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Thursday, June 9, 2016

重大經濟犯都這麼做!十分鐘讓你看懂如何掏空一間公司

如何掏空一間公司?

在台灣,幾乎所有重大公司弊案都必然伴隨著企業掏空。一個投資人或是一家公司的關係人要避免誤踩地雷,當然要了解常見的企業掏空手法。

不過,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要先定義一下什麼叫「企業掏空」。過去的年代由於小股東意識未抬頭,法律也不完備,因此傳統上的掏空是指,握有公司控制權的人透過他的影響力,把公司的資產移轉到他個人或特定的人名下,弄到最後公司只剩下空殼子和一堆負債留給銀行和債權人去承受。不過近年來隨著知識的進步,愈來愈多老闆們了解殺雞取卵不見得是好主意,更高明的辦法應該是把雞養著,三不五時把雞蛋偷回家才是王道。所以現代對於掏空定義不再是要把公司「掏到空」,只要是公司的錢或資產移到私人口袋之中,就叫做掏空。

為什麼要掏空公司?很簡單,因為這是人之常情。台灣多數企業都起源於草創時期老闆一個人獨資或是少數股東合夥,在大家又是股東又是公司經營者的情況下,反正袋裡袋外都是自己的錢,自然很少也不太有必要把公司的錢放進自己口袋裡。等到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這時就會有外部股東加入,這些投資者通常只出錢不參與公司經營。如此一來,原有老闆會因為新投資者的加入持股比例下降,而新投資者又不見得完全清楚公司內部的情況,這時誘惑就會開始在老闆身邊打轉。等到公司更大,甚至股票上市交易,這時候老闆持股比例更低,甚至經常是不到30%,但公司相關的利益卻可能大上三倍都不只,這時「魔鬼」自然會對老闆招手:「你這麼努力工作,結果賺100元真的進你口袋的只有30元,這些投資人什麼事都沒做卻要分到70元真不合理。你為什麼不想辦法幫自己多賺一點,這是你應得的啊!」就是這樣的心態,往往開啟了老闆掏空自家公司的第一步。

話雖如此,也不是老闆自己想掏空就可以掏空的,畢竟公司還有其他董事、監察人以及代表外部監督的會計師等的存在。所以要掏空前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取得絕對控制權。這件事在歐美上市公司並不容易,但拜台灣企業中常見的交叉持股和特有的「法人董事代表制」所賜,只要不是有外部董事或是市場派介入經營權,在台灣控制股東要取得絕對權力形成董事會的一言堂一點都不難,甚至是相當普遍現象。

初級班

初級班階段的結構多半比較簡單,多由上市櫃公司(A公司)和老闆自己成立或以老闆親友掛名的公司(B或多家公司),以及真正交易對手C公司三方所組成。具體的手法如下:

.要求公司訂單過一手給以自己親友名義成立的公司:也就是A公司原本接到一筆訂單可以賺100萬,要求對方改向自己控制的B公司採購,再由B公司向A公司下單。最後利潤變成A公司賺30萬,而把最大的利潤留在老闆自己控制的B公司。類似的情況,也包括老闆指示將公司產品以低於市價賣給自己控制的B公司,讓B公司價格在市場上具有高度競爭力,甚至回過頭來和A公司競爭。

.指定進貨:針對公司重要原料,由老闆私人投資設廠和取得代理權,再以集團整合為由,指定A公司進料一定要向該公司進貨。

.指定發包:舉凡A公司擴廠、購入資產,甚至公司大大小小用品都指定向B公司購買,再由B公司對外發包從中賺一手。

.成立投資部門:以投資為名,把公司資金投資老闆個人設立的公司,再由老闆自家人擔任該投資公司主管,將公司投資資金化為私人花費。類似的情況還有以公益為名捐贈老闆家族實質控制的基金會。

.關係人交易:以高於市價向老闆或其關係人購入土地或房屋等資產。

.擔保抵押:由A公司出面擔保B公司向銀行借款。甚至是以A公司定存單或資產作為抵押擔保B公司借款。接下來掏空B公司資產,由A公司擔負賠償。

.移轉營業費用:將老闆私人公司相關人事及費用均掛在A公司上,由A公司代養老闆私人公司。

.關係人承購債券:由老闆私人成立的公司發行債券,再由A公司認購。

.庫藏股票:透過公司庫藏股實施,運用公司資金從市場上買進自家股票,大股東再乘機賣出或出清手中持股。

.灌水資產價值進行超貸:這類掏空者多半同時擁有金融業和實業控制權,以實業公司製造假訂單或是高估資產價格模式向自家金融機構借貸,再運用對該金融機構的控制力通過該項貸款,來掏空這家金融機構。

.賺取差價或傭金:利用手中權力,將公司資金指定買進特定金融商品或資產,而買賣仲介費則進入私人口袋。或者反過來,將公司有價值資產低價賣給他方,中間價差再由買方支付公司決策者。

