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觉得这样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孩子有多厉害。大家大可不必羡慕他们。
我爸妈以前在成都有10来套房,包括商铺、普通住宅和酒店式公寓,后来在美国也买了house。那段时间,我爸非常严肃地跟我说:「你有大好前途,所以股票这类东西碰不得(后来的中国房产和股票性质类似)」。
我当时纳闷,我一小孩,账户上就几万块钱,就算亏完了也不是什么事。后来才明白,我爸是怕资产的涨跌起伏会充斥并占满我的整个心智,让我无心学习和创业,最后落得除了房证和砖头以外,一事无成。
现在看北京不少坐吃山空又没有什么文化的拆迁户小孩,其中一个成天混贴吧到处说自己家里多少套房,喜欢找他家隔壁的211大学的女孩加他微信,结果没人看得起他,在网上加他的几乎都是房地产中介。很感激当年的自己没有入手金融和房产。
到美国去之后,特别是考上了好的大学,整个人接触的世界突然大了太多。每次看国内的媒体,以及和完全在中国大陆长大的同学聊天,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
房子在一个美国同龄人的话语和思维中,有5%的比例就已经很大了,大多数人是小于1%的,或者完全不考虑买房的。并不是因为买不起(在美国一般城市,房子总价约等于5-6年的收入,在大城市约等于10年的收入,比中国年轻人买房容易十倍)。
但即便是这样,很多美国人都觉得,要花5年的收入来买一堆木头水泥砖头?我才不干呢!但是在中国年轻人心里,房子就是命。我现在都觉得真不可思议。
01
有一位刚从中国来波士顿读书的同学,总是喜欢说自己家里在北京有十几套房。这是真的。但是来得久一点的同学们一般都看不起他。
为什么呢?举一个假想的例子:这就像一个非洲最穷的地方的土著来中国,一开口就是「我家屯了一万袋大米」一样。中国的社会发展早就过了饥荒时期,所以家里的米够吃就行了,没有人比谁的大米多。
但是,这位非洲的同学所处的社会,还处在那个发展阶段,所以就觉得大米越多越牛,囤积越来越多的大米就是人生最高追求。
你跟他说房产证比大米高端,他根本理解不了,因为「产权」是基于法制体系的。如果他的社会连法制基础都还没有建立,那产权这个词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会觉得中国人追求的东西都很虚。
是啊,什么能比大米更刚需呢?和大米相比,什么不虚呢?但是越刚需的东西,其实往往越low。
同样,在中国,大家还在一种衣食住行,特别是住(房子)和行(车)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家就比谁家砖头多。我之前和一个民营企业家聊天,我问她的追求就是多买几套房吗?她说不。
我还以为她开窍了。结果她说,除了住宅还要买商铺。。。我说能不能有点更高的追求?她表示不解。沉默一会,她说还可以买理财产品,或者投资股权赚更多的钱。
其实在我看来,她无法理解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更高的追求,就像无法理解「房产」这个概念的非洲兄弟一样。
这就像例子中的非洲兄弟说:「我知道你们觉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大米的人,我还追求玉米、小麦、馒头。我不只大米要比别人都多,我还要玉米、小麦、馒头都比我周围的人多,这样才算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去也是比房比车。就像中国人看那位非洲兄弟一样,不知不觉暴露了自己的国际社会阶层。
有人会问,不比房子车子,那这一代的发达国家年轻人都比什么呢?我经常试图解释他们追求的东西,但是大陆长大的同学基本都已经无法理解了...或者他们的反应是:「这些东西太虚了,太不刚需了!」这反应和非洲同学多么的相似。
02
那么美国人都追求什么呢?我来讲一讲:
这一代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有钱也不比房、车。甚至不比钱。比如美国年轻人基本不关注扎克伯格的身价,而更关注他的贡献。
在美国名校年轻人的价值观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比你因为做这件事情而挣了多少钱要重要得多得多。
扎克伯格本人对名牌服饰、豪车、多套房产的不屑,在美国年轻富人的圈子里,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极具代表性的。我也认识很多家庭很好的白人,包括名校教授家庭和对冲基金经理家庭,他们的儿子不仅不屑于考虑房子、车子、名牌,甚至连女生的外表都不那么看重,至少不是选女朋友的第一标准。
比如我的一个家境优渥,且长得比较帅的犹太朋友,当我告诉他中国还有很多名校毕业的年轻人结婚时,把房子车子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把女性的外貌当作第一重要的考虑因素时,显得很诧异。他说那至少是美国两代以前(爷爷辈)才有的老旧文化了。
特朗普(我们的爷爷辈)代表的是美国两代以前的传统经济(地产、石油、传统金融等)。他所代表的这部分经济实体,大致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已经走过了其顶峰。
1960年代开始,美国就培养了一大批对地产、石油和传统金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及对这些行业的老旧文化(穿名牌、买豪车、屯地产、找美女结婚等)不屑甚至抵触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就是我们父辈这一代的美国人。
从特朗普成长的时期算起,跟我们同龄这一代的美国人,已经是美国的第三代了。
而这一代(第三代)年轻人中富有的阶层(扎克伯格、Larry Page, Drew Houston等为代表)几乎不给特朗普时代的文化留一点情面,事实上双方在文化上经常对立(我不谈政治)。
比如我的某一任前女友(美国出生的华裔),已经连续10年抵制电影院了,此间没有买过一张电影票。她认为好莱坞的制片产业和院线产业是上一代人的产业,里面有一些她反对的价值观。
我们不要小看扎克伯格公开拒绝穿名牌的行为,这是带头对一系列老旧产业和老旧文化的抵制。也不要小看以他为代表的一众年轻富豪拒绝与没有接受过顶级高等教育的女性(哪怕颜值再高)交往的表现。
这不只是年轻富豪和老一代富豪之间的个人偏好的问题,更是新旧世界的文化更替的一个体现。现在看来,新文化在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名校年轻人中,已经占了绝对主流。
而刚到美国去的中国学生,就显得很异类。其中不少还拿着豪车和房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真的是给我们丢脸。就像一个从非洲(不好意思又因为举例需要黑了非洲)农业社会来的哥们,带了一张照片来现在的中国,见人就指着照片说,你看我家有多少把锄头。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我们前面讲的,在美国年轻人的价值观中,「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赚的钱要重要得多」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想给大家看一段最近在北美一名校家长群引起共鸣的文字。
大家可以品味一下小儿子Richard说的那句话,中美名校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观的差别,好像都凝聚在此了。
03
最后,我们这篇文章不是讨论「买房」好不好。从没有房产到拥有一套自住的房产,对于每个中国年轻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进步!但是,我们这里并没有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是在回答题主的问题「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怎么的一种体验?」,是在讨论「有很多套房」的情况。我们的结论是:这群家里有很多套房的小孩,并不厉害,也不一定有光明的前途。
第一:家里除了房子,没有其他别的重要资产和事业的小孩,哪怕在一线城市有十几套房子,他们中大多数(虽然不是所有),是没有自己的事业的,有的甚至一事无成。
他们今后也几乎无法开创事业,因为成就事业是需要动力的。这就是为什么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最好的国家,进入工业时代后,大都成为了最穷或者次穷的,比如南美的一些国家。这个在历史地理学里叫做「资源陷阱」。
第二:拿房子跟人比其实是一种落后文化的体现。开口闭口就「我家在北京有XX套房」的人,其实在国外大家都看不起的。
第三:房子真不是什么好资产,而且在社会中很不安全。有渠道的人都diversify了,只剩没有任何渠道和背景的只有傻持着房产。所以同样有很多套房,看房子占其整个人的事业、资产、收入的比例。占比很高的,一般其实是中国的底层。越靠近中心,钱越不值钱。房子就更不提了。
现在中国人觉得有很多套房的人特别厉害,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那么厉害,只是大家处在这个历史阶段,思维被房产这个概念束缚了而已。
过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不会那么在意房产了。就像我们已经过了饿肚子的阶段了,就不会觉得家里放 10 袋大米的人比家里放 1 袋大米的人厉害多少一样。
04
加一个对比。美国其实并不算特别发达(按均值算)。拿美国做对比还不够彻底,如果我们把人均收入更高,社会发展更厚实的北欧加入这个对比,就非常明显了。
北欧人极度看不起比钱、比房产、比资产的人。在北欧,对于所有人(包括失业的、存款为负的),衣食住行、教育(甚至教育公平)几乎完全、无条件地解决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社会,比如开汽车容易被骑自行车的鄙视(因为不环保),所以北欧上班开车的越来越少。
钱、资产,真的是够用了就行。就像我们不饿肚子了,家里的米就是「够用就行」。一个国家的人民长期不缺衣食住行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是够用就行,包括钱。
05
这一代中国年轻人信仰的「房子教」,会彻彻底底给这代人打下烙印,直到他们去世,都解脱不了。二、三十年后,我们会被我们的子女吐槽。就像经历过赤贫人生的暴发户,喜欢点一桌子吃不完的菜来显摆。
同样的,持有多个房产并自鸣得意的人,在未来也是会被下一代人看不起的。其实不用等到下一代,这一代有长期海外经历,且有点文化的人,已经很看不起这样的人了。
当国家这波产业升级的政策逐渐落实以后,我们这代年轻人对房产的执念,在今后的年轻人看来,就是一个笑话。
[https://mp.weixin.qq.com/s/zC1mH4fEyk_7fovFDZ002g]
==========
「
这就像例子中的非洲兄弟说:「我知道你们觉得追求大米low,但是我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大米的人,我还追求玉米、小麦、馒头。我不只大米要比别人都多,我还要玉米、小麦、馒头都比我周围的人多,这样才算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
而刚到美国去的中国学生,就显得很异类。其中不少还拿着豪车和房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真的是给我们丢脸。就像一个从非洲(不好意思又因为举例需要黑了非洲)农业社会来的哥们,带了一张照片来现在的中国,见人就指着照片说,你看我家有多少把锄头。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我们前面讲的,在美国年轻人的价值观中,「你所做的事情,比你因此赚的钱要重要得多」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想给大家看一段最近在北美一名校家长群引起共鸣的文字。
......
