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Friday, March 27, 2015

以防中共的「藉外資之力,攻臺之政商」,臺灣應「棄服入亞」

時隔13年,同樣是由大陸主辦APEC峰會,但是前一次的上海APEC峰會是大陸順著美國主導的區域及全球的戰略布局走,而這次北京APEC峰會的召開,則是大陸觸動並且挪移了美國主導的區域及世界戰略格局。一年前的9月及10月,習近平提出了一帶(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20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拋出了大陸區域及全球戰略之矛,並且透過這次北京峰會的召開,讓大陸的戰略之船靠岸,展開與美國之間具有縱深的全球戰略博弈。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標示著大陸已然企圖藉著經濟整合之矛,建構區域及全球戰略之盾,並且通過這一矛一盾的揮舞,將歐亞大陸重新連接起來,形成全球跨度最大,縱深最長的經濟整合及戰略地帶,從而企圖擠壓甚至排除美國的霸權地位。

歐亞大陸之間,儘管在地理及地緣上緊鄰,但確呈現咫尺天涯的現象,其間存在文化歷史以及經濟的斷層及斷裂,在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過程,曾經出現過多次的不同層次的帝國征服及族國戰爭,但是帝國征服及戰爭並無法為歐亞之間建立穩固平和的連接紐帶。2000年前的張騫通西域,以及600年前鄭和下西洋,曾經為歐亞的平和連接,留下讓人寄望的浪漫記憶。習近平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似乎想勾起人們關於上述中國曾經留給人類的盪氣迴腸的故事,從而建構平和連接歐亞的世界夢,並且嵌入北京所楬櫫的中國夢中。

北京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基本上是建立在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的底氣上。大陸希望透過其巨大的對外投資力道,不只出口大陸的基建(如核電,高鐵及光纖網路)能量,並且輸出大陸龐大的過剩產能(特別是鋼鐵和水泥),主導一帶一路經濟及戰略構想的發展與實現。一帶的發展主要是依以上海合作組織做為載體,而一路的發展則主要是依托亞太自貿區(FTAAP)的推動,至於一帶一路推展的資金來源,則由以人民幣為主力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提供,一帶一路,亞太自貿區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形成三位一體的關係,而大陸基建出口,過剩產能輸出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之間又形成三位一體的關係網絡,並且構成被外界稱為的「中國版馬歇爾計畫」。

這個陸版的馬歇爾計畫的推動,不只希望解決大陸產能過剩問題,打造大陸基建輸出的通道,還希望讓人民幣與美元及歐元之間形成互為犄角之勢,鼎足而立。而其具體作法包括:擴大大陸基建輸出,建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雙邊多邊經濟合作,自由貿易區及大通關的機制。未來在一帶一路流動行走的將不再是駱駝、馬隊或帆船,而是犬牙交錯的油氣管、光纖網絡、高鐵、高速公路,自由化的空港及經濟區。

面對這種以一帶一路為軸線的陸版馬歇爾計畫開展的形勢,我們至少必須做到:其一、力爭與大陸的貨貿協議加速協商簽署,甚至由於貨貿協議比《服貿協議》爭議較少,可以力求比《服貿協議》更快在立法院過關;其二、與大陸協商兩岸在九二共識下,啟動區域經濟合作研究及銜接的進程,並且簽署在九二共識下,兩岸對外經濟合作的協議;其三、在九二共識的前提下,穩定兩岸關係,參與亞太自貿區的推動,並且以此為基礎,力求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及任何可能的雙邊多邊FTA。(作者為中原大學副校長)

【1031121 本文刊登中國時報A19版】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

[http://www.npf.org.tw/print?sid=14434]

==========
我建議臺灣大幅度減少「服貿協議」條款或增加其限制,再加入「亞投行」。

基於中國「以商攻政」的潛在戰略—「藉外資之力,攻臺之政商」的考量,「棄服入亞」對臺的好處:

1. 藉外資之力,投資亞洲。
2. 假如中共以「入亞」必「先服」的強勢,臺灣不彷考慮成為已加入的成員國的影子國,參與相關投資項目。雖然得益較少,但同時可藉外國掩護來保「國安」;另外,也可以TPP、RCEP、FTA......等國外協議來爭取商機,對沖失去「服貿」的損失。
3. 類似「亞投行」之機構,美國(IMF)和日本(ADB)早有多年;但它是新嘗試,也衝著美元和其相關貨幣地位而來,阻力極大。現有的IMF、ADB也有足夠空間給臺灣發揮。

直接「錢」易賺,但國家安全的風險很大,所以有需要繞道(繞過「服貿」)投資。臺灣別太利慾薰心,「服貿協議」和「亞投行」之間,我認為(說得極端一點)「棄服入亞」才是明智之舉。

Wednesday, March 25, 2015

新加坡神話、李光耀傳說正式落幕:新加坡價值 VS 臺灣價值

新加坡雖然堪稱強大,但身為台灣人的我,可能偶爾會羨慕日本有錢,可能偶爾會羨慕韓國電子產業發達,可能偶爾會羨慕美國錢淹大腿,但是我絕對不會去羨慕新加坡,這並不是貶抑新加坡的成就,而是在新加坡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有一些地方是媒體不會告訴你的

