkc )和個人想法,而得出個人想法的(框架延伸)概念圖:
-
在他初認識女友時,是他另一個朋友早就認識的......這女孩出現後,發生了很多事,搞到他朋友跟他不和,現在他朋友不聽他電話。 我們三個男孩都知道這個女孩分別我們面前 說選擇性的話和偷偷挪用男孩手機發照片 ,(多種有關動機但不同事件構成的)企圖挑撥我們為她爭執。我和他朋友是最早...
-
我一共被香港海關捉到2次帶私煙 , 每次都是在我失業多時、最沒有錢的時候,而且我每次被捉時都是穿著最平凡時。我沒有一個朋友被捉過,偏偏就是最平凡的我被捉!擺明係「做我」! 海關還在審問期間,企圖以確認住址為理由,叫我提供在港親戚或朋友的聯絡方法!我回「沒有,只有我媽」。 ...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18
Sunday, November 18, 2018
要開放、多元化地區就不要太多政治色彩或民族主義
如果換成
「《我們的青春,在北京》這部片,很多人以為只是在講政治,但它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錯。我們可能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北京人最大的願望。」
這樣,那是不是「陸獨」?何謂「臺獨」言論?
在國際眼球下的場合,最好不要胡亂定義別人的話語,有很多事情不是一堆人說了算。寫實的電影就是可以帶出不同人或地方人文的想法或故事,傅導演沒有不專業,反而是圈子裡多不專業的人或政治神經病者。大陸不接受那題材,可以不上映。「金馬獎」好歹都是臺灣人的重事,當地人講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是理所當然,但「中國人」在頒獎禮搞政治、集體杯葛就是沒修養、不尊重。
逃稅的都可以愛國,愛臺的是「臺獨」、「反中」。中國人就是那樣,「貪」是人之常情,大眾可以接受或原諒;有個人想法、說一句不中聽的的就該死;難怪中國這麼多貪腐!有性慾也是人之常情,幹嘛不接受或原諒那些性侵犯呢? 中國性侵犯也可以愛國啊!更愛中國女孩啊!又或者一個男人只有跟一個天天說愛她,就可以財色兼收之餘,也可以在外面亂搞;難怪中國這麼多「網絡情緣」詐騙。臺灣人有一句話「只要男人給女人精神上的舒服,女人就會給男人肉體上的舒服」;看來換成中國政治是「只要人民給領導人精神上的舒服,領導就會給人民財物的舒服」;精神病人最缺的是什麼? 不就是精神上的舒服嗎? 天天要「Kimochii」、「我愛你」!難怪有些高層上班都可以看AV!當「愛國」成為犯罪的擋箭牌或甚至免死金牌,那國家不崩潰才怪!
中國人,自古不變的是,越有問題或野心大的人,越愛政治投機。那些人把最簡單的小事情亂扣帽子和放大,就像把一件沒低成本的東西經過加工而增值,賣個好價格;那不就跟好吃懶做、愛走捷徑的「炒賣」/投機客的行為差不多嗎?一部電影的背後藏著很多人的血汗,不覺得因為一堆神經病的排斥而搞到賺不了錢很可惜嗎?這樣只會「劣幣驅逐良幣」。怕神一般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
我覺得中港臺不少華人骨子裡是有種「背叛」基因,它是跟隨不同米飯班主說不同的話。以這些「親中」娛樂圈人士的例子,20年前已有臺灣人去大陸工作,但不會像今天那樣刷政治票;我認識的臺灣人,只會表達自己來自臺灣或中華民國。已前的香港人,也不會說自己來自「英屬香港」。我從來沒聽過同鄉說自己來自「中國海南」,或者其他中國人說自己來自「中國XX」。
填表格時,不管是在哪裡,我都是跟已前一樣:「Born Place= China, Nationality = Hong Kong」,從來沒有:「Born Place= PRC, Nationality = British, Hong Kong」或「Born Place= PRC/China, Nationality = PRC/China, Hong Kong」。為啥? 1) 習慣;2)香港是個出名的城市,全世界都知道香港在哪。東亞華人寫「北京」、「上海」、「臺灣」,連「老外」一看都知道;相對,外國人寫「California」、「Sydney」、「Ireland」、「Bangkok」、「Kuala Lumpur」......稍為有國際認識的華人都知道,他們不會特意說如「USA, California」,要不「USA」,要不「California」。所以,我覺得東亞華人特意說「中國臺灣」或「中國香港」是多餘的!北京人會說「我來自中國北京」嗎? 如果這是大陸統戰相關官方的要求,我認為是「畫蛇添足」!
你不是從政、帶著政身份或政治任務,根本無必要特意或動不動就扯上政治表態;尤其是公眾人物,越扯越多是非。雖然這是刷曝光率的伎倆,但不見得特別討好,反而引起更多民間騷動或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衝突,簡單說是「添亂」。
今天的大陸也有不少人跟外國企業合作,但他們不會「媚外」。例如,我有親戚長期跟日本三凌重工合作,雖然他們也欣賞不少日本的東西,但不會說「日皇萬歲」或顯得「媚日」,也不會提日本「侵華」史;完全不扯上中、日政治。在開放經濟區或者跟外國人合作,每個人都自己的國家或政治立場,講政治立場或歸邊就等於在公司拉幫結派、搞圈子、非我族類,很難團結合作,不然就很假偽(如中國人在美企支持美國制裁中國,抬美或貶中;反之亦然)。工作歸工作,排除不必要的因素,會合作得順利點;一間公司多辦內部小圈子政治已經是亂,再加上搞外部的政治只會亂上加亂。
那些把政治帶回公司的人根本不是專心於工作,只是想搞政治投機。跟著「飯碗」變嘴、變臉的人,人不真、不忠於自己,通常不是什麼忠誠的人或好東西。例如范冰冰,一個逃這麼多稅的人真的那麼愛國? 那些「中國人」清一色用「共青團」的圖片,你們知道「共青團」是個出名多民族主義者、 老化又民粹的組織嗎? 聽說習近平曾於2017年嚴厲批評「共青團」空喊口號、形同虛設、四肢麻痺、「說科技說不上、說文藝說不通、說工作說不來、說生活說不對路。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句官話、老話、套話,同廣大青年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愛好,那當然就會話不投機半句多。」不管是否真,反正我覺得它是那樣,都是思想落後又極端的左派;裡面的人大部份都是文化或水平比較低的。
老闆是消費者,員工是勞動服務提供者;什麼位置,該做什麼事。專業的人只忠誠於職業而不是其他,更不是像「黑社會跟大佬」般跟老闆或上司。你不是什麼組織的黨員或國家代表,何必刻意把自己活得像個黨員或代表般?可能有些演藝者沒有讀「演員的自我修養手冊」,不清楚自己真正的身份。
有智慧的人是活得像外交家那樣,促進民族共融之餘,也要公正待人處事;而不是像無事獻殷勤的狗或者敵人那樣。民族認同、價值觀或政見畢竟是個人的事,即「私事」,要公私分明。
第五十五屆 #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 #台灣》導演 #傅榆
我不覺得有傅榆問題,因為臺灣文化和制度跟大陸明顯很不一樣,當然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一男一女,就算結了婚,也是兩個獨立個體;不然你打破自然規律,弄個「合成獸」給我看看。政治神經病的人才什麼都扯上政治,杯弓蛇影,或者跟性幻想豐富的人那樣光看著胸罩、簡單的圖形或甚至聽到女人隨便講一句「也滅蝶」或「 気持ちいい」都可以「自我意淫」。看來「獨立」或「中國」就等於陸、臺某些人的政治「也滅蝶」或「 気持ちいい」。
你所講或者認為的,往往只不過是自己腦海的東西而已。社會上鼓吹著「性幻想」風氣,使更多人容易「性幻想」和不懂尊重別人,文明倒退。
臺灣人啊!你們畢竟是臺灣長大的,我拿個「土」一點的比喻:有些人有親娘、養娘、奶娘或甚至後母,娘跟娘之間的爭吵,是她們的事,但起碼自己不要傻傻分不清。對我來說,「中國臺灣」或「中國香港」只是「八婆式政治」,閒來無事用來刷寵、刷存在;就好像古代一堆宮庭裡熱衷於講是非的「八婆」一樣,特別令人煩厭!只有昏君才會被小人和「八婆」迷惑。
臺灣選舉是一個很有營養的大型「節目」。不要說電影,以「關鍵時刻」節目為例,它的一切都形造一種很有吸引力的氣氛,包括用詞、用語、語氣、節奏、肢體、表情......都可以感受到臺灣的中文和表達能力都很有水準(
記得在群聊時,一個臺灣老演員講過「臺灣的音樂是『水準』,音要準,香港是求『水平』」;兩個字的英文普遍翻譯都叫做「Level」,但文字意識的重心分別是(Quality measure bases are respectively) Height and Precision;例如,「關注程度高」和「關注程度準確」已經有微妙之差了;在科學計算上,Ranking of 9999和99.99有分別,也有不同的用處。這兩個字再延伸到不同的藝術和文化領域,兩地的藝術和文化是有重心上差別的。所以,就算是粵語歌,如果歌手、作曲或填詞是浸淫或取臺灣文化的人唱/創的,我基本上都能分得出
),臺灣人在意識形態裡已習慣或熟悉「準」的模式和規律,所以他們如節目上的每一位都表現得很自然;這個「自然」給了觀眾一個very real picture and image,Therefore, such impression stimulates audience to imagine / think more,是一種很大、能打進較深層意識的說服務力。就是因為「精準」,才可以礸進你的意識中;一個看來很普通但又很有力的例子就是傅榆那能刺激部分大陸人的幾句話,如果不是有政治神經病,不可能因它而騷動,背後是有心理學問的。有一種處理方式叫「難得糊塗」,希望大陸人在(尤其是兩岸或國際上的)政治這塊懂得怎用它,不需要連「龜毛」都放在心上或甚至傷到自己。
你看不到這些「水準」和質素之高,就不會明臺灣民主的價值,是香港選舉遠遠比不上的。我可以想像到在臺灣學「中文」,不只是中文。
Saturday, November 17, 2018
一文带你回顾“香港楼市”崩盘始末!