北欧人极度看不起比钱、比房产、比资产的人。在北欧,对于所有人(包括失业的、存款为负的),衣食住行、教育(甚至教育公平)几乎完全、无条件地解决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社会,比如开汽车容易被骑自行车的鄙视(因为不环保),所以北欧上班开车的越来越少。
......
就像我们已经过了饿肚子的阶段了,就不会觉得家里放 10 袋大米的人比家里放 1 袋大米的人厉害多少一样。
」
其實中國本來就土地很多,根本沒有人缺房子(連農民都有自己的房),只是今天的中國人不滿足於一套和嫌老家的房子不值錢而搞「炒賣」。從比較「米存量」進化到比較「房存量」,只不過是「小農DNA」突變成「小地主DNA」,喜歡跟別人比較有多少畝地;其思想層次(核心價值觀)也停留在舊時代,但比舊時代的地主更貪婪和欺壓窮人。今天的香港人也不見得有多文明,那些「炒房」的也是跟「非洲價值」差不多Low!倒退!
有本事又安份的文明人喜歡謀「大事」,沒本事又野心大的落後人喜歡謀「大財」。What had my grand-parents done and I been doing? We just always want a society and our family better. They fought (by gun), I fight (by knowledge).
雖然世界多苦難,但是苦難總是能被戰勝。對於害怕危險的人,這個世界上總是危險的。不要再悲哀地回首往昔,它已一去不復返;明智地改善現在,它屬於你;滿懷信心,勇往直前,迎接迷濛的未來。唯一的善是知識,而唯一的惡是無知。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是自私;只有忽視他人的利益,才是自私。思考才是才智的工作,幻想是才智的樂趣。讀經典書籍就如同和過去世界上傑出的人談話。「包容」的前提是「不能以施恩者或主子的身份自居」。
熱門文章
-
撮要:如今係香港脫共的黃金機會,只要十月一號前行動升級,奮勇向前,迫到中國出解放軍,國際就會以美國為首,制裁中國,直至其滅亡。田二少話北京為保國慶,十一之前會出解放軍,鎮壓香港示威遊行。特朗普總統講明take on China,警告習總勿在港重演六四;兩黨議員聲明企在港人一方反中...
-
利益申報:本人不屬任何政治組織成員。一切行為或言論均出自本人之信念和價值觀之驅動,沒有收取任何個體或組織的利益。 世界各地有不少像 Edward Snowden 的人,而我只是較早一點在香港「爆發」。2014年之前,我的所有網絡社交平台和日誌都是設為最私隱化/保密的。 工作時...
-
整合 明居正教授對中共控制香港的研究框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qI-7UBlrkc )和個人想法,而得出個人想法的(框架延伸)概念圖:
-
在他初認識女友時,是他另一個朋友早就認識的......這女孩出現後,發生了很多事,搞到他朋友跟他不和,現在他朋友不聽他電話。 我們三個男孩都知道這個女孩分別我們面前 說選擇性的話和偷偷挪用男孩手機發照片 ,(多種有關動機但不同事件構成的)企圖挑撥我們為她爭執。我和他朋友是最早...
-
我一共被香港海關捉到2次帶私煙 , 每次都是在我失業多時、最沒有錢的時候,而且我每次被捉時都是穿著最平凡時。我沒有一個朋友被捉過,偏偏就是最平凡的我被捉!擺明係「做我」! 海關還在審問期間,企圖以確認住址為理由,叫我提供在港親戚或朋友的聯絡方法!我回「沒有,只有我媽」。 ...
Saturday, June 30, 2018
Thursday, June 28, 2018
中國人「批鬥」的背後是謀財爭產或篡位奪權
【星島日報報道】太古城駭人槍擊案中,女疑兇涉以手槍連轟四名長輩,絕不手軟,原來她是本港少數的私人女保鏢,在網頁中有展示其持槍射搫及踢腿弄刀的照片,又在網上貼出與家族爭產的一段恩怨情仇因由,而早前更在購物網站留下「血的殺戮預告」,點名控訴多名親人害死她的母親,更以鮮紅血迹作為背景,令人不寒而慄。
女保鏢網上控訴親人害死母親,埋下殺人伏線。姓詹女疑兇的母親有八弟妹,其母數年前病逝,有人懷疑外婆家族成員故意拖延分配家產,加上不滿院方治療其母的方法,早於一五年一月在網上披露亡母的醫療報告,稱母親遭毒殺,聲又以紅筆寫上「殺人犯」大字。
詹女與被指害死其母的親人關係日差,去年二月,她與四舅父WhatsApp對話時,曾為外婆一幢位於鰂魚涌南豐新邨物業的賣樓問題爭執,當時單位估價六百三十萬元,較一五年的市價低約一百五十八萬元,有人揚言「即係你今日,如果接受不按市場的價錢,即是接受低一點,日後不要向我追討。」
詹女又在網上爆出有遺產執行人更改了當事人(外婆)的遺囑,向政府虛假申報物業估值,拖延至其一名受益人(詹女母親)過身,才執行遺囑責任。
事發前,她在一個以網店形式設計、但以嚇人鮮紅血迹作背景的網頁出售「貨品」,但展示「貨品」僅得一項,貨品名稱列出五個人名,當中三人與今次傷者名稱相同,定價是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四港元,諧音不難令人聯想到「死」及早已作出「殺戮預告」。有人更在網上怒斥四名親人貪婪:「以她(詹女母親)的健康,作為你們(親人)自求心安貪婪欺侮的藉口。」又指:「如果不是手足兄弟,你們沒有機會,以親情侵吞凌架(駕)霸占(佔)安排姐姐的平等合法『法律權益』!」文字中充滿仇恨怨氣。
姓詹女疑兇是本港一家保鏢公司的負責人之一,亦是本港少數私人女保鏢,去年她曾接受傳媒訪問,透露曾經習武,並在外國受過軍訓,保護過富豪政要。
據悉,詹女今年初往國際保鏢協會位於菲律賓的中心,與一批男保鏢接受嚴格訓練,她特別拍攝多張照片及多段短片,當中包括手持長槍及雙手持曲尺作開槍狀的照片,頗為熟練;她又拍攝雙手舞弄匕首及踢腿的照片,展現真功夫,照片上載於facebook一個以Bodyguard01為名的網頁中,可見她眼神凌厲。
[http://sina.com.hk/news/article/20180627/0/1/4/疑兇習武曾受軍訓-網留-血的殺戮預告-8974504.html]
==========#
做得到富豪和政要的保鏢,一定不可以有一絲謀財和奪權之心。我曾經也做過某老闆的「助手」,也看過他百萬美元的銀行帳戶,即使我極度懷疑是詐騙集團的要員,但我並沒有出賣他或「穿他櫃底」;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沒有欠我,而我的位置也是他的員工而不是執法者,這是道德倫理或專業操守,是原則問題;我走,是(發現和深信後)不想同流合污、不想賺「污糟」錢,也是原則問題。
對於開國第一代的「紅軍」來說,其實上面那些原則不算什麼,那時的「紅軍」就算偷或者沒有得到允許拿平民的一個地瓜,一旦被揭發,都會被槍斃的!是很徹底的「有黨性沒人性」!為啥? 因為極度窮又戰亂,如果軍人有一點貪婪之心,很容易引起內部分裂、權鬥、被敵人收賣或人民起義倒戈。當年的「紅軍」是不會像(尤其是今天的)大部份中國人那樣老是想佔別人的便宜;我爸也是因為被那麼嚴的教育過,我小時候爸爸不允許我問人(尤其是長輩)討紅包,他覺得這樣沒教養、很丟臉;所以沒有人可以買得起開國軍閥的榮譽和尊嚴,我祖父母都是軍閥,血統純正,更不可能!