        新加坡獨立 

        關於新加坡被迫獨立,其實是新加坡與馬來亞皆屬於英國前殖民地,在脫離日本統治後,分別取得自治地位,決定一同成立一個叫馬來西亞的新國家。

        不過新加坡與馬來亞合併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經濟等多項政策上很快就產生嚴重的分歧。許多馬來亞人嚮往對他們較為有利、而對新加坡人不利的政策,因此引起兩大族群的紛爭、動亂。

        1964年,新加坡發生種族騷亂,李光耀政府藉此指責馬來西亞首相與聯邦政府試圖推行「種族沙文主義」,企圖使馬來人在聯邦內享有特殊高等待遇、對新加坡人視之為次等公民,並在幕後煽動在新加坡的馬來人反對新加坡自治邦政府。

        馬來西亞聯邦政府高層則對此十分反感,因此新加坡問題就成了馬來西亞最頭痛的問題。政治領域、選舉席次也彼此互相杯葛,馬來亞人與新加坡人的意見分歧也愈來愈大。

        隨後雙方多次協商未果,導致馬來西亞政府在1965年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聯邦,於是新加坡共和國被迫獨立而形成一個新的國家。

        相對其他尋求獨立的國家而言,新加坡的獨立其實是一場意外,因為他們完全不想獨立建國。當新加坡被迫獨立時,新加坡人彷彿面臨世界末日,蓋因當年新加坡土地小、資源少,被馬來西亞放逐等於宣判了未來悲慘的命運,這使許多新加坡人難以接受獨立的事實。

        白話翻譯:

        高級馬來人,和低級新加坡人共同組成一個國家,高級馬來人覺得政治經濟政策都該以優惠馬來人為主,而新加坡人就不爽,兩邊每次投票都吵個不停、政治也鬥爭不斷。

        於是,高級馬來人就不爽,說「幹,這麼愛靠北,那你們滾出去,自己成立一個國家吧,老子才不想跟你同一國。」於是新加坡就獨立了

        好,我知道這跟台灣政治有一點像,幸好我們還沒那麼慘。 

        新加坡的總理

        在新加坡還是英國殖民地時期,李光耀就積極主導新加坡自治,結束日本佔領後,對於和馬來亞共同成立新國家也不遺餘力,在馬來西亞聯邦時期更為新加坡人喉舌,在新加坡人中擁有極高的聲望。

        直到新加坡被迫獨立,李光耀也順勢成了新加坡共和國的領導者,李光耀的崛起,也就影響了新加坡未來數十年的政治傾向與政治體制。

        於是在新加坡獨立初期,身處這個風雨飄搖的環境下,李光耀為安定民心、穩定新加坡局勢,積極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在其任內推動了開發裕廊工業園區、創立公 積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進行教育改革等多項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內發展成為亞洲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

        由於李光耀的聲望與付出,帶領新加坡人脫離貧窮困頓,成為東南亞先進國家的代表,使新加坡人對其相當感佩,卻也因此開創新加坡強人政治的濫觴,成為開明專制的代表。

        新加坡的廉潔

        西方媒體對新加坡的印象是不夠民主,稱新加坡不只是一個國家,更是李氏企業,新加坡的嚴刑峻法是為了鞏固其統治、高薪養廉是不願讓人貪污掉應屬於李家的財富。

        李光耀本人的兩個兒子都在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大兒子李顯龍為現任總理,小兒子李顯揚曾任最大國營企業新加坡電信的總裁兼CEO。

        李顯龍的老婆擔任財政部資金管理局淡馬錫控股的董事,西方財經媒體對這種「國家私人化」的情形諷刺了一番,結果被李光耀控告,不用想也知道是誰贏了。

        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接任總理以後,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再度發表文章,對新加坡這種世襲式的傳承痛罵了一番,結果,李光耀威脅訴諸法律,後來《經濟學人》就發表道歉。

        不過呢,主要是《經濟學人》在新加坡設有地區總部,因此新加坡的法律對此有司法管轄權,所以不得不道歉。

        雖然新加坡相對於台灣,擁有高效能與廉潔的政府,這似乎是所有台灣人民所渴望的、艷羨的,然而透過對新加坡的介紹我們可以得知,新加坡燦爛光芒下的陰暗之處。

        新加坡的政府特點是廉潔,但廉潔是基於政府機關、公營事業、獨占企業通通把持在李光耀一家人手中。換成台灣來看,就是中華電信、銀行、鐵路局、公路局、菸 酒公賣局、台鹽、中鋼……所有企業主管通通都由總統一家人擔任,政府廉潔同時也是要求員工對「李氏企業」廉潔,決不容許有人貪污公司的錢財。

        因此新加坡政府雖然廉潔、在國際清廉度評比往往奪得高分成績,新加坡人也引以為榮,但國際評論家卻將之譏諷為「李氏企業內的員工管理優良」,並不認為這是國家政府值得驕傲的一環。

        新加坡的人民百姓,一輩子就是為了李家打工賺錢,然後讓李家的人擔任高官、總裁,如果你想賺錢,那就加入李氏企業這個體系,他們就會分你一點糖吃,但絕對不允許你貪污李氏企業的財產,這樣的廉潔,我們能推崇讚許嗎?