作者:yevon_ou 来源: 水库论坛(ID:Shuiku-net)
— 上篇 —
香港房价最低谷,也就跌到1995年的价格,Over
一、郁金香泡沫
2000年,有一个古怪的德国老头Peter Garber,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去考察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来源与出处。
细究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以最为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狂热而言(1634~1637)。该事件常作为典型案例,告诫人们不要投资冲动,避免于追涨杀跌投机性市场。
综合所有的郁金香故事,辗转抄录,但最早的起源,都来源于1929年再版的一本回忆录《荷兰往事》,由股神巴鲁克作序。当时因为股灾不久,投资人亲历悲剧始末,所以对书强烈共鸣。
而这本回忆录,最初是由苏格兰律师兼诗人,查尔斯·马克,在1841年将十一则投资往事集合成书。名为《回忆录》。1850年再版,并改名《公众的幻想与疯狂的公众》,畅销一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本故事书!
再之前的追溯,是荷兰政府在18世纪印刷的一本基督教单行宣传册《贪心不足与实话实说》。当然,这是一本追求“新闻导向”的小册子。
德国教授继续追踪下去。发现所谓的“郁金香花茎”,其实有很多种,从最贵的100万美元一支,到最便宜的1美元一枝,种类繁多。如果将最贵和最便宜的品种混合在一起,自然得出了崩溃1000000倍的结论。
事实上,早从14世纪起,欧洲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等宫廷贵族,就喜欢用鲜花装饰衣料。上流社会的贵妇人,用郁金香花瓣打扮衣物或者帽子,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一种举动。
2001年,阿姆斯特丹,鲜花拍卖市场,一株非常罕见的郁金香花球,成功地拍出了60万英镑的天价。这样的价钱,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买一幢顶级别墅。
传说中的1633~1637年,郁金香价格从几十荷兰盾飚升至万余荷兰盾。荷兰盾是金币,50盾大约含有1盎司黄金,按今日排价,折合8万美金。对于当时的公爵侯爵夫人来说,这仍只是一瓶香水的价格。
Peter Garber考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后写下了《泡沫的秘密——早期金融狂热的基本原理》一书。由MIT Press出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教训是,不要盲信传统,其实很多事纯属以讹传讹。
二、香港楼市泡沫
2001年,当我们刚踏入这行时,我们听说得最多的是“楼市泡沫”。
几乎所有的舆论媒体,厌厌不休地向我们教育“日本房地产泡沫”、“香港房地产泡沫”。日本房地产怎么崩盘的,香港房地产大跌七成。当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啊,老吓人呢,我告诉你。
当然,很多年以前你没有被唬住。在炒楼的这一条道路上走了下去,然后房价翻了十几倍。
随着见识阅历的增长,我们渐渐地知道了身边存在一种空气叫做“毒教育”。
“毒教育”的意思,当你还在懵懂无知的时候,直接把你带到沟里去。直接把你洗蠢掉,把你三观洗掉。
以致于许多人20岁之后,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Matrix谎言时空之中。意识到“幻相”是最关键的一步,所有的觉悟均由怀疑开始。
我们的一个怀疑,“到底有没有香港房地产崩盘”。
荷兰的郁金香故事,我们现在知道是假的。是一个基督教修士会捏造出来的“净化风气”宗教宣传小册子。
而香港房地产崩盘呢,到底是不是跌了70%?
三、香港楼市泡沫
* 首先申明一下,20年前本人亦未入行。只能追求大致精准。下同。
香港的房地产,从1960年开始起飞。如果从“起步价”开始计算,则一共大概升了200倍。你将它平摊到56年的时间中,平均每一年正好涨约10%。
但是,毫无疑问的一件事。一般认为1991~1997这六年中,楼市升得特别厉害,大概升了四倍。或每年25%。
事情的真正高潮,发生在1995年。仅仅最后的十八个月,楼价就升了+50%。
1995年,英国人大肆抛售在香港的资产,并形成一个向下缺口(如图)。英资怡和,置地,太古,嘉道理家族,大规模抛出手中核心资产,渡海西游。
而这些资产谁在接手呢。华人大亨接了一部分,更多的是有很多“红筹”在接。
当时,出于“天朝”形象,以及一贯的要面子传统。1995年红筹大肆托盘,接了英国人不少工商铺大厦。并给市场留下深深的“土豪”印象。
随着97临近,市场开始狂热。香港人的口号是什么呢,“大陆一定会接盘的”。
不要怀疑,这句话你们的确没在任何中国媒体上听见过。
于是香港人拼命地炒高楼价,熊心豹子胆。当时最著名的是沿着九铁沿线,矗立着一幢幢“省长楼”联排别墅。约一千多万/套(97物价)。
市场传言,中国有31个省,每个省都有十几个省级干部。每个干部都要在香港置一套别墅。这是数不清的需求。
我们知道,香港在1995~1997,是一个急剧上升的曲线。涨幅接近+50%
你甚至可以换一句话说,“香港楼市之后的跌幅,都是1995~1997二年内涨出来的”。
四、三个70%
70% * 70% * 70% = 33%
香港楼市从顶峰下跌到最低处,大约跌剩三成。按照我个人粗浅的看法,他大致可以划为三波。每一波都是七折,跌去-30%
当然,香港不是我的主场。谈上海楼市我能确信100%符合历史,香港毕竟隔远了一层。若有更专业大师,轻打勿拍。
三个30%,“CEO 30%”+“暴涨30%”+“真跌30%”
它楼市中的第一个-30%,是CEO盘-30%。
我们知道,所有的楼盘,并非同步同涨同跌。楼盘之中,本身有笋盘有洼地,也有CEO盘和严重高估的陷阱。
香港的第一个-30%,是CEO盘跌30%
市场并非完美协和。尤其是大势急升的时候,会有一些区域一些板块“炒风”特别炽盛。这些板块和楼盘,或许是KFS特别擅长炒作搞话题,或许是目标人群特别无理性,或许是外来人口刚需急。
我们综观香港1997下跌,发现跌得最狠的是“伪豪宅”。具体的定义是:新晋社区想要开发成高档住宅区但又未完工尚未被市场接受的原有烂泥地郊区。譬如当时九龙塘,石硖尾,东涌,乃至深水湾都跌幅十分严重。这些区域以新盘为主,人口填入。本身的凝聚力不强。
而到了1998~1999下跌第一年,KFS集体“劈价抢跑道”,一手盘最多的地方又是受害重灾区。
另外一个方面,“学区房”跌幅也十分严重。1997.6月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有豪客坐直升机睇楼,全港轰动。“何文田”卖22000/尺。其结果自然是跌得惨不忍睹。
五、第二个-30%
第二个-30%,是抹去了“去年的涨幅”。
我们知道,56年平均,香港算大牛市了,年均涨幅不过10%。
而1996~1997最后一年,受“红筹托市”的感染。仅仅最后一年就涨了约+50%。其中,普通的大盘大势仅涨了约30%,还有30%是特别的“明星爆炒盘”额外涨上去的。也就是部分盘涨了60~70%.
楼市下跌的第二个-30%,是把这一段涨幅摸去。我们看回第一张图。
我们可以看见,1995年的这一个价格,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底部”,或者称之为箱体。也就是1995年的价格,原本是经过充分换手,市场充分接纳,是“夯实”的。
所以我们看图中这个图形,他从1995~1997是“急升”。但是1997~1999是“急跌”。
急跌的时候,怎么升上去就怎么跌下来,图形几乎是完全对称的。
可是到了1995=1999的这个价格平台,他就跌不下去了。就获得了喘息。因为这个价位是有“支撑位”的。是经过充分换手市场比较接受的。所以在这个位置足足盘了二年。
六、第三个30%
从2001年开始,市场终于开始破位。跌掉了第三个-30%。
这第三个-30%,是“真跌”。
因为从1997~2001,市场已经阴跌了四年。人气和野望低迷之至。终于是会有人“熬不住”,撑不住的。
从2001年开始,逐渐有一些资金链崩裂,或者对前途极度悲观的人士,开始按照“亏本价”抛售手中房产。并形成了一个破位下跌走势。
这个走势的最大下跌大约是-30%。持续的时间大约是二年。
这一段是真跌。真刀割肉。
七、分析与解读
如果你是一名房东。你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你每天思索三个问题
“吃早饭的时候房价会不会下跌”。
“吃午饭的时候房价会不会下跌”
“吃晚饭的时候房价会不会下跌”。
好了,那我现在反过来问你几个问题。
问题一,你是买在传统成熟地段,还是“新兴”开发地段?你是买的二手老破旧,还是一手CEO?
如果你的回答是“新兴”地段。好比6W的唐镇,7W的张江,6W的森兰。买的又是仁恒,万科,绿地之类磨刀杀粉KFS。则你很有可能是“CEO盘”的牺牲者。你很有可能会比别人多跌一个-30%.
而如果你回答7W买的小陆家嘴。恭喜你,你过去本关了。
问题二,你是在2015.10之前买的,还是2016.02之后买的?
众所周知,2015.10~2016.02是一场+50%的巨型涨幅。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涨幅。
但是,套入到“三个70%”理论中去。如果你是大涨之后刚刚买入的“高位接盘”,则你会比别人多一个-30%的危险。
如果你不是顶峰买入的,恭喜你,第二关你也过去了。
问题三,如果回撤-30%,你能扛二年么?