中國人謀財爭產的套路都差不多。這都發生在祖母患上老人癡呆和我爸死後。用以上的疑犯重點內容比較一下我的情況:
1.) 「懷疑外婆家族成員故意拖延分配家產」:
極度懷疑二、三叔以信任/尊重長輩和難辦之名,故意拖延分配我父系這邊的家產,跟後輩爭產,受影響的是我和最小的堂弟。
2)「加上不滿院方治療其母的方法,早於一五年一月在網上披露亡母的醫療報告,稱母親遭毒殺」:
我不滿二叔,在用祖母的存款花同樣的成本之下,硬安排祖母在很偏僻落後的農村,把祖母藏在死都難找到的地方,拒絕安排到設施齊全的市中心老人院。我爸死後,二叔最頻探訪和打理祖母一切事務,貌似很孝順,但我懷疑他的安排是佈下祖將來容易病死或來不及送院治療的謀殺局。
3) 同輩爭產。我姑姑某物業是奶奶早就指定給她的。已向我姑姑兒子確認二、三叔企圖爭遷拆賠償。我在微信家族群組批評二、叔:「姑姑畢竟是祖母的骨肉,她從小到大都有幫祖母做事、又照顧很久,不可能一點都不給她;而且那房子又不是祖家的遺產。你們好歹都是開國後代,這是正統共產黨應有的行為嗎?」結果他們全家集體杯葛我、退組!一堆貪腐又違天理倫常的垃圾!
我不知道媽還聽誰(懷疑是二嬸,所以叫媽別跟她來往)教唆,反過指責我不大量、叫我做人不要太計較。月入幾千的「窮鬼」還反過來教人大量(
放棄百萬財產。如果叔叔們是懂大局及合作的話,光是其中一邊所得,過十年就很可能逹千萬了。無奈,很多中國人就是不懂「以和為貴」、合作又自私又急功近利,只會拖後腿。其實我明知道「炒房」對我有好處,但都反對。我跟那些貪婪的人/財閥不一樣,我是「先國後財」的;而且我擁有的已很夠了
)? 那妳為什麽不大量點別抱怨我爸欠妳錢? 今天我幫妳爭回爸欠妳的,是妳不要!多年來媽老是在我背後跟大陸親戚和香港同鄉亂說我這樣那樣,操你媽!什麽都是妳講的!沒好事!自己只有我這個兒子,別人不分裂我們,下一步又怎樣謀妳的財? 而且二嬸的嘴巴對妳再怎樣好,二叔爭到的是留給自己兒子,二嬸有必要煩惱嗎? 會給妳嗎? 沒頭沒腦!拖後腿的豬隊友!
立國或亡國終歸天意,立國者仍是「天之嬌子」,其位置也是上天給的。自古以來,「亡國」的主因都是已墮落的部份天之嬌子(下稱「墮落嬌子」)(不管是什麼位置的人)不安份守己、辜負上天所給的位置,被「天收」;如「文革批鬥」則是「墮落嬌子」所製造的人之禍亂,大倒腿、差點「亡國」。不管是誰,批鬥自己國家或種族的開國賢良的人等於在政治上的弒殺賢父淑母或兄弟相殘,都是逆天違倫,同樣會受到國破家亡或大災難之詛咒,天理循環!
現今的中國人只想發財和上位(憑老是想「謀財爭產」的機心就知道),不像古代或舊時代的中國人那樣「愛國」;正所謂國破家亡,背後是包含天理倫常。
......多年來太多故事情了。這個家不要也吧!我也不稀罕!離開還比較快樂。
==========#
【「中國製造2025」,6月5日開始已從官媒消失】
【工信部記者會絕口不提2025】
周二,在一場介紹智能產業博覽的記者會上,幾位來自科技部、中科院以及工程院等的官員,一致對「中國製造2025」絕口不提,即使記者提問有關2025的計劃,他們都沒有直接回應。
但它曾經是中國政府近年最引以為傲的計劃,總理李克強對上一次提及已在三月的總理記者會,而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年初出席達沃斯論壇前提及後,就無再提起,就連出席上月的兩院院士大會,習近平都隻字不提。
官媒情況都一樣,新華社今年首五個月提過「中國製造2025」超過140次,但本月幾乎無再提過,這幾個字甚至絕跡於各大官媒的頭版新聞。
這些事例間接引證了早幾日在網上流傳的一份北京「網管辦」指令,內容是要求媒體統一口徑,包括不要使用「中國製造2025」,以及不要粗俗攻擊美國總統特朗普。
【評論 : 中國製造2025是建立在技術盜竊基礎上】
歷史學者章立凡認為,中國是避免引起在這個問題上更多的敏感,因為中國竊取西方國家的高科技,不僅限於美國,整個西方世界,對中國的這類活動都非常警愓。他預計,美國對中興的出口禁令和對華為的調查,嚴重打擊了「中國製造2025」,認為計劃很難在限期前完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SCPKbjC6s]
==========
等「中資」和「親中派」感受一下被全面制裁的滋味,這就是連開國後代都批鬥的報應!
女保鏢網上控訴親人害死母親,埋下殺人伏線。姓詹女疑兇的母親有八弟妹,其母數年前病逝,有人懷疑外婆家族成員故意拖延分配家產,加上不滿院方治療其母的方法,早於一五年一月在網上披露亡母的醫療報告,稱母親遭毒殺,聲又以紅筆寫上「殺人犯」大字。
詹女與被指害死其母的親人關係日差,去年二月,她與四舅父WhatsApp對話時,曾為外婆一幢位於鰂魚涌南豐新邨物業的賣樓問題爭執,當時單位估價六百三十萬元,較一五年的市價低約一百五十八萬元,有人揚言「即係你今日,如果接受不按市場的價錢,即是接受低一點,日後不要向我追討。」
詹女又在網上爆出有遺產執行人更改了當事人(外婆)的遺囑,向政府虛假申報物業估值,拖延至其一名受益人(詹女母親)過身,才執行遺囑責任。
事發前,她在一個以網店形式設計、但以嚇人鮮紅血迹作背景的網頁出售「貨品」,但展示「貨品」僅得一項,貨品名稱列出五個人名,當中三人與今次傷者名稱相同,定價是四萬四千四百四十四港元,諧音不難令人聯想到「死」及早已作出「殺戮預告」。有人更在網上怒斥四名親人貪婪:「以她(詹女母親)的健康,作為你們(親人)自求心安貪婪欺侮的藉口。」又指:「如果不是手足兄弟,你們沒有機會,以親情侵吞凌架(駕)霸占(佔)安排姐姐的平等合法『法律權益』!」文字中充滿仇恨怨氣。
姓詹女疑兇是本港一家保鏢公司的負責人之一,亦是本港少數私人女保鏢,去年她曾接受傳媒訪問,透露曾經習武,並在外國受過軍訓,保護過富豪政要。
據悉,詹女今年初往國際保鏢協會位於菲律賓的中心,與一批男保鏢接受嚴格訓練,她特別拍攝多張照片及多段短片,當中包括手持長槍及雙手持曲尺作開槍狀的照片,頗為熟練;她又拍攝雙手舞弄匕首及踢腿的照片,展現真功夫,照片上載於facebook一個以Bodyguard01為名的網頁中,可見她眼神凌厲。
[http://sina.com.hk/news/article/20180627/0/1/4/疑兇習武曾受軍訓-網留-血的殺戮預告-8974504.html]
==========#
做得到富豪和政要的保鏢,一定不可以有一絲謀財和奪權之心。我曾經也做過某老闆的「助手」,也看過他百萬美元的銀行帳戶,即使我極度懷疑是詐騙集團的要員,但我並沒有出賣他或「穿他櫃底」;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沒有欠我,而我的位置也是他的員工而不是執法者,這是道德倫理或專業操守,是原則問題;我走,是(發現和深信後)不想同流合污、不想賺「污糟」錢,也是原則問題。
對於開國第一代的「紅軍」來說,其實上面那些原則不算什麼,那時的「紅軍」就算偷或者沒有得到允許拿平民的一個地瓜,一旦被揭發,都會被槍斃的!是很徹底的「有黨性沒人性」!為啥? 因為極度窮又戰亂,如果軍人有一點貪婪之心,很容易引起內部分裂、權鬥、被敵人收賣或人民起義倒戈。當年的「紅軍」是不會像(尤其是今天的)大部份中國人那樣老是想佔別人的便宜;我爸也是因為被那麼嚴的教育過,我小時候爸爸不允許我問人(尤其是長輩)討紅包,他覺得這樣沒教養、很丟臉;所以沒有人可以買得起開國軍閥的榮譽和尊嚴,我祖父母都是軍閥,血統純正,更不可能!