        新加坡的法律

       很多台灣人看到新加坡法律的嚴苛,在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新聞時,往往會痛罵法官、法務部長的無能,而嚮往著新加坡的嚴刑峻法,認為治亂世應用重典。

        對於這點,我一半認同,一半反對,我認同對於販毒處以重刑,也認同關於一些生活素質的法律,比方說在新加坡隨地吐痰,第一口罰新台幣兩萬兩千六百元,第二口加倍罰款,以下類推。

        不過新加坡的法律當真這麼歡樂嗎?

        提起新加坡,一定會有人提到 Michael Fay 這個美國青年在1994年時,於新加坡破壞路邊汽車、並胡亂塗鴉,結果被判處鞭刑這件事情,來為新加坡的法律背書。

        但是在讚揚嚴刑峻法的同時,也該衡量一下法律的制定背景,以及同條法律「還可以拿來限制什麼」。

        根據1967年,李光耀在律師公會所發表的《革新法律肅清貪污》表示:塗鴉可能會宣揚反政府的文字,而只懂英文的法官不會瞭解其煽動文字會帶給社會多大衝擊,因此,宜施以重刑。

        換句話說,此條法律主要的目的是限制反政府思想的存在,當出版業、廣電傳播業全部掌握在政府手中時,新聞媒體、書本絕對不可能出現對政府不利的言詞。

        然而街頭上的傳單呢?塗鴉呢?宣傳文宣品呢?這些可能出現反政府言論的地方,就由市容管理這條法律來規範,也就是拿鞭刑來嚇阻反對政府的言論。

        這也是美國當年抗議的理由之一,因為新加坡政府之所以控告Michael Fay 並不是因為塗鴉是多大的罪行,而是欲藉此來對企圖發傳單、塗鴉反政府的思想一種殺雞儆猴。

        新加坡法律制定、執行嚴苛的理由之一,在於打擊異己,而這也正是人民行動黨得以長期執政的理由之一。

        六四天安門事件時期,李光耀甚至公開力挺鎮壓學生,認為鎮壓行為與人權無關,乃維護國家穩定和平的必要手段,引起輿論譁然。

        人權、民主,從來都不是新加坡關注的目標。

        在打擊政敵方面李光耀毫不手軟,自獨立後就一直維持有效的《國內安全法》授予政府在必要時「不經審判」即得以「無限期拘禁」危害國家安全的人士

        這條法律看似光明正大,但實際上怎樣叫做「必要時」怎樣又叫「危害國家安全」這些全由新加坡政府,或者說人民行動黨說了算。

        這條法律不僅授權政府可以逮捕任何人,同時還不需要經過審判,再者,就算經過審判又如何?大家可別忘了,要成為新加坡的公務人員,也就意味著法官是由政府栽培提拔的、領取政府的薪水,換句話說,多半不會有人做出對頂頭上司不利的判決。

        新加坡的嚴刑峻法看起來很受百姓認同,但是當他翻臉過來對付不同思想的人士時,他又搖身一變成為一道殘酷的惡法,而長期支持嚴刑峻法的新加坡人,早就被溫水煮青蛙了。

        透過司法手段打壓反對的聲音,一直是新加坡的拿手好戲,許多反對派因此被迫退出政壇或移民他國。在新加坡國內,雖然反對派的聲音一直存在,卻始終不能成為主流。

        新加坡政府對付知名異議人士徐順全,就是控告他誹謗,然後再由法院判決有罪,迅速執行,並扣押其財產,使他一文不名。

        新加坡百姓從未將這些民主派人士當作一回事,多半只認為他們礙事、是來亂的,已被新加坡政府體制化了。

        新加坡的選舉

        新加坡政府除了把反對黨領袖給告到破產,走投無路之外,也會用公共建設來施加壓力,讓選民不再投票給反對黨,用台灣的話來說,就叫行政不中立、政策綁樁。

        比方說反對人士得票率過高的地區,地鐵建設就會故意繞過你家,使你不得安寧。

        由於新加坡地小,一般民眾都沒有私人汽車,都是搭乘公車、地鐵出門,因此當選舉結果使政府不滿意時,經過你家的公車路線就會減少,使你出門相當不方便。

        還有選舉前重新劃分選區,這種會被戰到爆的事情,新加坡可是沒有媒體敢拿出來抗議的。
        在政治控制的領域,新加坡政府禁止拍攝任何與政治有關的電影、出版任何與政治有關的書籍。同時,每次大選的選票,上面都有編號,每個人領自己編號的選票,選舉監票是很常見的事情