如果问题一,问题二都难不倒你。则你的风险应该说已经不大了。
我们可以认为,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回撤大约可能估计或许妹比不超过-30%。
房东并不愿意劈价卖。
最寒冷的严冬,也不过下跌-30%,持续的时间约二年。
此后就逐步回升。而且回升的速度还不慢。跌下来用了六年,升上去也只用了六年。连泡带沫全都还给你。
— 下篇 —
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跌下来之后“既得利益集团”的嘴脸。
一、负资产
1997~2003,香港楼市最低潮时,他大概产生了106000名“负资产”人群。按照香港240万套房产,占总人口的5%。
这些人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房地产市场,要形成“负资产”其实殊为不易。
首先你要在市场最狂热的时候冲进去,而且要买那种“严重高估”的盘,一般情况下是一手CEO。其次你首付要足够低,香港允许“二按”。首付5%,贷款可贷95%。
那么,你反过来想一想,什么样的人,会在“最狂热的时候,用最小的首付买入一手CEO盘呢”。一般只有两种答案:重度投机者、菜鸟。
2002年时去香港公司考察内务,听取述职。有一个司机叫做阿伟。40岁的夫妻俩,没有孩子养了条狗。
“我为什么不养孩子呢。因为生了孩子他也买不起房子,不如别让他生下来受苦。”
“我一直忍忍忍等等等,到97实在熬不住了。没想到就接了最后一棒”。
“先生你让我怎样加班,怎样骂人发脾气都可以。我只求你不要把我炒鱿鱼,否则我就真的没有活路了”。
在我们看来,这种劳动人民司机就属于“菜鸟”类型的。当他最终冲进去时,他却完全不懂选筹。以至于买了贵货。买楼这种事,当然是要买着买着,久病成医才能攒经验值。
和新兵绝对不是同一类生物。
你弱你有理啊?
二、你弱你有理
在我们看来,认赌服输。看错了走势,只能怨你自己“学艺不精”。
但是后来事实的走向,远远超乎大陆人上海人的想象。
“负资产者受到了普遍的同情”。如果我们说今天Donald Trump川普在美国和“政治正确”作殊死搏斗的话;
那么当时在2000年的香港,“负资产者”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几乎所有的政治团体,都对“负资产者”表示同情。几乎任何一个民意“立法会”议员,一开口就是要解决负资产问题。
尤其当1998.11发生了第一例“烧炭”[1] 事件。白左圣母心被彻底击碎了。苹果日报的标题是“惨,惨,惨,惨,惨”。小白左婊们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发誓让这样的惨剧再也不要发生。
这些事情的合力是什么。合力就是“救市”成了绝对绝对政治正确的事情。
当中国傻空还在为“调控降房价”欢呼之时,他们其实也正在掘自己的坟墓。
政府干预,请走得越远越好。
三、救市
1997年金融风暴一发生,那群家伙就希冀“联系汇率”被击溃取消。
很多人不明白“联汇”的意义是什么。联系汇率的意思,就是港府失去了“印钞权”。
本来楼市崩溃,对于政府及政治特权群体而言,只要我开动印钞机,把港币印成日元,韩元,津巴布韦元。哪一个价格位稳定不住。无论10W,8W单价都小菜一碟。
可惜当时的香港政府还是有一点操守的。坚决拒绝了房东们的要挟。
于是就爆发了2003.07.01的“大游绗”。董伯伯站在中环城楼上,面如土色。
大游绗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中产们反对“楼价下跌”。
董伯伯当时搞了“八万五”。他的心思是好的,97时香港楼价已是全球第一高。过高的楼价并无好处,而且也削弱香港长远竞争力。既然已经回归了,“中英联合声明”中大陆提出的50公顷用地限制自然作废。
都是亲爹政府了,董伯伯好不容易申请了扩大供地。
在7月1日的那一天,董伯伯心里悔啊。我想他是把肠子都悔青了。
“别看游绗有50W人口,我的八万五政策可是惠及了500W底层市民”。
“屌丝,屌丝人呢”。
“屌丝,屌丝人呢。我为你们谋取了地价下跌。现在你们倒是跳出来为我说句话啊”。
“屌丝们出来,我为你们降了房价地价。现在我需要你们的声音和帮助”。
屌丝们没有出来。那些受了“八万五”恩惠的人,没有一个跳出来,为董伯伯说二句话。在他最脆弱的时候,没有一个“楼价下跌”受益者跳出来为董辩护。
屌丝,它就不配让你待他太好。
屌丝,就活该生活在政治生物链最底层。
因为屌丝只有自私和贪婪,而丝毫都不懂感恩。
四、孙九招
事情后来的发展结果呢,董伯伯以“健康原因”黯然下台。
后来人接位。整个政治生态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哪些人可以得罪,哪些人不可以得罪。
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一下“孙九招”。指的是当时“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
政治风向明确之后,他一开始是“孙一招”,收紧土地供应。后来则扩展到“孙九招”,包括土地房屋地铁基建的全面收紧。
当“房东阶层”发起疯来,那真是极其可怕的。
严格地说,香港2003~2005年那一段时间,根本就没有供地。土地供给量为零。人为地制造了一段大冰河期。
长期以来,香港每年的新建都在45000套左右。董建华所谓“八万五”,也不过五万私营,三万公营。
可是近年香港供应逐渐衰弱,最近二年甚至都徘徊在15000套的水准。这样香港年轻人才是真的“买不起楼”“买不到楼”。
供应为什么会下降,是因为各大KFS手中“土地储备”在下降。土地储备下降,是因为之前有一段非常漫长的“冰河期”。
五、房东凶猛
我们可以复盘一下香港1997“楼崩”之后发生的事。下半场才是真正精彩之处。
当房价下跌时,房东阶层才作为一个“政治庞然大物”浮出水面。房东迅速地获得了“政治正确”权。政府连轻微的几十例“烧炭自杀”都承受不起。很多人或许还不体会“政治正确”这个词有多凶猛。如果你了解当年这段历史的话,香港房东们的要求,基本是“100%回到九七巅峰原价”。100%,只有100%回到,才能消灭负资产,才能让有产阶级满意。
这是一个非常没有道理的要求。
因为97的房价,根本就是“急升”的。这是非常虚的。根本没有经过充分的换手和市场承认。打个比方,2016.4月上海楼市目前价位,大致是8/5/4格局。可是回归前最后一段时间,1997升旗前的最后六个月。他就从8W,一口气拉到了20W。廿万一平米,相对于工资或者物价,就是这个比例。然后这个价格是肯定站不住的。明显的违反了价值原理。他肯定要跌下来,经过三个70%,最后20->14->10->7,最后跌到了内环六七万的样子。其实这还是一个很合理的数字。并不算贱卖的数字。
可是“房东”阶层已经坐不住了。整个社会价值,舆论导向,政府态度,已经极大地偏向了同情怜悯房东。相应地18W,19W冲进去的那些菜鸟,会套牢一批人。会形成负资产。负资产在政治上,简直就象残疾黑人同性恋一样,是“无敌铁金刚”。
然后你再在负资产的倒霉鬼里面,选出大约0.5%的人,让他们“烧炭”。于是圣母婊少女心顿时被感动得不行了,尤其遇见几例带小孩冚家铲的。照片一发,简直横扫大杀器啊。所以房价一定要“救市”。救市的目标,不是要恢复合理价。而是要恢复“最高价”。
中国人的国民性,想象力不足,而坚毅不拔。一旦20W这个价格被“刷”出来,他们就会说6W的价格是打了三折。而以20作为政治奋斗目标。而丝毫不管公平与正义。
六、求仁得仁
按照官方的数字,香港房价在2012年正式回复97高点。到了目前2016年,价格大约是160%。上表列出了你从1991,1995,1997,2003几个关键节点,如果你“买入---持有”。经过了十年浪潮,笑看风云,最后获得的复合回报是多少。按照这个价格,你几乎可以说“炒楼永不败”。哪怕将香港经济扭曲扭曲再扭曲。因为有一个巨大的可怕的“房东阶层”。我实在没有勇气和这股政治力量对抗。
发布于 2016-09-27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654555?fbclid=IwAR2X5021YelNEs3Ebl5XtYLF-zfib4bLJiWHpCNK8Uoji2t2XZPYe7cS0gA]
==========
「负资产在政治上,简直就象残疾黑人同性恋一样,是“无敌铁金刚”。 然后你再在负资产的倒霉鬼里面,选出大约0.5%的人,让他们“烧炭”。于是圣母婊少女心顿时被感动得不行了,尤其遇见几例带小孩冚家铲的。照片一发,简直横扫大杀器啊。所以房价一定要“救市”。救市的目标,不是要恢复合理价。而是要恢复“最高价”。」
香港財閥總是很懂利用少部份冚家鏟製造「悲情砲灰」,然後拖累全部人。當年還多人向英就利用「聖母婊少女心」,近年多人親中就利用腦殘左派人士(港稱「左膠」),目的都是配合著那些「砲灰」,用同情、道德感召一堆腦殘為政治籌碼來騎劫政府和亂政。
雖然香港的「房屋預售制度」是由霍英東創立,但當年英政府控制得好,資本家也不太放肆;「預售制」使房屋供應量大增,解決住屋問題,但價格沒有大漲。50-60年代香港有出名的人口暴漲期,是最近20年人口增長的相對幾倍速度,但卻價格沒漲得那麼誇張。後來「預售制」卻變了調,香港樓市泡沫都是「回歸」前6年(1991)開始醞釀,而且整個經濟命脈完全被美元和資本家控制著。大陸政府好學不學,偏偏傻乎乎地跟著香港97後最惡劣的「炒房」套路,並發揮得有過之而無不及;連空地大把又人口少的待開發地區(如二綫或以下的城市)都已經炒高了,而且比70-80年代的香港商品房更貴。
制度本身沒有分好壞,只有掌權和操作的人有好壞。一堆貪婪的豬進入籠子裡,並變成資本家和貪腐官員奪權亂政/亂國的政治籌碼,還覺得自己很有本事。
中國人,你要清楚中共是經歷很多年危機和苦難並不斷強大的政黨,你們炒房地產搞到<<中国为什么每逢大危机都能力挽狂澜?>>中所說的「現代化成本過高」,中共大不了再不擇手段地執行極度強硬的「土地改革」,到時不是70-80後這代人悽慘,而是20-30後那代人悽慘。前人種什麼因就後代有什麼果。2047年絕對是一個敏感年代。
— 上篇 —
香港房价最低谷,也就跌到1995年的价格,Over
一、郁金香泡沫
2000年,有一个古怪的德国老头Peter Garber,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去考察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来源与出处。
细究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以最为著名的荷兰郁金香狂热而言(1634~1637)。该事件常作为典型案例,告诫人们不要投资冲动,避免于追涨杀跌投机性市场。
综合所有的郁金香故事,辗转抄录,但最早的起源,都来源于1929年再版的一本回忆录《荷兰往事》,由股神巴鲁克作序。当时因为股灾不久,投资人亲历悲剧始末,所以对书强烈共鸣。
而这本回忆录,最初是由苏格兰律师兼诗人,查尔斯·马克,在1841年将十一则投资往事集合成书。名为《回忆录》。1850年再版,并改名《公众的幻想与疯狂的公众》,畅销一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本故事书!