中國人謀財爭產的套路都差不多。這都發生在祖母患上老人癡呆和我爸死後。用以上的疑犯重點內容比較一下我的情況:
1.) 「懷疑外婆家族成員故意拖延分配家產」:
極度懷疑二、三叔以信任/尊重長輩和難辦之名,故意拖延分配我父系這邊的家產,跟後輩爭產,受影響的是我和最小的堂弟。
2)「加上不滿院方治療其母的方法,早於一五年一月在網上披露亡母的醫療報告,稱母親遭毒殺」:
我不滿二叔,在用祖母的存款花同樣的成本之下,硬安排祖母在很偏僻落後的農村,把祖母藏在死都難找到的地方,拒絕安排到設施齊全的市中心老人院。我爸死後,二叔最頻探訪和打理祖母一切事務,貌似很孝順,但我懷疑他的安排是佈下祖將來容易病死或來不及送院治療的謀殺局。
3) 同輩爭產。我姑姑某物業是奶奶早就指定給她的。已向我姑姑兒子確認二、三叔企圖爭遷拆賠償。我在微信家族群組批評二、叔:「姑姑畢竟是祖母的骨肉,她從小到大都有幫祖母做事、又照顧很久,不可能一點都不給她;而且那房子又不是祖家的遺產。你們好歹都是開國後代,這是正統共產黨應有的行為嗎?」結果他們全家集體杯葛我、退組!一堆貪腐又違天理倫常的垃圾!
我不知道媽還聽誰(懷疑是二嬸,所以叫媽別跟她來往)教唆,反過指責我不大量、叫我做人不要太計較。月入幾千的「窮鬼」還反過來教人大量(
放棄百萬財產。如果叔叔們是懂大局及合作的話,光是其中一邊所得,過十年就很可能逹千萬了。無奈,很多中國人就是不懂「以和為貴」、合作又自私又急功近利,只會拖後腿。其實我明知道「炒房」對我有好處,但都反對。我跟那些貪婪的人/財閥不一樣,我是「先國後財」的;而且我擁有的已很夠了
)? 那妳為什麽不大量點別抱怨我爸欠妳錢? 今天我幫妳爭回爸欠妳的,是妳不要!多年來媽老是在我背後跟大陸親戚和香港同鄉亂說我這樣那樣,操你媽!什麽都是妳講的!沒好事!自己只有我這個兒子,別人不分裂我們,下一步又怎樣謀妳的財? 而且二嬸的嘴巴對妳再怎樣好,二叔爭到的是留給自己兒子,二嬸有必要煩惱嗎? 會給妳嗎? 沒頭沒腦!拖後腿的豬隊友!
立國或亡國終歸天意,立國者仍是「天之嬌子」,其位置也是上天給的。自古以來,「亡國」的主因都是已墮落的部份天之嬌子(下稱「墮落嬌子」)(不管是什麼位置的人)不安份守己、辜負上天所給的位置,被「天收」;如「文革批鬥」則是「墮落嬌子」所製造的人之禍亂,大倒腿、差點「亡國」。不管是誰,批鬥自己國家或種族的開國賢良的人等於在政治上的弒殺賢父淑母或兄弟相殘,都是逆天違倫,同樣會受到國破家亡或大災難之詛咒,天理循環!
現今的中國人只想發財和上位(憑老是想「謀財爭產」的機心就知道),不像古代或舊時代的中國人那樣「愛國」;正所謂國破家亡,背後是包含天理倫常。
......多年來太多故事情了。這個家不要也吧!我也不稀罕!離開還比較快樂。
==========#
【「中國製造2025」,6月5日開始已從官媒消失】
【工信部記者會絕口不提2025】
周二,在一場介紹智能產業博覽的記者會上,幾位來自科技部、中科院以及工程院等的官員,一致對「中國製造2025」絕口不提,即使記者提問有關2025的計劃,他們都沒有直接回應。
但它曾經是中國政府近年最引以為傲的計劃,總理李克強對上一次提及已在三月的總理記者會,而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年初出席達沃斯論壇前提及後,就無再提起,就連出席上月的兩院院士大會,習近平都隻字不提。
官媒情況都一樣,新華社今年首五個月提過「中國製造2025」超過140次,但本月幾乎無再提過,這幾個字甚至絕跡於各大官媒的頭版新聞。
這些事例間接引證了早幾日在網上流傳的一份北京「網管辦」指令,內容是要求媒體統一口徑,包括不要使用「中國製造2025」,以及不要粗俗攻擊美國總統特朗普。
【評論 : 中國製造2025是建立在技術盜竊基礎上】
歷史學者章立凡認為,中國是避免引起在這個問題上更多的敏感,因為中國竊取西方國家的高科技,不僅限於美國,整個西方世界,對中國的這類活動都非常警愓。他預計,美國對中興的出口禁令和對華為的調查,嚴重打擊了「中國製造2025」,認為計劃很難在限期前完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SCPKbjC6s]
==========
等「中資」和「親中派」感受一下被全面制裁的滋味,這就是連開國後代都批鬥的報應!
Thursday, June 21, 2018
「中國速度」下的「金融自信」和價值觀
天水圍街坊:男貪性女貪錢
除了陳伯和阿萍這兩段失敗的中港婚姻,本刊又走到很多新移民的天水圍,訪問了多名街坊,她們認為中港婚姻存在種種問題,港男也要負上責任。
「娶太太前就話住私家樓,誇大每月薪金,直至老婆到港後先發覺完全相反,有人拿綜援,住劏房,甚至露宿街頭。」新移民霍太表示,一些到內地娶老婆的港男就是不誠實,喜歡誇大自己的條件。她認為國內女子普遍以為香港環境理想,希望生活得以改善才嫁來港,豈料來港後才發現受騙,「黎到先知個老公拿綜援,又或收入微薄,間屋仲細得可憐,婚姻仲點會和諧。」
而另一街坊何女士亦聽過,有港男喜歡誇大自己入息來取悅內地女友,「佢地話做散工日薪一千,別人就以為月薪三萬,每年三十至四十萬,很開心,但點知成日無工開,女人失望然後離婚,變成好似女人唔岩,女人都係想搵個收入穩定既男人,鬼叫你做唔到咩。」
李女士認為雙方也有責任,男方想找個年輕女子,女方想找保護傘,不能全怪責男人欺騙。她指有朋友帶着孩子來港跟丈夫團聚,三個人入住公屋,為求調遷更大單位,兩夫婦再生小孩,可惜老夫少妻最終合不來分開,可憐孩子沒有完整的家,「朋友最終要領取綜援,呢區有好多個案都係咁,根本無一個係自己打工養育小孩。」
李太批評港男花心,鍾情年輕女子,不在乎年齡的差別所產生的問題,女人選擇跟隨港男生活亦可能貪圖金錢,未必真心愛你,這很現實,女人也沒有錯。
李小姐覺得現今社會普遍對大陸女人有偏見,認為她們嫁港男目的為領取綜援。她說一名國內朋友當年聽從親友介紹,以為港男條件很好,可以養活一家人改善生活環境,後來嫁來港後卻發現老公沒有正職,跟父母同住靠父母供養,甚至婚後經常虐打妻子兼有不良嚐好,最後女方選擇離婚,領取綜援獨力照顧四歲小孩,李小姐慨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朋友的遭遇就是嫁港男的不幸例子。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70615/519694]
==========
「中國邏輯」:
1) 「有港男喜歡誇大自己入息來取悅內地女友」
要不是女的貪錢怎會上當? 那些渣男吹牛B只不過是迎合妳們的高「子宮槓桿比率」。
2) 「女人選擇跟隨港男生活亦可能貪圖金錢,未必真心愛你,這很現實,女人也沒有錯」
假情假意地謀財(什麼都是假,錢才是真)還說自己沒有錯? 這句話只有出自提供性服務者的口就100%沒錯。這只不過是「商業糾紛」,不要說得很凄美,要不要唱首改自林俊杰的<<她說>>「我們做愛沒有錯,只是沒錢的獨秀太折磨」來同情妳們? 乾脆承認自己是妓女吧!我們還可能逹成一筆交易,在本座面裝什麼B?