        新加坡政府在選票上面加上編號,檯面上的理由是「避免作票與選舉弊端」,可是咧?這招拿來騙騙別人可以,想騙台灣人的話,台灣人早就很清楚政府在玩什麼把戲了。

        新加坡的高效率

        新加坡的政府雖然以高效率聞名,但高效率的背後同時也宣示著獨裁的存在。事實上民主政府的效率絕對比不上獨裁政府,當人民的意見都不再是意見時,政府的效率當然高昂。

        新加坡的一黨獨大制使得政策執行的效率相當驚人,在一般民主國家一個法案通過後,大部分都會定個時間再執行,所以顯得成效不彰。

        好比台灣如果要建設一條高速公路,必須先購買土地,那就必須先與居民協商承購價格,再來要安置居民,規劃他們新的居住地。但新加坡只要政府下令,百姓就只能默默承受。

        也就是說新加坡的高效能在於沒有任何監督的反對黨、沒有任何可以發聲的管道,所以執行起來效率特別驚人,儘管效率驚人,但多數享用政府建設利益的人根本不會聽到少數人的哭泣聲

        因為通常當我們是既得利益者時,並不會想到有多少人要因此流離失所,說不定反而覺得他們不肯搬家蓋路、不肯配合遷居,都是為了作亂、礙事……,新加坡的高效能,其實正顯示了獨裁政權的可怕。

        抹煞反對的聲浪,往往是提昇效率的最好方法,當人民百姓的意見不再需要被傾聽,不再有發聲的管道,當政府拆掉你家、徵收你的田地,都不用經過你的同意時,政府執行起任何決策都將無往不利,而這些,是台灣能羨慕的嗎?

        民主制度不會是效率最高的制度、也不會是最廉潔的制度,然而他卻能使最少的人受到傷害,這就是民主的價值所在。

        新加坡的精英制度

        新加坡雖然擁有廉潔的政府,但社會資源分配並不均勻,其廉潔來自高薪養廉,也就是說以高額的薪水來提昇因貪污丟官去職的風險,使官員不必、也不敢貪污。

        據調查,新加坡高級公務人員薪資最高可以達到月薪四百萬新台幣,然而這些少數精英的薪資卻由所有納稅人負擔。

        所有想當公務人員的人,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以確保公務人員的水準,然而學歷並不能真正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新加坡學歷就代表一切

        同時,身為公務員,也就意味著加入了人民行動黨的權力核心,將所有精英都納入這個政黨組織內,就不容易使人才流向反對陣營。

        李光耀曾倡導大學畢業的女性,應該選擇同樣教育程度的配偶,以確保他們的下一代也擁有「高智商」。不過,這項政治宣傳畢竟太過匪夷所思,國內與國外都不受好評,最後作罷,但李光耀本人卻依然堅持其立場正確。

        台灣價值

        我們必須體認到,民主的價值就在於全民參與,不論這個人是鄉下人、是挑大糞的,或是大學教授、國際知名學者,每個人都只有一票,也都只代表他自己的價值。

        不會因為多讀了兩年書,就比別人多更多的選擇,不會因為我今天有錢,投票就可以多出兩票,民主制度確保了不同階級、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收入的人共同的參與社會制度的權益,這就是民主的價值。

        我知道有不少人會想,某某官員都是腦殘人士選出來的,某某政治人物的得票區都是種田的鄉下人,為何我們這群有讀過書的人,要接受鄉下人的代表來治理……,說實話,台灣有這種心態的人絕對不是少數。

        不過如果你認為,國家本身就該是由精英統治,而精英的眼光看的比較長遠,而種田人、挑大糞的人,沒有什麼資格提出他對國家的見解,那麼這個國家,不論有多好的選舉制度,他終將走向獨裁社會。

        如果你認為,精英也不過是平常人,多讀了幾年書、留過洋的也一樣是人,他們也有缺點,也會犯錯,而鄉下人可能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時,能有他獨特的見解……,那麼即使生在獨裁國家,終究還是會萌發出民主的思想。

        如果你看到有人的意見與你相左時,第一個反應是,也許他的成長背景與教育思想不同,所以我們意見不同,那麼民主教育才真正紮了根。

        如果你認為,與你意見不同的人,只是對事情見解太低落、太膚淺,他應該聽聽我這個「專業訓練」的高手指點,那麼獨裁的思想就駐在你心中。

        同理,政治也是,如果你壓根兒認為除了政府精英,沒有人可以參與公眾事務,如果你認為這些鄉下人既然不懂,那就該乖乖聽從政府精英的領導,而不是一味唱反調、鄉下人給我閉嘴,歐巴瑪,那麼不論你講的多麼冠冕堂皇,終究還是掩飾不了骨子裡的獨裁。

        拿這段去對照我們的不同兩黨的政府,是不是很有感觸?