再之前的追溯,是荷兰政府在18世纪印刷的一本基督教单行宣传册《贪心不足与实话实说》。当然,这是一本追求“新闻导向”的小册子。
德国教授继续追踪下去。发现所谓的“郁金香花茎”,其实有很多种,从最贵的100万美元一支,到最便宜的1美元一枝,种类繁多。如果将最贵和最便宜的品种混合在一起,自然得出了崩溃1000000倍的结论。
事实上,早从14世纪起,欧洲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等宫廷贵族,就喜欢用鲜花装饰衣料。上流社会的贵妇人,用郁金香花瓣打扮衣物或者帽子,在当时是很平常的一种举动。
2001年,阿姆斯特丹,鲜花拍卖市场,一株非常罕见的郁金香花球,成功地拍出了60万英镑的天价。这样的价钱,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买一幢顶级别墅。
传说中的1633~1637年,郁金香价格从几十荷兰盾飚升至万余荷兰盾。荷兰盾是金币,50盾大约含有1盎司黄金,按今日排价,折合8万美金。对于当时的公爵侯爵夫人来说,这仍只是一瓶香水的价格。
Peter Garber考证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最后写下了《泡沫的秘密——早期金融狂热的基本原理》一书。由MIT Press出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教训是,不要盲信传统,其实很多事纯属以讹传讹。
二、香港楼市泡沫
2001年,当我们刚踏入这行时,我们听说得最多的是“楼市泡沫”。
几乎所有的舆论媒体,厌厌不休地向我们教育“日本房地产泡沫”、“香港房地产泡沫”。日本房地产怎么崩盘的,香港房地产大跌七成。当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啊,老吓人呢,我告诉你。
当然,很多年以前你没有被唬住。在炒楼的这一条道路上走了下去,然后房价翻了十几倍。
随着见识阅历的增长,我们渐渐地知道了身边存在一种空气叫做“毒教育”。
“毒教育”的意思,当你还在懵懂无知的时候,直接把你带到沟里去。直接把你洗蠢掉,把你三观洗掉。
以致于许多人20岁之后,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Matrix谎言时空之中。意识到“幻相”是最关键的一步,所有的觉悟均由怀疑开始。
我们的一个怀疑,“到底有没有香港房地产崩盘”。
荷兰的郁金香故事,我们现在知道是假的。是一个基督教修士会捏造出来的“净化风气”宗教宣传小册子。
而香港房地产崩盘呢,到底是不是跌了70%?
三、香港楼市泡沫
* 首先申明一下,20年前本人亦未入行。只能追求大致精准。下同。
香港的房地产,从1960年开始起飞。如果从“起步价”开始计算,则一共大概升了200倍。你将它平摊到56年的时间中,平均每一年正好涨约10%。
但是,毫无疑问的一件事。一般认为1991~1997这六年中,楼市升得特别厉害,大概升了四倍。或每年25%。
事情的真正高潮,发生在1995年。仅仅最后的十八个月,楼价就升了+50%。
1995年,英国人大肆抛售在香港的资产,并形成一个向下缺口(如图)。英资怡和,置地,太古,嘉道理家族,大规模抛出手中核心资产,渡海西游。
而这些资产谁在接手呢。华人大亨接了一部分,更多的是有很多“红筹”在接。
当时,出于“天朝”形象,以及一贯的要面子传统。1995年红筹大肆托盘,接了英国人不少工商铺大厦。并给市场留下深深的“土豪”印象。
随着97临近,市场开始狂热。香港人的口号是什么呢,“大陆一定会接盘的”。
不要怀疑,这句话你们的确没在任何中国媒体上听见过。
于是香港人拼命地炒高楼价,熊心豹子胆。当时最著名的是沿着九铁沿线,矗立着一幢幢“省长楼”联排别墅。约一千多万/套(97物价)。
市场传言,中国有31个省,每个省都有十几个省级干部。每个干部都要在香港置一套别墅。这是数不清的需求。
我们知道,香港在1995~1997,是一个急剧上升的曲线。涨幅接近+50%
你甚至可以换一句话说,“香港楼市之后的跌幅,都是1995~1997二年内涨出来的”。
四、三个70%
70% * 70% * 70% = 33%
香港楼市从顶峰下跌到最低处,大约跌剩三成。按照我个人粗浅的看法,他大致可以划为三波。每一波都是七折,跌去-30%
当然,香港不是我的主场。谈上海楼市我能确信100%符合历史,香港毕竟隔远了一层。若有更专业大师,轻打勿拍。
三个30%,“CEO 30%”+“暴涨30%”+“真跌30%”
它楼市中的第一个-30%,是CEO盘-30%。
我们知道,所有的楼盘,并非同步同涨同跌。楼盘之中,本身有笋盘有洼地,也有CEO盘和严重高估的陷阱。
香港的第一个-30%,是CEO盘跌30%
市场并非完美协和。尤其是大势急升的时候,会有一些区域一些板块“炒风”特别炽盛。这些板块和楼盘,或许是KFS特别擅长炒作搞话题,或许是目标人群特别无理性,或许是外来人口刚需急。
我们综观香港1997下跌,发现跌得最狠的是“伪豪宅”。具体的定义是:新晋社区想要开发成高档住宅区但又未完工尚未被市场接受的原有烂泥地郊区。譬如当时九龙塘,石硖尾,东涌,乃至深水湾都跌幅十分严重。这些区域以新盘为主,人口填入。本身的凝聚力不强。
而到了1998~1999下跌第一年,KFS集体“劈价抢跑道”,一手盘最多的地方又是受害重灾区。
另外一个方面,“学区房”跌幅也十分严重。1997.6月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有豪客坐直升机睇楼,全港轰动。“何文田”卖22000/尺。其结果自然是跌得惨不忍睹。
五、第二个-30%
第二个-30%,是抹去了“去年的涨幅”。
我们知道,56年平均,香港算大牛市了,年均涨幅不过10%。
而1996~1997最后一年,受“红筹托市”的感染。仅仅最后一年就涨了约+50%。其中,普通的大盘大势仅涨了约30%,还有30%是特别的“明星爆炒盘”额外涨上去的。也就是部分盘涨了60~70%.
楼市下跌的第二个-30%,是把这一段涨幅摸去。我们看回第一张图。
我们可以看见,1995年的这一个价格,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底部”,或者称之为箱体。也就是1995年的价格,原本是经过充分换手,市场充分接纳,是“夯实”的。
所以我们看图中这个图形,他从1995~1997是“急升”。但是1997~1999是“急跌”。
急跌的时候,怎么升上去就怎么跌下来,图形几乎是完全对称的。
可是到了1995=1999的这个价格平台,他就跌不下去了。就获得了喘息。因为这个价位是有“支撑位”的。是经过充分换手市场比较接受的。所以在这个位置足足盘了二年。
六、第三个30%
从2001年开始,市场终于开始破位。跌掉了第三个-30%。
这第三个-30%,是“真跌”。
因为从1997~2001,市场已经阴跌了四年。人气和野望低迷之至。终于是会有人“熬不住”,撑不住的。
从2001年开始,逐渐有一些资金链崩裂,或者对前途极度悲观的人士,开始按照“亏本价”抛售手中房产。并形成了一个破位下跌走势。
这个走势的最大下跌大约是-30%。持续的时间大约是二年。
这一段是真跌。真刀割肉。
七、分析与解读
如果你是一名房东。你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觉。你每天思索三个问题
“吃早饭的时候房价会不会下跌”。
“吃午饭的时候房价会不会下跌”
“吃晚饭的时候房价会不会下跌”。
好了,那我现在反过来问你几个问题。
问题一,你是买在传统成熟地段,还是“新兴”开发地段?你是买的二手老破旧,还是一手CEO?
如果你的回答是“新兴”地段。好比6W的唐镇,7W的张江,6W的森兰。买的又是仁恒,万科,绿地之类磨刀杀粉KFS。则你很有可能是“CEO盘”的牺牲者。你很有可能会比别人多跌一个-30%.
而如果你回答7W买的小陆家嘴。恭喜你,你过去本关了。
问题二,你是在2015.10之前买的,还是2016.02之后买的?
众所周知,2015.10~2016.02是一场+50%的巨型涨幅。当然,我并不是说这是我们的最后一个涨幅。
但是,套入到“三个70%”理论中去。如果你是大涨之后刚刚买入的“高位接盘”,则你会比别人多一个-30%的危险。
如果你不是顶峰买入的,恭喜你,第二关你也过去了。
问题三,如果回撤-30%,你能扛二年么?
如果问题一,问题二都难不倒你。则你的风险应该说已经不大了。
我们可以认为,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回撤大约可能估计或许妹比不超过-30%。
房东并不愿意劈价卖。
最寒冷的严冬,也不过下跌-30%,持续的时间约二年。
此后就逐步回升。而且回升的速度还不慢。跌下来用了六年,升上去也只用了六年。连泡带沫全都还给你。
— 下篇 —
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跌下来之后“既得利益集团”的嘴脸。
一、负资产
1997~2003,香港楼市最低潮时,他大概产生了106000名“负资产”人群。按照香港240万套房产,占总人口的5%。
这些人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房地产市场,要形成“负资产”其实殊为不易。
首先你要在市场最狂热的时候冲进去,而且要买那种“严重高估”的盘,一般情况下是一手CEO。其次你首付要足够低,香港允许“二按”。首付5%,贷款可贷95%。
那么,你反过来想一想,什么样的人,会在“最狂热的时候,用最小的首付买入一手CEO盘呢”。一般只有两种答案:重度投机者、菜鸟。
2002年时去香港公司考察内务,听取述职。有一个司机叫做阿伟。40岁的夫妻俩,没有孩子养了条狗。
“我为什么不养孩子呢。因为生了孩子他也买不起房子,不如别让他生下来受苦。”
“我一直忍忍忍等等等,到97实在熬不住了。没想到就接了最后一棒”。
“先生你让我怎样加班,怎样骂人发脾气都可以。我只求你不要把我炒鱿鱼,否则我就真的没有活路了”。
在我们看来,这种劳动人民司机就属于“菜鸟”类型的。当他最终冲进去时,他却完全不懂选筹。以至于买了贵货。买楼这种事,当然是要买着买着,久病成医才能攒经验值。
和新兵绝对不是同一类生物。
你弱你有理啊?