在今天的中國和香港,這是眾所周知的中港婚姻特色,近20年的90+%沒什麼好東西。其實今天的中、港女人都「拜金」,陸妹比港女野心大(
因為大陸「子宮槓桿比率」高,簡單例子如:月入五六千又沒房的「子宮」要求月入過萬又有房的「陽具」,平均最低1(子宮):2(陽具),香港普遍最高則是1:1.5。越低收入的槓桿比率越高,代表著越窮越貪錢。
) ,只不過是陸妹「淨值」遠低於港女,而令人有種錯覺陸妹要求比港女低;細心理智比較就不難發現。但近20年港女「淨值」持續下跌,陸妹「淨值」則上漲;雖然「淨值」上仍有很大差距,但隨著「滬港通」開始後,陸妹的「市價」卻被炒得高過港妹。另外,雖然陸妹「市盈率」高(即性慾滿足度高),但背後「債務」和信用問題多,一爆就很大破壞力,實屬高風險「資產」。
其實很多方面都看得出今天的大陸人很貪錢和「自我商品化」,今天的中國大陸是一個社主義資在外、本資主義在內的社會。每當政府有發展項目,類似「身價漲」的文章便大量宣傳;例如來自我老鄉的「海南又开挂了!海南人身价要暴涨了!」(https://mp.weixin.qq.com/s/s3mYHPbaKttJnPeZmwx35A) ,當地高質素人口比率仍然很低,個人平均「淨值」也很低,但所謂的「身價」是建基於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炒賣而不是來自實體經濟收入和個人質素提升。
另外,今天大陸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本資主義意識形態和「自我商品化」混合作用下,隨著所謂的「身價」提高便自覺比日本人優越,但他們卻看不見自己走上比「小日本」/「鬼子」(「仇日」份子的稱呼)當年經濟爆破前夕更糟的相似道路,就是瘋狂的資產炒賣、大量空置樓房;但不同的是,活在這二十多年來經濟衰退的日本人,無論個人資產是多或少,其個人「淨值」仍然很高。大陸人的「自信」是「市價自信」(或「金融自信」),又流行著「笑貧不笑娼」、「沒錢沒本事」、「要房要車」等......重物質又低層次的思想和「內需」,不管是否低質素的人,只要「身價」提高就是高人一等;「子宮」就跟房價和物質自然地掛勾了,一掛勾,「理智」的「子宮」當然是會跟「陽具」討房車和財產,要多少就取決於「子宮價格」及「子宮槓桿比率」;所以不管哪裡的男人,要陸妹張開雙腿,必先有足夠的「入場費」(賭撲克的粵語俗語叫「落part」。沒「part」就沒得「啪」耶~)。但日本人的「自信」是「淨值自信」。
建立「金融自信」也有好處的,因為大陸低端人口多,又要扶貧和執行「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把低端人口的「身價」抬到跟高端人口的一樣水平,就最快速簡單的策略。「中國速度」不限於科技和建築,你們看見了嗎?
而今天的香港呢?「一家人」那批的都差不多那樣。
利申: 由於本人要的女人不是商品,所以無持有任何"雌性股份"。In my view of value, human acts as economic good is reasonable but as financial product or commodity is not. The low educated people don't know the discrepancy of "value" and "price".
除了陳伯和阿萍這兩段失敗的中港婚姻,本刊又走到很多新移民的天水圍,訪問了多名街坊,她們認為中港婚姻存在種種問題,港男也要負上責任。
「娶太太前就話住私家樓,誇大每月薪金,直至老婆到港後先發覺完全相反,有人拿綜援,住劏房,甚至露宿街頭。」新移民霍太表示,一些到內地娶老婆的港男就是不誠實,喜歡誇大自己的條件。她認為國內女子普遍以為香港環境理想,希望生活得以改善才嫁來港,豈料來港後才發現受騙,「黎到先知個老公拿綜援,又或收入微薄,間屋仲細得可憐,婚姻仲點會和諧。」
而另一街坊何女士亦聽過,有港男喜歡誇大自己入息來取悅內地女友,「佢地話做散工日薪一千,別人就以為月薪三萬,每年三十至四十萬,很開心,但點知成日無工開,女人失望然後離婚,變成好似女人唔岩,女人都係想搵個收入穩定既男人,鬼叫你做唔到咩。」
李女士認為雙方也有責任,男方想找個年輕女子,女方想找保護傘,不能全怪責男人欺騙。她指有朋友帶着孩子來港跟丈夫團聚,三個人入住公屋,為求調遷更大單位,兩夫婦再生小孩,可惜老夫少妻最終合不來分開,可憐孩子沒有完整的家,「朋友最終要領取綜援,呢區有好多個案都係咁,根本無一個係自己打工養育小孩。」
李太批評港男花心,鍾情年輕女子,不在乎年齡的差別所產生的問題,女人選擇跟隨港男生活亦可能貪圖金錢,未必真心愛你,這很現實,女人也沒有錯。
李小姐覺得現今社會普遍對大陸女人有偏見,認為她們嫁港男目的為領取綜援。她說一名國內朋友當年聽從親友介紹,以為港男條件很好,可以養活一家人改善生活環境,後來嫁來港後卻發現老公沒有正職,跟父母同住靠父母供養,甚至婚後經常虐打妻子兼有不良嚐好,最後女方選擇離婚,領取綜援獨力照顧四歲小孩,李小姐慨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朋友的遭遇就是嫁港男的不幸例子。
[http://nextplus.nextmedia.com/news/latest/20170615/519694]
==========
「中國邏輯」:
1) 「有港男喜歡誇大自己入息來取悅內地女友」
要不是女的貪錢怎會上當? 那些渣男吹牛B只不過是迎合妳們的高「子宮槓桿比率」。
2) 「女人選擇跟隨港男生活亦可能貪圖金錢,未必真心愛你,這很現實,女人也沒有錯」
假情假意地謀財(什麼都是假,錢才是真)還說自己沒有錯? 這句話只有出自提供性服務者的口就100%沒錯。這只不過是「商業糾紛」,不要說得很凄美,要不要唱首改自林俊杰的<<她說>>「我們做愛沒有錯,只是沒錢的獨秀太折磨」來同情妳們? 乾脆承認自己是妓女吧!我們還可能逹成一筆交易,在本座面裝什麼B?
在今天的中國和香港,這是眾所周知的中港婚姻特色,近20年的90+%沒什麼好東西。其實今天的中、港女人都「拜金」,陸妹比港女野心大(
因為大陸「子宮槓桿比率」高,簡單例子如:月入五六千又沒房的「子宮」要求月入過萬又有房的「陽具」,平均最低1(子宮):2(陽具),香港普遍最高則是1:1.5。越低收入的槓桿比率越高,代表著越窮越貪錢。
) ,只不過是陸妹「淨值」遠低於港女,而令人有種錯覺陸妹要求比港女低;細心理智比較就不難發現。但近20年港女「淨值」持續下跌,陸妹「淨值」則上漲;雖然「淨值」上仍有很大差距,但隨著「滬港通」開始後,陸妹的「市價」卻被炒得高過港妹。另外,雖然陸妹「市盈率」高(即性慾滿足度高),但背後「債務」和信用問題多,一爆就很大破壞力,實屬高風險「資產」。
其實很多方面都看得出今天的大陸人很貪錢和「自我商品化」,今天的中國大陸是一個社主義資在外、本資主義在內的社會。每當政府有發展項目,類似「身價漲」的文章便大量宣傳;例如來自我老鄉的「海南又开挂了!海南人身价要暴涨了!」(https://mp.weixin.qq.com/s/s3mYHPbaKttJnPeZmwx35A) ,當地高質素人口比率仍然很低,個人平均「淨值」也很低,但所謂的「身價」是建基於資產(尤其是房地產)炒賣而不是來自實體經濟收入和個人質素提升。
另外,今天大陸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本資主義意識形態和「自我商品化」混合作用下,隨著所謂的「身價」提高便自覺比日本人優越,但他們卻看不見自己走上比「小日本」/「鬼子」(「仇日」份子的稱呼)當年經濟爆破前夕更糟的相似道路,就是瘋狂的資產炒賣、大量空置樓房;但不同的是,活在這二十多年來經濟衰退的日本人,無論個人資產是多或少,其個人「淨值」仍然很高。大陸人的「自信」是「市價自信」(或「金融自信」),又流行著「笑貧不笑娼」、「沒錢沒本事」、「要房要車」等......重物質又低層次的思想和「內需」,不管是否低質素的人,只要「身價」提高就是高人一等;「子宮」就跟房價和物質自然地掛勾了,一掛勾,「理智」的「子宮」當然是會跟「陽具」討房車和財產,要多少就取決於「子宮價格」及「子宮槓桿比率」;所以不管哪裡的男人,要陸妹張開雙腿,必先有足夠的「入場費」(賭撲克的粵語俗語叫「落part」。沒「part」就沒得「啪」耶~)。但日本人的「自信」是「淨值自信」。
建立「金融自信」也有好處的,因為大陸低端人口多,又要扶貧和執行「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把低端人口的「身價」抬到跟高端人口的一樣水平,就最快速簡單的策略。「中國速度」不限於科技和建築,你們看見了嗎?