        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獨裁國家都不會反對選舉的存在,只要選舉的結果是我贏,那麼辦個選舉又有什麼關係?所以選舉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民主,反而能很諷刺的從操作選舉手中,看出一個國家獨裁的本質。

        台灣當然很不好、當然很多缺點,當然很多垃圾政治人物,當然很多治安敗壞、道德淪喪,但是,對照起來,我並不覺得新加坡活在這種假民主之下,會有多值得台灣人去艷羨與憧憬。

        新加坡固然有他的優點,但我並不希望台灣成為下一個新加坡,因為專心賺錢,乖乖聽話,不准講話,這就是中國所希望統一、希望建立的新台灣

        當我問起我新加坡的朋友對他們政府的看法時,他說,對一般民眾而言,人民行動黨的行為有時確實有可議之處,但扣除人民行動黨之外,也沒有任何可以選擇的對象,而且人民行動黨這些年來讓新加坡經濟繁榮、治安良好,確實沒讓他們失望過。

         他們擔心捨棄人民行動黨,會換來一個怎樣的政府,會不會換來自由的結果是失去經濟發達與治安,所以他們選擇失去部份自由,過著現在這樣的生活。

        我不能以我自己的觀點去評論他選擇的對錯與否,我只覺得假如自由是可以拿來販售的、拿金錢與經濟來衡量、只要我乖乖當個籠中鳥就能換口飯吃,我覺得這樣的人生是很可悲的。

        選擇經濟繁榮,但政府有無限的權力、不用理會百姓的意見,跟選擇自由,即使自由民主帶著紛擾,但我們能換掉我們不滿意的領導,我寧可選擇自由,即使被認為是唱高調,我也不想輕易出賣我的自由與尊嚴。

        何況這個世界並不是「獨裁就會有錢,民主就會窮」這麼簡單的二元論。

        我們必須體認,中國與新加坡的獨裁,本質上並無太大的差異,只不過新加坡以較溫和的手段來進行,而中國比較強橫而已,但不論溫和與強橫,都掩飾不了這兩個國家獨裁的本質。

        領導現在開明,不表示永遠開明,現今新加坡的領導溫和,不表示未來不會強硬專斷,新加坡的人民只能將希望寄託在日後的領導者都溫和、都開明,而不能將希望寄託給自己。

        身在民主社會的台灣固然帶點紛擾,固然讓我們厭倦鬥爭,但在看不爽政治人物的情況下,我們能用選票叫他下台,能在媒體、在網路上臭罵,我們能將希望寄託給自己的選票,能將台灣的未來寄託給自己,而不是虛幻的奢求我們的總統生下一個英明果斷的接班人。

        我始終認為台灣有一個價值無可取代,雖然常常被濫用、雖然常常造成社會紛擾,但無論如何,我相信這是它成長茁壯的必然陣痛期,我不會反對它的存在,它是再多金錢都換不來的瑰寶,他叫作:民主思想。

        引用、參考自:
        維基百科:新加坡、李光耀、徐順全條目
        新台灣新聞週刊《台灣民主歷程,徐順全讚嘆》
        國家政策論壇《亂世用重典?--談新加坡的鞭刑制度》 

        補充說明: 

        我想說,世界上你舉的出來的民主國家,有不少都是兩、三黨獨大,美國有民主黨與共和黨,日本有自民黨與民主黨,英國有保守黨與工黨,換台灣的話說,這些國家也是藍綠二選一,那麼他們有比較不民主?

        為什麼一樣是「藍綠二選一」,別人可以自豪民主,而我們卻要為民主感到蒙羞?就算今天台灣的民主顯得有點失敗,但仍不抹煞他的最大功能 ─ 「選擇」!

        翻開任何課本,可能都會告訴你民主就是要選「好」的,實際體驗過後會告訴你,民主要選「相對好的」,講難聽點,就是要在爛蘋果內選一顆不那麼爛的。

        聽起來似乎很讓人沮喪,不過我認為,這就是民主可貴的地方,你不需要期待一個完美的候選人參選,如果非得等完美的候選人參選,大家才投入公共事務,那麼民主永遠別想推行。

        相反地,我們之所以要選較不爛的蘋果,就是要告訴落選的那一方「因為你比對方爛,所以我不選你」,所以敗者如果要勝選,就必須盡量做到「比對方不爛」,如此長期下來,選舉自會選出日漸進步的政黨。

        勝選的本質不在於讚頌勝選者,而在於懲戒落選者,告訴對方你這麼做已經失去了民心,而當大家都能接受「做不好便下台」這個遊戲規則時,儘管你不見得全盤認同,但民主已經在推行中,在日漸成長

        反觀台灣選舉,客觀點來說,民進黨與國民黨上台,難道真是因為他們做的好?不,我坦白告訴你,每次選舉大家都是因為有一方做的不好,民眾才會換人上台。

        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兩黨至少都會心知肚明,怎樣的作法會引起民怨,怎樣的事情會讓支持度大跌,這些也就是民主社會所彰顯的價值。

        貪污事件,讓民進黨支持度暴跌,救災事件,讓國民黨備受責難,反應在民眾觀感與問卷調查上的支持度,弄到兩黨都要出來滅火,這不也說明了即使是政治紛擾的台灣,政治人物依然要面對支持度的考驗?

        如果是新加坡,如果是中國,支持度三個字能吃嗎?