二、你弱你有理
在我们看来,认赌服输。看错了走势,只能怨你自己“学艺不精”。
但是后来事实的走向,远远超乎大陆人上海人的想象。
“负资产者受到了普遍的同情”。如果我们说今天Donald Trump川普在美国和“政治正确”作殊死搏斗的话;
那么当时在2000年的香港,“负资产者”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几乎所有的政治团体,都对“负资产者”表示同情。几乎任何一个民意“立法会”议员,一开口就是要解决负资产问题。
尤其当1998.11发生了第一例“烧炭”[1] 事件。白左圣母心被彻底击碎了。苹果日报的标题是“惨,惨,惨,惨,惨”。小白左婊们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发誓让这样的惨剧再也不要发生。
这些事情的合力是什么。合力就是“救市”成了绝对绝对政治正确的事情。
当中国傻空还在为“调控降房价”欢呼之时,他们其实也正在掘自己的坟墓。
政府干预,请走得越远越好。
三、救市
1997年金融风暴一发生,那群家伙就希冀“联系汇率”被击溃取消。
很多人不明白“联汇”的意义是什么。联系汇率的意思,就是港府失去了“印钞权”。
本来楼市崩溃,对于政府及政治特权群体而言,只要我开动印钞机,把港币印成日元,韩元,津巴布韦元。哪一个价格位稳定不住。无论10W,8W单价都小菜一碟。
可惜当时的香港政府还是有一点操守的。坚决拒绝了房东们的要挟。
于是就爆发了2003.07.01的“大游绗”。董伯伯站在中环城楼上,面如土色。
大游绗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中产们反对“楼价下跌”。
董伯伯当时搞了“八万五”。他的心思是好的,97时香港楼价已是全球第一高。过高的楼价并无好处,而且也削弱香港长远竞争力。既然已经回归了,“中英联合声明”中大陆提出的50公顷用地限制自然作废。
都是亲爹政府了,董伯伯好不容易申请了扩大供地。
在7月1日的那一天,董伯伯心里悔啊。我想他是把肠子都悔青了。
“别看游绗有50W人口,我的八万五政策可是惠及了500W底层市民”。
“屌丝,屌丝人呢”。
“屌丝,屌丝人呢。我为你们谋取了地价下跌。现在你们倒是跳出来为我说句话啊”。
“屌丝们出来,我为你们降了房价地价。现在我需要你们的声音和帮助”。
屌丝们没有出来。那些受了“八万五”恩惠的人,没有一个跳出来,为董伯伯说二句话。在他最脆弱的时候,没有一个“楼价下跌”受益者跳出来为董辩护。
屌丝,它就不配让你待他太好。
屌丝,就活该生活在政治生物链最底层。
因为屌丝只有自私和贪婪,而丝毫都不懂感恩。
四、孙九招
事情后来的发展结果呢,董伯伯以“健康原因”黯然下台。
后来人接位。整个政治生态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哪些人可以得罪,哪些人不可以得罪。
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一下“孙九招”。指的是当时“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
政治风向明确之后,他一开始是“孙一招”,收紧土地供应。后来则扩展到“孙九招”,包括土地房屋地铁基建的全面收紧。
当“房东阶层”发起疯来,那真是极其可怕的。
严格地说,香港2003~2005年那一段时间,根本就没有供地。土地供给量为零。人为地制造了一段大冰河期。
长期以来,香港每年的新建都在45000套左右。董建华所谓“八万五”,也不过五万私营,三万公营。
可是近年香港供应逐渐衰弱,最近二年甚至都徘徊在15000套的水准。这样香港年轻人才是真的“买不起楼”“买不到楼”。
供应为什么会下降,是因为各大KFS手中“土地储备”在下降。土地储备下降,是因为之前有一段非常漫长的“冰河期”。
五、房东凶猛
我们可以复盘一下香港1997“楼崩”之后发生的事。下半场才是真正精彩之处。
当房价下跌时,房东阶层才作为一个“政治庞然大物”浮出水面。房东迅速地获得了“政治正确”权。政府连轻微的几十例“烧炭自杀”都承受不起。很多人或许还不体会“政治正确”这个词有多凶猛。如果你了解当年这段历史的话,香港房东们的要求,基本是“100%回到九七巅峰原价”。100%,只有100%回到,才能消灭负资产,才能让有产阶级满意。
这是一个非常没有道理的要求。
因为97的房价,根本就是“急升”的。这是非常虚的。根本没有经过充分的换手和市场承认。打个比方,2016.4月上海楼市目前价位,大致是8/5/4格局。可是回归前最后一段时间,1997升旗前的最后六个月。他就从8W,一口气拉到了20W。廿万一平米,相对于工资或者物价,就是这个比例。然后这个价格是肯定站不住的。明显的违反了价值原理。他肯定要跌下来,经过三个70%,最后20->14->10->7,最后跌到了内环六七万的样子。其实这还是一个很合理的数字。并不算贱卖的数字。
可是“房东”阶层已经坐不住了。整个社会价值,舆论导向,政府态度,已经极大地偏向了同情怜悯房东。相应地18W,19W冲进去的那些菜鸟,会套牢一批人。会形成负资产。负资产在政治上,简直就象残疾黑人同性恋一样,是“无敌铁金刚”。
然后你再在负资产的倒霉鬼里面,选出大约0.5%的人,让他们“烧炭”。于是圣母婊少女心顿时被感动得不行了,尤其遇见几例带小孩冚家铲的。照片一发,简直横扫大杀器啊。所以房价一定要“救市”。救市的目标,不是要恢复合理价。而是要恢复“最高价”。
中国人的国民性,想象力不足,而坚毅不拔。一旦20W这个价格被“刷”出来,他们就会说6W的价格是打了三折。而以20作为政治奋斗目标。而丝毫不管公平与正义。
六、求仁得仁
按照官方的数字,香港房价在2012年正式回复97高点。到了目前2016年,价格大约是160%。上表列出了你从1991,1995,1997,2003几个关键节点,如果你“买入---持有”。经过了十年浪潮,笑看风云,最后获得的复合回报是多少。按照这个价格,你几乎可以说“炒楼永不败”。哪怕将香港经济扭曲扭曲再扭曲。因为有一个巨大的可怕的“房东阶层”。我实在没有勇气和这股政治力量对抗。
发布于 2016-09-27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654555?fbclid=IwAR2X5021YelNEs3Ebl5XtYLF-zfib4bLJiWHpCNK8Uoji2t2XZPYe7cS0gA]
==========
「负资产在政治上,简直就象残疾黑人同性恋一样,是“无敌铁金刚”。 然后你再在负资产的倒霉鬼里面,选出大约0.5%的人,让他们“烧炭”。于是圣母婊少女心顿时被感动得不行了,尤其遇见几例带小孩冚家铲的。照片一发,简直横扫大杀器啊。所以房价一定要“救市”。救市的目标,不是要恢复合理价。而是要恢复“最高价”。」
香港財閥總是很懂利用少部份冚家鏟製造「悲情砲灰」,然後拖累全部人。當年還多人向英就利用「聖母婊少女心」,近年多人親中就利用腦殘左派人士(港稱「左膠」),目的都是配合著那些「砲灰」,用同情、道德感召一堆腦殘為政治籌碼來騎劫政府和亂政。
雖然香港的「房屋預售制度」是由霍英東創立,但當年英政府控制得好,資本家也不太放肆;「預售制」使房屋供應量大增,解決住屋問題,但價格沒有大漲。50-60年代香港有出名的人口暴漲期,是最近20年人口增長的相對幾倍速度,但卻價格沒漲得那麼誇張。後來「預售制」卻變了調,香港樓市泡沫都是「回歸」前6年(1991)開始醞釀,而且整個經濟命脈完全被美元和資本家控制著。大陸政府好學不學,偏偏傻乎乎地跟著香港97後最惡劣的「炒房」套路,並發揮得有過之而無不及;連空地大把又人口少的待開發地區(如二綫或以下的城市)都已經炒高了,而且比70-80年代的香港商品房更貴。
制度本身沒有分好壞,只有掌權和操作的人有好壞。一堆貪婪的豬進入籠子裡,並變成資本家和貪腐官員奪權亂政/亂國的政治籌碼,還覺得自己很有本事。
中國人,你要清楚中共是經歷很多年危機和苦難並不斷強大的政黨,你們炒房地產搞到<<中国为什么每逢大危机都能力挽狂澜?>>中所說的「現代化成本過高」,中共大不了再不擇手段地執行極度強硬的「土地改革」,到時不是70-80後這代人悽慘,而是20-30後那代人悽慘。前人種什麼因就後代有什麼果。2047年絕對是一個敏感年代。
Friday, November 9, 2018
格瓦推:臺灣人的(政治)認同光譜
這是我看過最準確且細緻的認同光譜分析,尤其糾正了「獨立運動(獨派)=主權運動(維持現狀派)」的錯謬,正如表格作者所言:「破除傳統上統獨二元論的視角,正視台灣一直是三個國族版本(中國、中華民國、台灣)之間的角力。」
此表格出自魏聰洲的文章【認同光譜與戰後政治運動】(https://goo.gl/iMyBic),其中有一段話,點出台灣的政治不可能迴避國族認同問題,即使是「統獨是假議題」的話術:
「在全世界所有被大國政經壓境的小國,其政黨光譜都不是左右主導,而是對於該大國的態度。台灣是無法成為例外的,認同光譜會一直成為台灣政黨分野的重要界線,連『統獨假議題』都是為了參與認同爭議而生的概念。除非中國改變對台政策,不然百年後也一樣。」
如果您的國族傾向是taïwanaise,請支持基進黨突破「維持現狀派+統派」聯手把持台灣政局的現況。在這次選舉,基進黨是唯一「致力於認同轉型,建立台灣國」的政黨;其選舉結果對台灣社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都是一項「獨」濃度的指標。
票票等值,又票票不等值,基進黨每當選一席,不論是象徵意義或實質意義,價值都遠遠超過兩大黨誰多一席誰少一席的算數。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6972342208159&set=a.198113563158&type=3&theater]
此表格出自魏聰洲的文章【認同光譜與戰後政治運動】(https://goo.gl/iMyBic),其中有一段話,點出台灣的政治不可能迴避國族認同問題,即使是「統獨是假議題」的話術:
「在全世界所有被大國政經壓境的小國,其政黨光譜都不是左右主導,而是對於該大國的態度。台灣是無法成為例外的,認同光譜會一直成為台灣政黨分野的重要界線,連『統獨假議題』都是為了參與認同爭議而生的概念。除非中國改變對台政策,不然百年後也一樣。」
如果您的國族傾向是taïwanaise,請支持基進黨突破「維持現狀派+統派」聯手把持台灣政局的現況。在這次選舉,基進黨是唯一「致力於認同轉型,建立台灣國」的政黨;其選舉結果對台灣社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都是一項「獨」濃度的指標。
票票等值,又票票不等值,基進黨每當選一席,不論是象徵意義或實質意義,價值都遠遠超過兩大黨誰多一席誰少一席的算數。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6972342208159&set=a.198113563158&type=3&theater]
Labels:
UNC
為什麼在香港工程師極缺薪水卻那麼低?——一位 IT 創業家的觀察
香港創科界(IT)有個怪現象,年輕人不願選修工程系、工程師入職待遇被形容為「差到難以過活」,但公司都說 IT 人才極「渴市」,招人超難。年輕創業家、視野機器人有限公司創辦人及首席研究員岑棓琛告訴我,原來這需求(Demand)與供應(Supply)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在香港讀工程沒「錢」途?