而今天的香港呢?「一家人」那批的都差不多那樣。
利申: 由於本人要的女人不是商品,所以無持有任何"雌性股份"。In my view of value, human acts as economic good is reasonable but as financial product or commodity is not. The low educated people don't know the discrepancy of "value" and "price".
Sunday, June 17, 2018
半年來去「威爾斯」感想
自從定期去「威爾斯」開始,巴士沿途各站都上了不少人,發現新界中最地道的連第一城都大陸化不少。那些「新香港女」(
不是只限於新移民,而是沒有承傳港英味道的新一代港人,通常指90s或以後
)雖然說著粵語,但穿著打扮很明顯不是我所喜歡或正宗的港女。只有在醫院裡才比較多「港女」尚存。
某個中午,我從深圳回來買「爭鮮」便當時,遇到有一個很地道的90s(或者是00s)後的港女姊妹。我留意她們很久,也裝著看東西地專心偷聽她們談話,覺得她們是瀕臨絕種的螢火蟲,是我初戀女神的近類。
此時,我想起第一任和初戀女神,並得出多一個答案知道為何我這麼喜歡初戀女神,她們雖然都是受港英時代教育的人,但家庭背景很不一樣。初戀女神是有出國家庭背景,其長輩/家庭成員的文化層次比較高又很地道的;第一任是親大陸背景,其長輩/家庭成員的文;層次比較低又很大中華的;而我的背景就她們兩者中間。又想,為何我能吸引初戀女神? 記得初戀女神(和第一任也是)很喜歡(偷)聽我唱歌(粵語和英文歌)。前幾年,中港矛盾白熱化時,我翻聽中學時自錄的卡拉OK帶(現已毀了,因為我覺得香港不再是香港,就等同把過去的美好一起毀掉),發現我原來很地道,比很多所謂土生土長的更地道;這也可能是她喜歡我的原因之一。現在的我不喜歡「港女」,只因為香港已幾乎沒有正宗的「港女」了。不好意思,我不是「垃圾回收箱」。
英國人(和其他國家)是派紳士、高知識貴族治港,更落後的國家如印、巴,他們來港的企業領袖也是當地的高知識貴族。偏偏只有大陸是派流氓、土豪治港,再用「低端人口」發動婚姻統戰或政治動員。用「低端人口」批鬥或拖高端人士後腿明顯是大陸政治運動特色(如「文革」),香港職場裡所謂的香港人也是如此,如HR打壓高學歷畢業生的文章等......矮化知識份子,抬舉「低水平人士」為實力派,完全破壞港英時期的優良社會結構!Why? 因為落後的大陸要統戰香港,又猶如一個想食天鵝肉又詭計多端的賴哈蟆,牠要不擇手段去貶低或消滅天鵝的光環,抬舉自己、建立所謂的「自信」,才吃得合情合理又爽快~ 有種cheap精呢~ 俾唔起錢,咪抬舉啲「低質素人士」(好聽點是「砲友」,難聽點是「砲灰」)來襯托出自己的光環囉~好似「叫雞唔俾錢」那類人囉~ 明無? 那種「流氓」的統戰思維也迎合著香港本土「低端人口」的想法,一「啪」即合,再用炒賣房地產作利益輸送,「賣港賊」和「賣國賊」(包括貪腐官員)就抬頭了。
有一個多次患上癌症的阿姨跟我講述她工作和生活。她說到自己很喜歡吃「公仔麵」和零食......覺得很幸福時(
我猜是日本發明即食麵不久的時代,那時我正讀小一左右,也很迷「公仔麵」;有很多同學是「合味道」粉絲,我則是「福字米粉」粉絲。到了大學畢業,我和第一任仍然覺得吃餐/腿蛋麵很幸福,偶爾爭食
),我就100%認定她是正宗的「港女」,同時心頭湧上一股感慨:「香港人死慳死抵,用健康換來的金錢,被病魔奪去都沒辦法;但被炒房集團或大陸人奪去,還要倒過來被自己人出賣、忍受(比自己落後的)大陸人的囂張,就真是自作孽、犯賤!」
正宗的港男、港女係接受唔到「流氓」的統治,更不會愛上「土豪」,價值觀和追求的根本不一樣。今時今日的香港人,管他是否土出土長,一切拜金或迷戀炒賣的意識形態的都是大陸化的香港人,都係已變質的或唔係正宗的香港人。無論面假再帶多少層、妝容有多厚,那種變調的味道總是會滲嗅出來的。所以呢~ 我一直都話咪痴埋啲低等生物咁多,累死你!劣幣是會驅逐良幣的。
你要話你係香港人? 唱首Local歌或英文歌來聽聽先~ 唔使好好聽,有那種味道便算是。
不是只限於新移民,而是沒有承傳港英味道的新一代港人,通常指90s或以後
)雖然說著粵語,但穿著打扮很明顯不是我所喜歡或正宗的港女。只有在醫院裡才比較多「港女」尚存。
某個中午,我從深圳回來買「爭鮮」便當時,遇到有一個很地道的90s(或者是00s)後的港女姊妹。我留意她們很久,也裝著看東西地專心偷聽她們談話,覺得她們是瀕臨絕種的螢火蟲,是我初戀女神的近類。
此時,我想起第一任和初戀女神,並得出多一個答案知道為何我這麼喜歡初戀女神,她們雖然都是受港英時代教育的人,但家庭背景很不一樣。初戀女神是有出國家庭背景,其長輩/家庭成員的文化層次比較高又很地道的;第一任是親大陸背景,其長輩/家庭成員的文;層次比較低又很大中華的;而我的背景就她們兩者中間。又想,為何我能吸引初戀女神? 記得初戀女神(和第一任也是)很喜歡(偷)聽我唱歌(粵語和英文歌)。前幾年,中港矛盾白熱化時,我翻聽中學時自錄的卡拉OK帶(現已毀了,因為我覺得香港不再是香港,就等同把過去的美好一起毀掉),發現我原來很地道,比很多所謂土生土長的更地道;這也可能是她喜歡我的原因之一。現在的我不喜歡「港女」,只因為香港已幾乎沒有正宗的「港女」了。不好意思,我不是「垃圾回收箱」。
英國人(和其他國家)是派紳士、高知識貴族治港,更落後的國家如印、巴,他們來港的企業領袖也是當地的高知識貴族。偏偏只有大陸是派流氓、土豪治港,再用「低端人口」發動婚姻統戰或政治動員。用「低端人口」批鬥或拖高端人士後腿明顯是大陸政治運動特色(如「文革」),香港職場裡所謂的香港人也是如此,如HR打壓高學歷畢業生的文章等......矮化知識份子,抬舉「低水平人士」為實力派,完全破壞港英時期的優良社會結構!Why? 因為落後的大陸要統戰香港,又猶如一個想食天鵝肉又詭計多端的賴哈蟆,牠要不擇手段去貶低或消滅天鵝的光環,抬舉自己、建立所謂的「自信」,才吃得合情合理又爽快~ 有種cheap精呢~ 俾唔起錢,咪抬舉啲「低質素人士」(好聽點是「砲友」,難聽點是「砲灰」)來襯托出自己的光環囉~好似「叫雞唔俾錢」那類人囉~ 明無? 那種「流氓」的統戰思維也迎合著香港本土「低端人口」的想法,一「啪」即合,再用炒賣房地產作利益輸送,「賣港賊」和「賣國賊」(包括貪腐官員)就抬頭了。
有一個多次患上癌症的阿姨跟我講述她工作和生活。她說到自己很喜歡吃「公仔麵」和零食......覺得很幸福時(
我猜是日本發明即食麵不久的時代,那時我正讀小一左右,也很迷「公仔麵」;有很多同學是「合味道」粉絲,我則是「福字米粉」粉絲。到了大學畢業,我和第一任仍然覺得吃餐/腿蛋麵很幸福,偶爾爭食
),我就100%認定她是正宗的「港女」,同時心頭湧上一股感慨:「香港人死慳死抵,用健康換來的金錢,被病魔奪去都沒辦法;但被炒房集團或大陸人奪去,還要倒過來被自己人出賣、忍受(比自己落後的)大陸人的囂張,就真是自作孽、犯賤!」
正宗的港男、港女係接受唔到「流氓」的統治,更不會愛上「土豪」,價值觀和追求的根本不一樣。今時今日的香港人,管他是否土出土長,一切拜金或迷戀炒賣的意識形態的都是大陸化的香港人,都係已變質的或唔係正宗的香港人。無論面假再帶多少層、妝容有多厚,那種變調的味道總是會滲嗅出來的。所以呢~ 我一直都話咪痴埋啲低等生物咁多,累死你!劣幣是會驅逐良幣的。
你要話你係香港人? 唱首Local歌或英文歌來聽聽先~ 唔使好好聽,有那種味道便算是。
Monday, June 4, 2018
對Dream Bear's「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之延伸解析
早前發佈了一篇《極端民族主義是中國和平崛起大忌》的文章,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在最近的中美貿易摩擦中,聯想集團又被網民翻舊帳,指聯想兩年前在一個會議上,就 5G 頻譜技術標準方案,投票支持美國高通而沒有投給華為,因而被網民扣上「賣國」、「漢奸」等帽子。所以,我今天希望再繼續向各位網友簡介中國民族主義以及近年極端民族主義的源起,以及其兩面性。
大家要知道,中國的民族主義是非常近代的事,基本上是一種舶來品、「來佬貨」。中國自古以來絕少講民族主義,即使有所謂「華夏」和「夷狄」的說法,但基本上是文化的認同。正如金耀基教授所言,「中國本土民族主義主要的著眼點不在種族,而在文化。歷代異族入侵,只要接受中華文化,行儒家之制,便可坐主中國,並一樣享有『正統』的地位。中國人有強烈的『文化認同』,而『國家認同』並不彰顯。」
中國自古以來主要是文化認同,並以「天下」自居,並無所謂民族或國族的觀念。那麼,民族主義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就要追溯到十九世紀的歐洲。自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大陸興起民族主義。而最初的民族主義,就是說一個民族有追求獨立解放、不被異族統治的自由。這種思想後來席捲歐洲,讓歐洲各民族都希望建立一個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加速奧匈帝國的分崩離析。當然,民族主義後來就由追求民族的獨立解放,演變什麼「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極端思想,並為極右份子所利用。