        他需要出來滅火,他需要出來道歉,他需要出來解釋?民主國家與獨裁國家最大的分野,就在於民主國家需要接受群眾的檢視,因為他知道「做不好,很可能要下台」。

        選舉並不是要選出「好的」,或是「完美的」,因為這些無異於緣木求魚,但是他可以讓候選人知道「要比對方好一點」

        民主與選舉,並不是要選出完美的人,因為這個社會不存在完美的人,但是民主制度透過「要比對方好一點」的落選懲戒機制,能逐漸讓大家變得完美。

        你可以冷眼看台灣,說台灣只有藍綠可以選擇,但我想說,至少我們有藍綠可以互相懲戒,而新加坡、而中國,根本沒有正確的懲戒制度來制衡這個政府

        很遺憾我們沒有完美的候選人,但很慶幸,我們也不需要完美的候選人,沒有人可以完美,但在不斷改進之下,我們可以一天比一天更接近完美

[http://msuvictor.pixnet.net/blog/post/28925032]


==========

「民主」路道不是最完美的道路,而是集體追求完美、理想的道路。我已前是傾「精英主義」的人,慢慢覺得「民主」、「臺灣價值」是最好的。「精英主義」太過個人主義,最適用於小圈子,但無論精英群是有多精密為民的計劃,也始終有落幕的一天,這樣對國家、人民是沒有超長遠的好處;一個堅固且強大的國家,必需有強大的基礎—平民。

李登輝說,美國知名政治學者杭廷頓曾在一場討論會上說過,「李登輝過世的話,台灣民主還能留下來,但是李光耀過世,制度無法留下」, 這就是他和李光耀不一樣的地方。


「銳強」不可久,「均強」能永固。新加坡神話、李光耀傳說正式落幕。

Sunday, March 22, 2015

「我和僵屍有個約會」主題曲—假如真的再有約會


作曲:西村由紀江
編曲:西村由紀江

人清醒 難感性 迷失方能找到期待愛情
夢中見 亦高興 能將心靈希冀盡說明
誰決定 人本性 或許生命中有埋沒姓名
純真愛 難記認 人間本來應該是有情
望這不再熟識破落故城 何以變了這樣寧靜
長街失去歡欣笑聲 留下我孤單的一個生命
疑望這風雪未知那日會停 來世你我要是重認


能否找到彼此背影 假如全無憑無證
原諒我當天不懂得珍惜 只知任性壞事情
唯顧你此刻可於虛空中 將心聆聽
將來若真的再有個約會會完成
真的會再有這樣深情 我以天為證跟你帶領
我以天為證請你帶領


==========
這個是一部超時空、超神鬼的愛情片,一共有三部,感情線的重點是「僵屍和天師」、「人和僵屍」。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科幻愛情電視劇,中、西、日、港元素豐富。

第2部結局中,「明日」叫了男女主角交「未來之書」給信任的人類,每一頁都是空白的。「明日」叮囑:不需要精彩,只需要每一頁充滿愛。(因為有愛便精彩)

洋蔥



如果你眼神能夠為 我 片刻的降臨
如果你能聽到 心碎的聲音
沉默的守護著你 沉默的等奇蹟
沉默的讓自己 像是空氣

大家都吃著聊著笑著 今晚多開心
最角落裡的我 笑得多合群
盤底的洋蔥像我 永遠是調味品
偷偷的看著你 偷偷的隱藏著自己

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 的剝開我的心
你會發現 你會訝異
你是我 最壓抑 最深處的秘密


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 的剝開我的心
你會鼻酸 你會流淚
只要你能 聽到我 看到我的全心全意


聽妳說妳和妳的他們 曖昧的空氣
我和我的絕望 裝得很風趣
我就像一顆洋蔥 永遠是配角戲
多希望能與妳 有一秒 專屬的劇情

Thursday, March 19, 2015

我好想你


開了燈,眼前的模樣:偌大的房,寂寞的床。
關了燈,全都一個樣。心裡的傷,無法分享。

生命,隨年月流去......隨白髮老去......
隨著你離去......快樂渺無音訊......
隨往事淡去......隨夢境睡去......
隨麻痺的心逐漸遠去......
我好想你,好想你,
卻不露痕跡。

我還踮著腳思念,
我還任記憶盤旋,
我還閉著眼流淚,
我還裝作無所謂。
我好想你,好想你,
卻欺騙自己。

我好想你,好想你,
就當作祕密。
我好想你。
好想你。
就深藏在......心。

我加速超越,卻甩不掉緊緊跟隨的傷悲

感情上是不可以只顧自己「超越」。其實我也很笨,現在才發現自己在她世界裡「超速」太多,搞到大家距離越來越遠......原來我跟中學時還是一樣,遇上真正喜歡的人,就會變得像白痴一樣,洞察力和自我調控力超低、不太懂給和配合對方需要的。

中學時,我喜歡的女生的背景都比我好很多,所以我有種自卑;雖然那種自卑沒有讓我變成大男人,但讓我變成喜歡超越自己的人。到了出來工作,我「超越」了青梅竹馬的第一任,現在又「超越」了女友(第二任)......我一直喜歡的是聰明的女生,但原來我已找到了,她的洞察力和調控力比我高。是我笨!我只是活在自己世界裡、一個自顧自己追求「速度感」的白痴......現在發現,在愛情上,「速度感」是件很不爽的東西。


她的「這些在心裡的感覺」— Tue, 14 May 2013:


我知道你不會懂每當吵架或爭執過後,我為何我還會一直都離不開那個情緒或心境。

相較你,我是比較愚蠢。對你,我無法分辨你說的沒事這兩個字到底是真的沒事,還是不想要我擔心或想離開那種氣氛而已。

昨天我Line說:(我刪了,大概還原一下我想說的)
我發現我的知識水平和你落差很大,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多,並不是我看書就可以彌補得上的。
我說我累了,我不想改變什麼,面對你我累了。

昨晚你問我是不是因為要我看書覺得壓力大?
你說你也和我一樣喜歡上進的人,而且看書可以增加彼此的話題性。

關於你說的這些,我知道我到現在都沒有真正回答你我的想法,或者是回答到你的問題。

先撇開我Line說的那兩句,你問我看書是否壓力大?
我回答你,其實不是,我的壓力不是來自看書,
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足夠的知識?話題?,
能和你有相同的水平可以說話或討論。
這是我的壓力。

那,你是否又會說:所以就是要我多看書的原因?。

昨晚你說就算不看書我也可以上網看看其他的新聞或文章或是其他等等都好。
是,我是不會真正去看書本紙張,但我會上網看看其他的東西,
但我看的東西有營養的也好,沒營養的也罷,我只想說:
我並不是看到什麼就會想要和別人討論的人。
為什麼?我想你應該很清楚吧?
我不太會對平常所見所聞的事情發表太多自己的意見,
只因我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而我自己也不想要有太多想法。
(當然對於若有興趣的另當別論,但好像也很少。)

正如我對這社會/環境/國家/世界趨於冷漠,我知道你不希望我這樣。
但若我跟你說我還是一直都是這樣呢?我想問問你會怎麼想,或是有什麼感覺。

再來,你說你和我一樣都喜歡上進的人,而且看書可以增加彼此的話題性。
是,看書或是看任何報章雜誌、網路消息確實是可以引發人與人之間的話題性,
但單單只說我這個人好了,我發現我還是不想要改變,或者是改變幅度非常之小。
我還是不太會/也不太喜歡針對所見所聞發表什麼意見,即便是被問了,我的回答也不會很多。
有時候是沒想法、有時候是不想有想法、有時候是認為知道了又與我無關,總結兩個字:冷漠。
我對周遭的生活,除非是發生在我身上或是身旁的人,我一樣都抱持著趨於冷漠的態度。
我沒有改變,雖然我也曾試著想改變,但我的結論應該是:沒有改變或者是改變幅度非常之小。

我不知道你對上進的定義是什麼,看報章雜誌與新聞?念書充實知識?還是what?
我不是否定看書非上進,只是在我的觀念/定義裡,我上面列舉了那些不就只是上進的一小小部分?(對我而言)
我不會認為一個人一直看書就是上進,充其量我只會認為那是他的習慣、他的喜好,
我不知道你會不會又認為我是為了反駁而反駁,因為你常會這樣認為。
固然吸收新知大部分都是好事,因為你不會知道何時會派上用場。
可能我就是屬於那種不太喜歡吸收新知的人,
所以在你的定義/概念(?)裡就認為這不是上進了吧。
整天變成只想吃喝玩樂的人,生活變得膚淺無趣了嗎?
是不是進而彼此就沒有話題,生活就枯燥乏味,兩人漸漸懸殊?

我知道你想的比較周到,而我想的並沒有你這麼多,
還是你會害怕若這樣會持續下去,最後彼此會淪回以前那樣沒有交流?
若我說我沒有想過這問題或是說不害怕你會相信嗎?
因為我真的沒有想太多,也從來不害怕這些。

我知道你對我很好,我有一種你如同我姐以前想要救我這個人的好,
他是因為不想看我這樣沉淪下去,但你的原因和他應該不同吧?而且現在的我並不是以前的我。

我也很清楚你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工作、生活、想法、相處,
所有的全部都是因為能讓我安穩安心的在這裡生活,沒有什麼顧慮和憂心,
但我發現我還是改變不了我的個性,我還是無法看著別人為我這麼累,
盡力想改變,確還是無法改變這根深蒂固的想法和個性,可是我又束手無策。

你說你要的是我的關心不是擔心,這一點我很清楚,
因為我也是從我爸媽那裏走出來的,畢竟同樣的話我也對他們說過。
只是我是沉默的人,沉默到連你被自己的朋友說了壞話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擊。

事出必有因,我很清楚。算是我溝通能力有問題也好、表達能力有問題也罷,
我發現我很失敗和奇怪,工作的時候我沒有問題,可是面對很親的人的時候就會一直有問題。
因此不要說你,和我很要好的人我也常因為這個溝通和表達能力的問題和他人起衝突。
所以為什麼我對你說:面對你我累了,我看你那樣我也累了。
不是你說的看書的問題,而是面對我無效的溝通與失敗的表達我累了。
所以當你說:連書都還沒看就喊累?累什麼?其實我知道我們是雞同鴨講。

所以其實我開始不太想說話,不說話不代表就能避免失敗與無效的溝通,
我也不是在逃避,只是希望自己盡可能的腦代清楚一點,說出可以讓人理解一點話。
你知道嗎,我來這裡,不只害怕/討厭人群的症狀回來了,我發現我也越來越不喜歡說話。
也許你認為我是在替自己找藉口,但我不知道這是為了什麼東西而找的藉口,
我到這快半個月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開始回到會害怕人群,
這幾個禮拜開始覺得我不喜歡說話。
也許是我聽不懂,也許是語言不通,這些我自己的問題都讓我漸漸的不喜歡說話。
或者說面對你以外的人,聽得懂我說話以外的人我都不願意開口。
後來發生XX的事後,在沒有人可以說話的世界裡,我想了很多,
或者說我空白了很多,我發現我越來越不想說話。

漸漸的開始你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
可是我發現我的心漸漸的一件件拒絕了,
所以我開始認為受罵好像也是理所當然。
我變得左近右出,無法或更不想思考事情。

......