「年輕人不願選工程系是因為薪資低,低到難以生存。阿里巴巴在深圳招 programmer,一萬六千,是人民幣啊,16 個月糧,還要包社保。香港呢?一萬五千,港元,12 個月糧!」
「在香港,一個房間月租 9000 元 ( 約台幣 34794 元),扣除車費每月 3000 元 ( 約台幣 11598 元),再扣除吃飯,大約剩下 5000 元 ( 約台幣 19330 元),怎樣過活?!年輕人自然會想:不如去炒股票、做保險經紀、做地產、醫生、護士。」
首先得說一下在香港讀工程系不是由始至終都沒「錢」途。套用岑棓琛的說話,「在八、九十年代,香港的工程師好強」,那是要建設香港和中國產業「養出來的一班 IT(創科)人」,但後來大家都跑去做地產和金融了,認為工程師賺錢不夠快,就連香港政府都一味標榜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卻沒有提過工程,那是整體社會意識影響年輕人不想入行。
即使在工程系畢業,不少人寧願做營銷或其他工作,又或者讀多個工商管理學位,「畢業後大多數在中小企業打工,升兩級已經見頂,但如果在律師樓或什麼顧問公司,有機會獨當一面。這些觀念好難改變。」
有一個好好的機會在面前......
現在中國要搞一帶一路,岑棓琛認為,基本上是八、九十年代的一次翻版,只不過場景不再是中國和香港,換上了 65 個國家。他說,不要以為一帶一路都是國營企業的生意,與香港無關,單就創科業而言,香港可以在企業解決方案方面有所貢獻。
「而家不是叫你把整條港珠澳大橋搬去泰國,而是找出這些市場到底需要什麼,我們可以提供什麼。」他以自己公司開拓印尼業務為例,公司有兩大產品,防火機器人和空拍機,當初以為當地林業公司看重的一定是防火,但原來他們認為火災管理還是其次,病蟲害才是他們的頭號關注,那就要提出以空拍機的航測技術,可以精準分析有多少株樹有問題。
「情況就好似去酒吧認識女生,首先要了解她需要什麼,人家想靜下,你若什麼都要講,她一定覺得你好煩。正如你要知道顧客有什麼需要。有時你可能要找顧問公司去做說客,中介的角色好重要,又說回酒吧認識女生,如果有共同朋友就好說話。」
他承認,有時候同當地公司談了很多,最終發現公司的服務不適用於當地,又或者對方根本沒錢購買服務,但起碼是互相了解。「你不去就沒有機會。香港人要願意走出去。以前華為(智慧手機生產商)派人去非洲鋪設管道、電網,當時派去的是大學畢業生,現在他們都是高層。」
有了市場,有了機會,為什麼人工還是那麼低? 岑棓琛說,除了中小企業資金不足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崇洋」:「大家會願意用很高人工去請外國工程師,香港老闆,尤其是大公司,仍然有這種思維,認為外國人是值貴。同一間公司,技術與教育水平相若,但外國人同本地工程師的薪水可以有很大差距。」
他說,香港工程師的創意和靈活性不比外國差,「香港人貪新鮮,多窮都好,有什麼潮流都會八卦下,再加上資訊自由流通,英文程度始終比起中日韓台,還是有優勢的,尤其是 IT 人,看的都是外國網站,要掌握最新資訊,誰會看大陸網站?」
他的公司把研發部門留在香港,而且外國人同本地人同工同酬,「我想證明在香港做 R&D 是行得通的,當然,做不到我也要走。」
「我不會說香港創科業前景亮麗,只可說發展條件齊備」
香港 IT 產業落後了這麼多年,現在港府以至北京都說要大力發展,岑棓琛認為,即使有政府支持,也不能說前景亮麗,只可以說所需的土壤、條件都齊備,「香港的通訊、物流、科技、基礎設施樣樣齊齊整整,但一個產業是需要時間培植,你能說因為有一帶一路,就期望香港年輕人一下子湧去發展。必須有成功案例讓大家看到,才會跟著做。」
參考騰訊、華為等大公司,為了保持創新思維,會鼓勵員工創業,又或者在內部設創新部門,培養創業冒險精神。不管是創業或創科,不怕輸很重要,「失敗在創業周期是一個重要環節。矽谷都是有 999 個失敗個案,只要有 1 個成功案例,就能養活很多人,因為投資者願意把賺來的錢再投資。我們要培養 serial entrepreneur(連續創業家),失敗了可以東山再起,只要擁抱失敗,下次不再犯同樣錯誤就有機會成功。香港人總是把成功失敗看得太重。」
岑棓琛說,創業必須要冒風險,這幾年掀起一片創業風潮,政府要在這方面多做教育工作,「萬眾創業是很大問題的,一個社會不需要萬眾創業,只需要有興趣、願意承擔風險和有條件的人去創業。」
畢業於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的岑棓琛,本身就是 serial entrepreneur,視野機器人有限公司是他第三次創業,公司的重點產品是防山火機器人和無人機。前者是岑棓琛研發的 24 小時的森林火險監控系統,透過紅外熱成像儀、高速圖像自動分析等技術,能迅速探測到火源,有助阻止火勢蔓延。目前在全球超過 40 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智能監控服務。不過,岑棓琛表示,未來會以無人機航空測量業務的發展較快。
一如很多 startup(新創公司),視野機器人也在努力尋找「上岸」的方法——上市或被收購。然而,岑棓琛說,發夢歸發夢,業務發展要一步步來。他指公司仍處於增長期,爭取在未來兩三年錄得盈利。目前公司正處於轉型期,把機器硬體交由其他公司製造,集中做軟件數據的業務。岑棓琛承認,當中會有短暫的陣痛,營業額會在短期內下跌,他期望軟件生意的增長能盡快補足硬件生意的流失:「作為科技公司,不應該靠建塔拉電線賺錢吧,那是不長久的。」
[https://www.inside.com.tw/2018/07/10/why-programmer-employment-not-balance-in-hong-kong?fbclid=IwAR1GHlbPEJYRbTTHsXrSJNzZQzADRGmrhugf9svjcXGO6BCaxvkoU8QpQWM]
在香港讀工程沒「錢」途?
「年輕人不願選工程系是因為薪資低,低到難以生存。阿里巴巴在深圳招 programmer,一萬六千,是人民幣啊,16 個月糧,還要包社保。香港呢?一萬五千,港元,12 個月糧!」
「在香港,一個房間月租 9000 元 ( 約台幣 34794 元),扣除車費每月 3000 元 ( 約台幣 11598 元),再扣除吃飯,大約剩下 5000 元 ( 約台幣 19330 元),怎樣過活?!年輕人自然會想:不如去炒股票、做保險經紀、做地產、醫生、護士。」
首先得說一下在香港讀工程系不是由始至終都沒「錢」途。套用岑棓琛的說話,「在八、九十年代,香港的工程師好強」,那是要建設香港和中國產業「養出來的一班 IT(創科)人」,但後來大家都跑去做地產和金融了,認為工程師賺錢不夠快,就連香港政府都一味標榜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卻沒有提過工程,那是整體社會意識影響年輕人不想入行。
即使在工程系畢業,不少人寧願做營銷或其他工作,又或者讀多個工商管理學位,「畢業後大多數在中小企業打工,升兩級已經見頂,但如果在律師樓或什麼顧問公司,有機會獨當一面。這些觀念好難改變。」
有一個好好的機會在面前......