反觀中國,我們自古以來並沒有什麼民族主義,而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十九世紀末西方思潮衝擊下的產物。正如費孝通教授所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 由於有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加上西方思想衝擊,不少有識之士試圖建構現代中國的國族認同,希望利用民族主義的思想,創造一個足以連結四萬萬人民的認同,把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團結起來,並將幅員遼闊的中國建構成一個民族國家,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而「中華民族」這個詞,也是很近代才發明的。
上世紀初,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時,將民族主義連同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創立了三民主義學説,對民族主義傳播有很大作用。而孫中山所提倡的民族主義,就是主張漢人追求民族獨立、脫離滿清的外族統治的思想。後來的國民政府,當然繼承孫中山的學說,以孫中山傳人自居的蔣介石在1943年發表的《中國之命運》的第一章「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宗族,少數民族都是通過與漢族進行累世的通婚而成為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
到了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由於中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認為民族主義是右的東西,所以中國在建國初期並不高舉民族主義,而是強調「工人無祖國」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故此,在建國以來的前三十年,民族主義是相當淡化的。
既然新中國起初並不高舉民族主義,那為什麼現在民族主義非常高漲呢?這是因為新中國在經歷「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後,全國人民都對共產黨出現信心危機,也對社會主義出現信仰危機,人民漸漸對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產生了懷疑。
但是,一個國家是需要意識形態的;人民是需要信仰的。所以,在改革開放時代,中國政府一方面全面發展經濟,一方面高舉愛國主義,以凝聚人心。直到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當時的領導人就認為,年輕人上街是因為受到西方的資本主義和民主自由思想影響。鄧小平亦因而驚呼,過往對青年的教育還是做得不夠,這裡說的教育並不是一般中小學的教育,而是愛國主義的教育。於是,為了防止自由化運動再次發生,中國政府就全面加大力度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向廣大青年教育中國近代被列強侵略的屈辱歷史,高舉近代的民族英雄,廣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且不斷宣傳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種種成就。另外,又開始重新鼓勵推廣傳統文化、資助拍攝一些弘揚傳統文化或以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各地又大搞炎黃崇拜,重新建構炎黃子孫的觀念;等等。
加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巨大成就,在經濟、軍事、航天、體育等方面的成績都有目共睹,內地的新一代在這個時代長大,自然見證著中國的國力日漸提高。所以,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力不斷提高這兩大因素之下,內地的新一代都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當然,愛國並不是錯,適度的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是團結全國人民的思想工具,有助建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穩定局面。但當愛國主義越來越過火,就成為了盲目的極端民族主義。見諸2012年日本宣佈把釣魚台國有化,全國各地很多愛國憤青上街暴力抗議,燒、打、砸、搶,樣樣做齊,大肆破壞日資企業,連街上的日本牌子的汽車也不放過。最近,美國發動貿易戰,又被解讀成「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很多內地網民叫囂「用氫彈炸平白宮,看美國能怎樣」、鼓吹「擊沉美國一支航母戰鬥群,美國也不會怎樣」云云。這並非一種令人樂見的現象。
古訓「過猶不及」。即是凡事要掌握度數。我們需弘掦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這是正面的、積極的因素;但是説得過分、做得過分,就會異化為狹隘愛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成為負面的、消極的東西!二戰時的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就是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異化的反面教材!
所以,內地當局必須迅速果斷剎止極端民族主義狂潮,導正群眾,回歸理性的愛國主義!如此,則中國發展幸甚!世界和平幸甚!
作者:劉夢熊
https://maddog.myradio.hk/2018/06/03/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
==========
宏觀公式1:極端「民族」主義+受害者幻想症/利益受損者恐懼症=外族仇恨+盲目護短。
柏楊在臺灣寫及在美國演講<<醜陋的中國人>>不會被當時的蔣家政權和臺灣人狙擊,但如果在大陸,他們會說他「反中」、「反華」、傷害民族感情、抹黑中國......之類的反擊,較溫和/割蓆式的就說「某部份人」、「不代中國人」......之類的迴避式或再反擊你以偏概全;批判中國人的Re-action就是反擊多。
微/宏觀公式2:極端「港女/女權」主義+受害者幻想症/利益受損者恐懼症=異性仇恨+盲目護短。
今天的香港也是,你說香港人(尤其是「港女」)的不是,他們的反應跟大陸也是差不多。
公式1+2得一個「定律」:極端「群體」主義+受害者幻想症/利益受損者恐懼症=異群仇恨+盲目護短。「受害者幻想症/利益受損者恐懼症」是一個Constant,而前者是Variable。其「定律」實際作用是團結或煽動集體,其結果也會衍生出負面後果「異群仇恨->排外」「盲目護短->滋生貪腐」。另外,這「定律」其實不是科學公式(也可以化作數學公式表逹)這麼簡單,是統戰Algorithm的一環。這就是科學定性,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批定」!(玩骰子鬥酒時的用語是「我劈!」)
這「定律」不是be applied到全域,如果你留意中國罪案報道,發現它有時被否定,如:
1. 遇上大陸當地罪案/醜聞,涉及某某省人,是會寫某某省人(是疑犯或被定罪),但某某省人是不會覺得其他省人在抺黑他們。
2. 遇上國際罪案/醜聞,只要渉及大陸人,就盡量 避免報道、不提及國籍或甚至用「華人」,總之盡量弱化中國人不好的形象,不是實事求事。所以很多國內不知道中國人在外做什麼,只覺得中國人老是被外人欺負。
由此可見,這「定律」之應用是為了「方便團結或煽動集體,矛頭對外」。對於大陸人來說,香港人也是「外人」,你在百度搜尋有關大陸人在香港的醜聞就發現以上所說的第2點現象。
人不面對自己的醜陋並反過來指責別人,也是一種醜陋。不論是慈母還是怪獸父母,都是盲目為自己的孩子護短,難怪那些孩子沒教養。醜陋的中國人,「奶媽」有責!
其實很多華人都有這個病。另外,柏楊所說的「中國人」並非只限大陸人。
延伸話題:「民族主義」離不開「獨立」議題或思考。在歷史上「去中華民國化」就等同刻意消滅部份歷史, 跟極端「臺獨」的「去蔣化」無分別! 只問立場不問是非!