希望上述你都能明白。

一路向北


到機艙裏的世界,越來越遠的道別。
我轉身向背(北),擦臉還是流淚。
我用努力挽回,只聽見著我的淚。

在異地外面徘徊,是我錯失了機會?
你站的方位,跟我中間隔著累。
白雲一直在後退,我的崩潰在窗邊零碎。

我一路向北,離開有你的季節。
你說你好累,已無法再愛上誰。
風在山路吹,過往的畫面都不知誰不對。
試著挽回,我想你幾回。

我一路向北,離開有你的季節。
椅前盤周圍,回轉著我的不對。
它加速超越,卻甩不掉緊緊跟隨的傷悲。
細數慚愧,我傷你幾回。
停止狼狽,就讓錯純粹。

==========
兩個人要長久,可以一怒向背,但不可一路向背。

送給 一個準備從香港回去臺灣的傷心人,一個已從臺灣回來香港的傷心人。

我的最後決定,給女友和我最後一個機會,大家暫時放開對方,時限是今年餘下的時間。

戀愛大過天



工作要緊 我會小心
喜歡的他不在左近
聊聊天竟比一切更開心
......
(我大個仔 你大概應該) 天空海闊甚麼都喜愛
(我大個仔 你大概應該) 談些少戀愛 談更多未來
(我大個仔 我大概應該) 應不應要為他鍛練期待
(我大個仔 我大概應該) 如果可愛 愛愛亦無害
(我大個仔 你大概應該) 難道老來先可以戀愛


對於我來說,最可以陪自己一輩的不是工作、金錢或資產等無情的東西,而是穩定、可靠的伴侶;所以,愛情上的承諾比一切更重要......我仍然是「戀愛大過天」,但不愛新鮮。

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上網等她下晚班回家,她報到後,我才安心睡覺。

Sunday, March 8, 2015

陳雲(美式)的「中華聯邦」 VS 歐盟模式的「中華聯邦」


看完一半陳雲的「城邦論」後,再跳到尾部的,中華地區的final picture是「Federal Republic of China」—美式的聯邦制,難怪他強調要和美國代理人決戰。(我開始不喜歡用「Republic」這個字,因為大部份極權國家都是用這個字來「行騙」的!)

總評陳雲構想:非常好!!!

他說的美式,跟小弟不同有兩大點:

陳 - 美國聯邦模式。一個中華,一個國族。
我 - 歐盟模式。一個結盟,多個國族。(之前有個大陸來的「小間諜」,已明白我是傾「歐模」;這也是新一代權貴萌芽的思維)

陳之「結」是基於文化和感情等……(大中華或華夏情結)。我之「結」基於「法」(合約),不取信於任何人性、族性或黨性。陳的「結」是「團結」(接近make a family),我的「結」只是加盟(jointing)。

從古至今,用「情」去治國很容易被極權或媒體制造種族對立和仇恨;如中共制造的「中日仇恨」和「假想敵美國」。另外,以中共國內事務為例,生硬地打造「中國人」,換來的是天文數字的維穩費!試想想這筆是可以救多少民族和山區的窮人? 有了「法」即是任何一方被挑撥,也受制約;沒有「法」,就像中國人「反日」那樣,帶針對性又失控的到處破壞!又如現今的香港,「法」被中共削弱,港共政府只維護中共和「中國族人」的利益,「土共」到處打和平示威者!這一切不合理的事都是源於「傾情」!而中共的洗腦教育就是要人民「天天發情」!

我有看過大前言一的<<中華聯邦>>,有讀過少量有關日本人在二戰時的「大東亞共榮圈」概念……我反對中華地區構成威脅日本的國族,以至太平洋安全…… 歐盟模式,比較彈性,參與的holders多;在抗共過程中,各地方維護自治權的財務風險可分散;相對有助平衡亞太利益和安全;不必決戰任何國家的代理,只需決戰中共(= 中國)!

很多食古不化的人、統一膠、大中華膠會認為這是瓜分中國,往往把「讓利」解讀為「損失」,但到別人的地方拿好處就讚。為什麼你不想一下中國也在別國有不少企業? 外國也有不少中僑? 當別國人是豬嗎?太自以為是!要跟國際互動,就要懂得「Give and Take」。

割據必會發生,但我跟陳雲打賭,The final picture必定是較接近小弟那個。由於final picture不同,所以我只是不buy「一中」呢個方向啫~ Just a prediction gam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