現在中國要搞一帶一路,岑棓琛認為,基本上是八、九十年代的一次翻版,只不過場景不再是中國和香港,換上了 65 個國家。他說,不要以為一帶一路都是國營企業的生意,與香港無關,單就創科業而言,香港可以在企業解決方案方面有所貢獻。
「而家不是叫你把整條港珠澳大橋搬去泰國,而是找出這些市場到底需要什麼,我們可以提供什麼。」他以自己公司開拓印尼業務為例,公司有兩大產品,防火機器人和空拍機,當初以為當地林業公司看重的一定是防火,但原來他們認為火災管理還是其次,病蟲害才是他們的頭號關注,那就要提出以空拍機的航測技術,可以精準分析有多少株樹有問題。
「情況就好似去酒吧認識女生,首先要了解她需要什麼,人家想靜下,你若什麼都要講,她一定覺得你好煩。正如你要知道顧客有什麼需要。有時你可能要找顧問公司去做說客,中介的角色好重要,又說回酒吧認識女生,如果有共同朋友就好說話。」
他承認,有時候同當地公司談了很多,最終發現公司的服務不適用於當地,又或者對方根本沒錢購買服務,但起碼是互相了解。「你不去就沒有機會。香港人要願意走出去。以前華為(智慧手機生產商)派人去非洲鋪設管道、電網,當時派去的是大學畢業生,現在他們都是高層。」
有了市場,有了機會,為什麼人工還是那麼低? 岑棓琛說,除了中小企業資金不足之外,另一個原因是「崇洋」:「大家會願意用很高人工去請外國工程師,香港老闆,尤其是大公司,仍然有這種思維,認為外國人是值貴。同一間公司,技術與教育水平相若,但外國人同本地工程師的薪水可以有很大差距。」
他說,香港工程師的創意和靈活性不比外國差,「香港人貪新鮮,多窮都好,有什麼潮流都會八卦下,再加上資訊自由流通,英文程度始終比起中日韓台,還是有優勢的,尤其是 IT 人,看的都是外國網站,要掌握最新資訊,誰會看大陸網站?」
他的公司把研發部門留在香港,而且外國人同本地人同工同酬,「我想證明在香港做 R&D 是行得通的,當然,做不到我也要走。」
「我不會說香港創科業前景亮麗,只可說發展條件齊備」
香港 IT 產業落後了這麼多年,現在港府以至北京都說要大力發展,岑棓琛認為,即使有政府支持,也不能說前景亮麗,只可以說所需的土壤、條件都齊備,「香港的通訊、物流、科技、基礎設施樣樣齊齊整整,但一個產業是需要時間培植,你能說因為有一帶一路,就期望香港年輕人一下子湧去發展。必須有成功案例讓大家看到,才會跟著做。」
參考騰訊、華為等大公司,為了保持創新思維,會鼓勵員工創業,又或者在內部設創新部門,培養創業冒險精神。不管是創業或創科,不怕輸很重要,「失敗在創業周期是一個重要環節。矽谷都是有 999 個失敗個案,只要有 1 個成功案例,就能養活很多人,因為投資者願意把賺來的錢再投資。我們要培養 serial entrepreneur(連續創業家),失敗了可以東山再起,只要擁抱失敗,下次不再犯同樣錯誤就有機會成功。香港人總是把成功失敗看得太重。」
岑棓琛說,創業必須要冒風險,這幾年掀起一片創業風潮,政府要在這方面多做教育工作,「萬眾創業是很大問題的,一個社會不需要萬眾創業,只需要有興趣、願意承擔風險和有條件的人去創業。」
畢業於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的岑棓琛,本身就是 serial entrepreneur,視野機器人有限公司是他第三次創業,公司的重點產品是防山火機器人和無人機。前者是岑棓琛研發的 24 小時的森林火險監控系統,透過紅外熱成像儀、高速圖像自動分析等技術,能迅速探測到火源,有助阻止火勢蔓延。目前在全球超過 40 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智能監控服務。不過,岑棓琛表示,未來會以無人機航空測量業務的發展較快。
一如很多 startup(新創公司),視野機器人也在努力尋找「上岸」的方法——上市或被收購。然而,岑棓琛說,發夢歸發夢,業務發展要一步步來。他指公司仍處於增長期,爭取在未來兩三年錄得盈利。目前公司正處於轉型期,把機器硬體交由其他公司製造,集中做軟件數據的業務。岑棓琛承認,當中會有短暫的陣痛,營業額會在短期內下跌,他期望軟件生意的增長能盡快補足硬件生意的流失:「作為科技公司,不應該靠建塔拉電線賺錢吧,那是不長久的。」
[https://www.inside.com.tw/2018/07/10/why-programmer-employment-not-balance-in-hong-kong?fbclid=IwAR1GHlbPEJYRbTTHsXrSJNzZQzADRGmrhugf9svjcXGO6BCaxvkoU8QpQWM]
Tuesday, November 6, 2018
擬似間諜或存在間諜/有問題員工的公司—Spencer Ogden (Hong Kong) Ltd. & PCCW
其實我不是第一次接觸PCCW相關的Agents......不少大企業的內部員工(通常是管理層或人事部)會配合外面的「獵頭」公司部署人脈,不論是否潛伏已久的間諜或有問題員工。
(來源:https://hk.linkedin.com/in/rex-pao-ucsd)
以上圖為例,請那些2017年才正式答入社會工作的BA畢業生,而且是做Sales,完全無相關技術性工作經驗(但他履歷表吹到自己懂很多相關技術)就學人做技術人才顧問!香港科技界已經多混水摸魚的人,再給那些狗屁不懂的門外漢插一腳,不搞砸才奇怪!真是阿豬阿狗都可以做「獵人」或經理!另外,要令一個組織慢性「中毒」(腐敗)而倒下,持續安插「垃圾」進去便可以......
你找有認證或過去工作證明的裝修師傅或廚師時,會不會叫佢地露幾手證明佢懂才請?試一下看看人家會不會理你? 有很多事用common sense都想像到。另外,我都有一些裝修經驗和懂煮不少中、西菜式,也不敢說自己是裝修師傅和廚師,更加無資格做相關顧問。
除了相關考核機構和持有相關執法令的執法/司法人員之外,叫人「以付出性的行動來證明」也是詐騙集團常用的手法......總之,在90+%情況之下,任何企圖「套料」或誘導你透露/出賣之前公司商業秘密的公司或人,一定不可信!
To Spencer Ogden (U.K.) / PCCW:
I think there are some serious problems existing in your H.K.'s staff.
I wrote (emphasized):"
1. Only 1 round on-site interview accepted but Max. 2 for non-Chinese company in Hong Kong.
2. Only paper test accepted for non-Chinese company in Hong Kong.
3. 「Chinese」means 「華人」, likes the mainland China’s, Hong Kong’s, Taiwan’s...... "
in C.V. because I know there are many untrustworthy Chinese in H.K.. Actually, everyone has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one's confidential regardless of nationality.
Labels:
Challenge
韓斌:初晤魯東大學教授張清芳博士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思想文化史上,柏楊先生是一個標桿式的人物,也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生平各類著述大約2000萬字,名副其實的著作等身。柏楊先生名滿天下,謗亦隨之。欣賞者如海內外華裔科學家孫觀漢、楊振寧等,反對者也不在少數。
數十年來,海內外的眾多學者教授對柏楊先生的思想和著作進行深入研究,碩果紛呈,中國現代文學館更設有“柏楊研究中心”持續展開。初步統計,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以柏楊生平與思想撰寫的研究論著和傳記已有近30種之多,這還不包括難以計數的研究論文和報道。其中魯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清芳博士的撰就的《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另類思想體系——以柏楊其人其文為考察中心》是最近(2012年)出版的論著。我偶然在網上發現,購之拜讀,深表敬佩。原素不相識,因有研究柏楊先生之緣,得以相識,後不惴冒昧為其大作寫了一篇書評,略為助興,並承她過譽。
今年10月18日,張博士赴珠海出席中國現代文學學術研討會,特地來深圳探訪老朋友和新朋友,得以相聚。張博士是山東臨沂人,2004年考上赫赫有名的文藝理論家、北京大學博導陳曉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現在已是魯東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在現當代散文研究領域頗多建樹,另有《臺灣當代散文藝術流變史》等多種專著。
在深圳的一場相聚,有張清芳博士的中央黨校同學、原廣西民族大學系副主任寧健老師,還有張博士的師妹等人。席間談話,張博士快人快語,寧健老師不疾不徐。一場相識,受教良多,特記於此。
數十年來,海內外的眾多學者教授對柏楊先生的思想和著作進行深入研究,碩果紛呈,中國現代文學館更設有“柏楊研究中心”持續展開。初步統計,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以柏楊生平與思想撰寫的研究論著和傳記已有近30種之多,這還不包括難以計數的研究論文和報道。其中魯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清芳博士的撰就的《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另類思想體系——以柏楊其人其文為考察中心》是最近(2012年)出版的論著。我偶然在網上發現,購之拜讀,深表敬佩。原素不相識,因有研究柏楊先生之緣,得以相識,後不惴冒昧為其大作寫了一篇書評,略為助興,並承她過譽。