其實我一直懷疑港財閥想把香港臺灣化,製造「港獨」來增加跟中共和外國的議價力。在經濟學上,中間人是減低information cost; 但在金融學上,中間人是banker/broker,通常不是用來減低information cost,是一個可以影響價格並能謀暴利的壟斷位置。在中美兩個大買家之間的香港人,兩邊都可以「親」,亦有一手自己的牌兩邊都可以「頂一頂」,這手牌非「港獨」莫屬; 但其實香港人無乜好牌打(亦並非傳說中咁醒/顧全大局),不限於政治; 只是在「R撈」(即「混飯吃」)。
相信很多人覺得跟「臺灣化」或「臺獨」有什麼關係? 對「港獨」來說,也用不着「去中華民國化」,所以很多人認為「去中華民國化」只為了「舔中」而已。其實就算在大陸的歷史書,都沒有香港那麼瘋狂地「去中華民國化」......背後原因(跟「臺獨」真的沒關係,但其議價手法就是差不多)就自己猜吧!我認為地緣、體制和政權演變不一樣的香港走「臺灣化」是死路。 資本主義忠實/迷戀者是「什麼都是假,錢才是真」,香港人來來去去都是在跟大陸「走資者」謀耍「財技」(多於「愛國」或「政治正確」)而已。
大家要知道,中國的民族主義是非常近代的事,基本上是一種舶來品、「來佬貨」。中國自古以來絕少講民族主義,即使有所謂「華夏」和「夷狄」的說法,但基本上是文化的認同。正如金耀基教授所言,「中國本土民族主義主要的著眼點不在種族,而在文化。歷代異族入侵,只要接受中華文化,行儒家之制,便可坐主中國,並一樣享有『正統』的地位。中國人有強烈的『文化認同』,而『國家認同』並不彰顯。」
中國自古以來主要是文化認同,並以「天下」自居,並無所謂民族或國族的觀念。那麼,民族主義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就要追溯到十九世紀的歐洲。自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大陸興起民族主義。而最初的民族主義,就是說一個民族有追求獨立解放、不被異族統治的自由。這種思想後來席捲歐洲,讓歐洲各民族都希望建立一個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加速奧匈帝國的分崩離析。當然,民族主義後來就由追求民族的獨立解放,演變什麼「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極端思想,並為極右份子所利用。
反觀中國,我們自古以來並沒有什麼民族主義,而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十九世紀末西方思潮衝擊下的產物。正如費孝通教授所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 由於有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加上西方思想衝擊,不少有識之士試圖建構現代中國的國族認同,希望利用民族主義的思想,創造一個足以連結四萬萬人民的認同,把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團結起來,並將幅員遼闊的中國建構成一個民族國家,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而「中華民族」這個詞,也是很近代才發明的。
上世紀初,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時,將民族主義連同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創立了三民主義學説,對民族主義傳播有很大作用。而孫中山所提倡的民族主義,就是主張漢人追求民族獨立、脫離滿清的外族統治的思想。後來的國民政府,當然繼承孫中山的學說,以孫中山傳人自居的蔣介石在1943年發表的《中國之命運》的第一章「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宗族,少數民族都是通過與漢族進行累世的通婚而成為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
到了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由於中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認為民族主義是右的東西,所以中國在建國初期並不高舉民族主義,而是強調「工人無祖國」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故此,在建國以來的前三十年,民族主義是相當淡化的。
既然新中國起初並不高舉民族主義,那為什麼現在民族主義非常高漲呢?這是因為新中國在經歷「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後,全國人民都對共產黨出現信心危機,也對社會主義出現信仰危機,人民漸漸對共產黨和共產主義產生了懷疑。
但是,一個國家是需要意識形態的;人民是需要信仰的。所以,在改革開放時代,中國政府一方面全面發展經濟,一方面高舉愛國主義,以凝聚人心。直到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當時的領導人就認為,年輕人上街是因為受到西方的資本主義和民主自由思想影響。鄧小平亦因而驚呼,過往對青年的教育還是做得不夠,這裡說的教育並不是一般中小學的教育,而是愛國主義的教育。於是,為了防止自由化運動再次發生,中國政府就全面加大力度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向廣大青年教育中國近代被列強侵略的屈辱歷史,高舉近代的民族英雄,廣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且不斷宣傳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種種成就。另外,又開始重新鼓勵推廣傳統文化、資助拍攝一些弘揚傳統文化或以中國近代屈辱歷史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各地又大搞炎黃崇拜,重新建構炎黃子孫的觀念;等等。
加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巨大成就,在經濟、軍事、航天、體育等方面的成績都有目共睹,內地的新一代在這個時代長大,自然見證著中國的國力日漸提高。所以,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力不斷提高這兩大因素之下,內地的新一代都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當然,愛國並不是錯,適度的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是團結全國人民的思想工具,有助建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穩定局面。但當愛國主義越來越過火,就成為了盲目的極端民族主義。見諸2012年日本宣佈把釣魚台國有化,全國各地很多愛國憤青上街暴力抗議,燒、打、砸、搶,樣樣做齊,大肆破壞日資企業,連街上的日本牌子的汽車也不放過。最近,美國發動貿易戰,又被解讀成「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很多內地網民叫囂「用氫彈炸平白宮,看美國能怎樣」、鼓吹「擊沉美國一支航母戰鬥群,美國也不會怎樣」云云。這並非一種令人樂見的現象。
古訓「過猶不及」。即是凡事要掌握度數。我們需弘掦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這是正面的、積極的因素;但是説得過分、做得過分,就會異化為狹隘愛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成為負面的、消極的東西!二戰時的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就是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異化的反面教材!
所以,內地當局必須迅速果斷剎止極端民族主義狂潮,導正群眾,回歸理性的愛國主義!如此,則中國發展幸甚!世界和平幸甚!
作者:劉夢熊
https://maddog.myradio.hk/2018/06/03/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
==========
宏觀公式1:極端「民族」主義+受害者幻想症/利益受損者恐懼症=外族仇恨+盲目護短。
柏楊在臺灣寫及在美國演講<<醜陋的中國人>>不會被當時的蔣家政權和臺灣人狙擊,但如果在大陸,他們會說他「反中」、「反華」、傷害民族感情、抹黑中國......之類的反擊,較溫和/割蓆式的就說「某部份人」、「不代中國人」......之類的迴避式或再反擊你以偏概全;批判中國人的Re-action就是反擊多。
微/宏觀公式2:極端「港女/女權」主義+受害者幻想症/利益受損者恐懼症=異性仇恨+盲目護短。
今天的香港也是,你說香港人(尤其是「港女」)的不是,他們的反應跟大陸也是差不多。
公式1+2得一個「定律」:極端「群體」主義+受害者幻想症/利益受損者恐懼症=異群仇恨+盲目護短。「受害者幻想症/利益受損者恐懼症」是一個Constant,而前者是Variable。其「定律」實際作用是團結或煽動集體,其結果也會衍生出負面後果「異群仇恨->排外」「盲目護短->滋生貪腐」。另外,這「定律」其實不是科學公式(也可以化作數學公式表逹)這麼簡單,是統戰Algorithm的一環。這就是科學定性,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批定」!(玩骰子鬥酒時的用語是「我劈!」)
這「定律」不是be applied到全域,如果你留意中國罪案報道,發現它有時被否定,如:
1. 遇上大陸當地罪案/醜聞,涉及某某省人,是會寫某某省人(是疑犯或被定罪),但某某省人是不會覺得其他省人在抺黑他們。
2. 遇上國際罪案/醜聞,只要渉及大陸人,就盡量 避免報道、不提及國籍或甚至用「華人」,總之盡量弱化中國人不好的形象,不是實事求事。所以很多國內不知道中國人在外做什麼,只覺得中國人老是被外人欺負。
由此可見,這「定律」之應用是為了「方便團結或煽動集體,矛頭對外」。對於大陸人來說,香港人也是「外人」,你在百度搜尋有關大陸人在香港的醜聞就發現以上所說的第2點現象。
人不面對自己的醜陋並反過來指責別人,也是一種醜陋。不論是慈母還是怪獸父母,都是盲目為自己的孩子護短,難怪那些孩子沒教養。醜陋的中國人,「奶媽」有責!
其實很多華人都有這個病。另外,柏楊所說的「中國人」並非只限大陸人。
延伸話題:「民族主義」離不開「獨立」議題或思考。在歷史上「去中華民國化」就等同刻意消滅部份歷史, 跟極端「臺獨」的「去蔣化」無分別! 只問立場不問是非!
其實我一直懷疑港財閥想把香港臺灣化,製造「港獨」來增加跟中共和外國的議價力。在經濟學上,中間人是減低information cost; 但在金融學上,中間人是banker/broker,通常不是用來減低information cost,是一個可以影響價格並能謀暴利的壟斷位置。在中美兩個大買家之間的香港人,兩邊都可以「親」,亦有一手自己的牌兩邊都可以「頂一頂」,這手牌非「港獨」莫屬; 但其實香港人無乜好牌打(亦並非傳說中咁醒/顧全大局),不限於政治; 只是在「R撈」(即「混飯吃」)。
相信很多人覺得跟「臺灣化」或「臺獨」有什麼關係? 對「港獨」來說,也用不着「去中華民國化」,所以很多人認為「去中華民國化」只為了「舔中」而已。其實就算在大陸的歷史書,都沒有香港那麼瘋狂地「去中華民國化」......背後原因(跟「臺獨」真的沒關係,但其議價手法就是差不多)就自己猜吧!我認為地緣、體制和政權演變不一樣的香港走「臺灣化」是死路。 資本主義忠實/迷戀者是「什麼都是假,錢才是真」,香港人來來去去都是在跟大陸「走資者」謀耍「財技」(多於「愛國」或「政治正確」)而已。
Labels:
Education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