今年10月18日,張博士赴珠海出席中國現代文學學術研討會,特地來深圳探訪老朋友和新朋友,得以相聚。張博士是山東臨沂人,2004年考上赫赫有名的文藝理論家、北京大學博導陳曉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現在已是魯東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在現當代散文研究領域頗多建樹,另有《臺灣當代散文藝術流變史》等多種專著。
在深圳的一場相聚,有張清芳博士的中央黨校同學、原廣西民族大學系副主任寧健老師,還有張博士的師妹等人。席間談話,張博士快人快語,寧健老師不疾不徐。一場相識,受教良多,特記於此。
Saturday, November 3, 2018
把「背靠祖國」當作「全靠祖國」,依懶大陸「人口紅利」,連其中高端人才勞動市場的薪酬快不如大陸發逹地區
首先詳細瀏覽大陸發逹地區的中高端勞動薪酬情況(www.cjol.com)如深圳、廣州、北京、上海:
IT行業 - 本科
在大陸發逹地區,有1-3年工作經驗的IT本科生要賺每月15,000以上不難。
港臺日最繁榮的年代(70s-90s初)不是依懶「人口紅利」,今天卻依懶大陸的「人口紅利」,只會削弱獨特的價值和地位。例如:
1)當大陸勞動成本越低時,港企傾向輸入大陸較低層次的外勞或外判專案中較低層的工作。
2)當大陸勞動成本接近或甚至高於香港(假設不久n年後)時,港企則傾向輸入大陸高層次外勞或外判專案。看北京、上海和廣州,當其他省窮和人才少時,她們大量引入低端人口;當其他省富和人才多時,她們則大量引入中高端人才,跟其他省搶人才。
無論是1)或2)情景,大陸發達地區都能保障當地人優先受惠(如升級、福利)和經濟實力,並拉動較落後地區發展。但香港卻相反,在什麼情景都係本地人和經濟優先仆街,仲唔多撚謝班「親中豬」?政治和地方利益係大是大非,唔係談戀愛啊~無論你親乜鳩,即使係「親美」都離不開維護各自基本的保障和利益。香港人一直以為自己好撚醒,其實係傻仔,97前的過往成功只不過是英國佬在背後領導著。
10年來,我的履歷表都是寫期望工資底線(At least ??K) ,但不少自以為很懂negotiation的(不管大小)「豬」公司(尤其是內部HR或Agent公司)沒頭沒腦的抓著過往垃圾公司的狙擊、以Jumpy乜乜柒柒等藉口來挑戰我的底線,而我當然企硬。看看大陸的IT工資,已經越來越接近香港的了......阿叔我開得個價,係乜都計好晒,一直都係適合本人情況和香港勞動市場的「至抵價」。本質「飯桶」的人無論穩定工作幾多年都是「飯桶」(如我老媽),本質不忠/沒有專業操守的人無論穩定一起幾多年都會有背叛/出賣的一天( 就像我拍了十年的第一任,她可以因我不買房子而不結婚。又或者像國泰大裁員,一年內累積有九百萬客戶資料被外洩;管理資料庫或資安核心的從來都是服務時間長的正規員工,及知情不報的管理層 ),利盡則散。
拉低別人只會令「豬」減低一時的自卑感或獲得一時的優越感,但不會令「豬」變得聰明;就像我那4位數月入的老母(或某些低等生物)一樣,她(們)會在我這5位數月入的人失業或工作不穩定時覺得自己比我優越;這類「垃圾」多的是。
一個尋價者也看能得出一個付價者的能力。如果把求職者當作看房客,我有需求但不等於我一定買那個;如果把求識者當作地產商,我認為自己的樓盤有價值,為什麼要降價?什麼是像樓房因炒作而虛升,什麼是因買家沒本事而付不起;買後回不了本或沒能力買都是能力比較低的買家。有時候「沒錢沒本事」這句話是對的。一場交易可反映買賣雙方的眼光、本事、處景和心理狀況。
我很清楚很多人會用「先高後減」的方法,那是凡人都懂和常用的方法。但我拋出一個底價是基於很多數據的考慮,那些面試時以微觀的理由來壓價的都是低層次、浪費時間的對話或Negotiation。我記得初中三年級已經承接過不少電腦維修生意,讀大專時更接過一些網頁制作和網站架設。我一向都係給客戶底價,當中壓價的不過10%,而壓價者都係窮鬼。那麼,我的「底價」賤嗎?完全不是!當時(十多年前)的維修電腦服務尚貴,隨便一單1小時內完成的工作都最少200元,每單平均450元及2小時,所以沒有一個客戶在最初時只向一家問價;而我,80%客戶都會光顧最少2次,其餘多數是我沒時間或不想幹。Everyone Is Customer,在雙方都有足夠資源許可和做足評估之下,不懂給對方Surplus的都是Negotiation的低手。之前聘請我的老闆,不管是否有狙擊目的的公司,在面試時不單止不會壓價,反而會給高一點。因此本人在此跟那些壓過價的公司說:一個不「Jumpy」、超穩定如我老母的人,多年來在任何公司都只是最低層,因為她/他沒有什麼能力和升值潛力可言。從來都不是我不值,不如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沒本事跟對方合作。一個「Jumpy」的Challenge掩飾不了你的底牌/底氣,對我來說只是抓癢。在大人面前不要玩小朋友把戲。
大陸現在開始轉型為「人才紅利」,正正就是港臺日最繁榮的年代的主要成因!其實97後絕大部份港企都係憨鳩鳩,把「背靠祖國」當作「全靠祖國」(幾十歲人仲要奶媽餵奶或裙腳仔),並倒退著;我屌足十年啲港企都係咁撚憨鳩,淨係識搵手下或垃圾情報網狙擊;無乜本事、鱷魚頭老襯底的本質就係咁。天才和那些凡人的差距真是以年計,不然一個資深領軍人才怎會給我那麼好的Reference Letter(但很多人只懂看或刻意抓著過往jumpy與否,並重複著;猶如我媽二十年來重複著說「食香蕉會大便暢通」一樣,腦袋只有大便。果然什麼層次的人只看到什麼,天才是不屑跟低等生物浪費時間)?
無論職銜是Director還是Leader等領導層,世界上從來都不缺跟著政策或一套遊戲規則走的人,沒有優秀前瞻和洞察力的都只是虛有其表的領導或「獵人」。社會上的「考試」進行時從來沒有答案,只有時間給你修正;當你知道答案時,已經輸了;只有答對或答得好的,在其他因素不變下,可以繼續。
在大陸發逹地區,有1-3年工作經驗的IT本科生要賺每月15,000以上不難。
港臺日最繁榮的年代(70s-90s初)不是依懶「人口紅利」,今天卻依懶大陸的「人口紅利」,只會削弱獨特的價值和地位。例如:
1)當大陸勞動成本越低時,港企傾向輸入大陸較低層次的外勞或外判專案中較低層的工作。
2)當大陸勞動成本接近或甚至高於香港(假設不久n年後)時,港企則傾向輸入大陸高層次外勞或外判專案。看北京、上海和廣州,當其他省窮和人才少時,她們大量引入低端人口;當其他省富和人才多時,她們則大量引入中高端人才,跟其他省搶人才。
無論是1)或2)情景,大陸發達地區都能保障當地人優先受惠(如升級、福利)和經濟實力,並拉動較落後地區發展。但香港卻相反,在什麼情景都係本地人和經濟優先仆街,仲唔多撚謝班「親中豬」?政治和地方利益係大是大非,唔係談戀愛啊~無論你親乜鳩,即使係「親美」都離不開維護各自基本的保障和利益。香港人一直以為自己好撚醒,其實係傻仔,97前的過往成功只不過是英國佬在背後領導著。
10年來,我的履歷表都是寫期望工資底線(At least ??K) ,但不少自以為很懂negotiation的(不管大小)「豬」公司(尤其是內部HR或Agent公司)沒頭沒腦的抓著過往垃圾公司的狙擊、以Jumpy乜乜柒柒等藉口來挑戰我的底線,而我當然企硬。看看大陸的IT工資,已經越來越接近香港的了......阿叔我開得個價,係乜都計好晒,一直都係適合本人情況和香港勞動市場的「至抵價」。本質「飯桶」的人無論穩定工作幾多年都是「飯桶」(如我老媽),本質不忠/沒有專業操守的人無論穩定一起幾多年都會有背叛/出賣的一天( 就像我拍了十年的第一任,她可以因我不買房子而不結婚。又或者像國泰大裁員,一年內累積有九百萬客戶資料被外洩;管理資料庫或資安核心的從來都是服務時間長的正規員工,及知情不報的管理層 ),利盡則散。
拉低別人只會令「豬」減低一時的自卑感或獲得一時的優越感,但不會令「豬」變得聰明;就像我那4位數月入的老母(或某些低等生物)一樣,她(們)會在我這5位數月入的人失業或工作不穩定時覺得自己比我優越;這類「垃圾」多的是。
一個尋價者也看能得出一個付價者的能力。如果把求職者當作看房客,我有需求但不等於我一定買那個;如果把求識者當作地產商,我認為自己的樓盤有價值,為什麼要降價?什麼是像樓房因炒作而虛升,什麼是因買家沒本事而付不起;買後回不了本或沒能力買都是能力比較低的買家。有時候「沒錢沒本事」這句話是對的。一場交易可反映買賣雙方的眼光、本事、處景和心理狀況。
我很清楚很多人會用「先高後減」的方法,那是凡人都懂和常用的方法。但我拋出一個底價是基於很多數據的考慮,那些面試時以微觀的理由來壓價的都是低層次、浪費時間的對話或Negotiation。我記得初中三年級已經承接過不少電腦維修生意,讀大專時更接過一些網頁制作和網站架設。我一向都係給客戶底價,當中壓價的不過10%,而壓價者都係窮鬼。那麼,我的「底價」賤嗎?完全不是!當時(十多年前)的維修電腦服務尚貴,隨便一單1小時內完成的工作都最少200元,每單平均450元及2小時,所以沒有一個客戶在最初時只向一家問價;而我,80%客戶都會光顧最少2次,其餘多數是我沒時間或不想幹。Everyone Is Customer,在雙方都有足夠資源許可和做足評估之下,不懂給對方Surplus的都是Negotiation的低手。之前聘請我的老闆,不管是否有狙擊目的的公司,在面試時不單止不會壓價,反而會給高一點。因此本人在此跟那些壓過價的公司說:一個不「Jumpy」、超穩定如我老母的人,多年來在任何公司都只是最低層,因為她/他沒有什麼能力和升值潛力可言。從來都不是我不值,不如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沒本事跟對方合作。一個「Jumpy」的Challenge掩飾不了你的底牌/底氣,對我來說只是抓癢。在大人面前不要玩小朋友把戲。
大陸現在開始轉型為「人才紅利」,正正就是港臺日最繁榮的年代的主要成因!其實97後絕大部份港企都係憨鳩鳩,把「背靠祖國」當作「全靠祖國」(幾十歲人仲要奶媽餵奶或裙腳仔),並倒退著;我屌足十年啲港企都係咁撚憨鳩,淨係識搵手下或垃圾情報網狙擊;無乜本事、鱷魚頭老襯底的本質就係咁。天才和那些凡人的差距真是以年計,不然一個資深領軍人才怎會給我那麼好的Reference Letter(但很多人只懂看或刻意抓著過往jumpy與否,並重複著;猶如我媽二十年來重複著說「食香蕉會大便暢通」一樣,腦袋只有大便。果然什麼層次的人只看到什麼,天才是不屑跟低等生物浪費時間)?
無論職銜是Director還是Leader等領導層,世界上從來都不缺跟著政策或一套遊戲規則走的人,沒有優秀前瞻和洞察力的都只是虛有其表的領導或「獵人」。社會上的「考試」進行時從來沒有答案,只有時間給你修正;當你知道答案時,已經輸了;只有答對或答得好的,在其他因素不變下,可以繼續。
Labels:
Challeng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