.關係人借貸:當然,最簡單的方法,直接叫公司財務把公司帳上現金以業主往來(借貸)或根本不需任何理由直接轉入老闆海外帳戶。

中級班

和初級班不同的是,中級班手法多牽涉到多家公司,甚至是海外公司。同時在金融操作手法上也更為專業,一般都要有專業人士在背後對上市櫃企業進行技術指導才做得到。我們同樣以A公司為主體上市公司,B、C、D三家為以A公司資金所成立的子公司。

.虛增營收:由A公司偽造訂單出貨給自家海外B、C、D公司,造就公司營收大增,甚至是獲利大增的假象。再透過威脅和利誘模式要求A公司上游供應商E和F買回B、C、D公司存貨,再由E、F將同批存貨以原料名義銷往A公司後,再次以出口名義銷往B、C、D形成循環性銷貨。公司老闆可能透過這樣的假營收來炒作股票、向銀行貸款,或是利用B、C、D未上市會計稽核相較寬鬆特性,將公司貨款轉入私人口袋。

.切割獲利部門:切割A公司有價值部門獨立成為子公司,此後再透過不斷增資或員工認股模式稀釋原母公司股權,最後公司金雞母成為私人股權控制公司。

.金融工具套利:例如透過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再把ECB切割為認股權(Warrant)和債券二部分,由公司大股東透過海外私人帳戶或親友帳戶認購較低價的認股權,屆時如果國內股價上漲,則轉換為普通股賣出。反之,如果低於轉換價,則藉由董事會決議調整換轉價格,犧牲公司權益而作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海外子公司:利用海外子公司不易查核特性,先透過三角貿易把利潤留在海外子公司,再以投資名義將該子公司現金購入不記名債券或特定金融資產,企業主再盜賣該項資產,將現金轉入個人帳戶。

高級班

高級班之所以高級,除了掏空手法承襲中級班的「國際化」之外,通常也結合了金融衍生商品或是國際投資銀行為客戶量身打造的金融商品。正因為這些金融商品具有高度「客製化」和「創新」,一般人包括專業人士都很難了解這些商品的價值和風險,甚至是背後隱含的交易條件。往往都要等公司無法再隱藏下去出事了或是相關人士「窩裡反」,外部人才能得知這些商品的全貌。高級班的案例就直接以素有「台灣版恩龍案」的博達科技的操作實務作為說明。

.信用連結債券(CLN,Credit Linked Notes)虛增銀行存款:2002年的博達科技因為大量虛假交易,造成應收帳款節節升高,讓財報數字看來不佳。於是博達董事長葉素菲先指示公司員工以個人名義在英屬維京群島設立一家紙上公司—北亞金融(North Asia Financial Limited)。由這家公司委託法國興業銀行發行8,500萬美元的CLN。在此同時,博達科技則是和菲律賓首都銀行簽約,先由博達海外假代理商以支付貨款為名匯入8,500萬美元於博達首都銀行帳戶內。再由博達和首都銀行簽定合約,以這筆存款為擔保指示首都銀行購入這筆以連結北亞金融為標的CLN。而北亞金融再依此和興業銀行取得8,500萬美元貸款。

在這個架構下,法國興業銀行和菲律賓首都銀行其實只是幫博達和北亞把錢轉來轉去,並收取高額手續費。但是從財報上看來卻是博達應收帳款的下降和現金存款部位的增加。殊不知其實這筆存款早就被凍結。等到博達後來申請重整時,首都銀行立即依原訂合約將購入的CLN轉給博達,並直接將帳款從博達帳面現金扣除。而另一頭北亞金融所獲得貸款的8,500萬美元則不知所蹤。

.應收帳款融資(Factoring)與零息債券(Zero Coupon Bond):2004年博達由於應收帳款過高、帳齡過長,簽證會計師強烈要求增提備抵壞帳費用。這將不利於博達的盈餘數字。於是葉素菲指示公司邱姓經理人同樣於英屬維京群島設立紙上公司—AIM Global。

接下來葉素菲和澳洲CBA銀行香港分公司和澳洲子公司CTB簽定以9折出售博達五大人頭客戶的應收帳款,並約定出售所得金額4,500萬美元限定存入博達在CBA銀行開立的帳戶中。緊接著AIM Global邱姓負責人再和CTB簽定合約買下這批應收帳款,並以這批應收帳款發行一年期的零息債券,這批債券全數再由博達以CBA帳戶中存款為擔保指示CBA購入。和上例一樣,透過類似的手法誤導博達關係人以為博達應收帳款下降和銀行存款增加的假象。以及不知情這筆存款早以被銀行限定使用,因此同樣地當博達發生信用違約和重整時,CBA直接將這批零息債券交付博達,並從銀行帳戶內扣除原有的4,500萬美元。

.海外可轉換公司債套利:2003年由於博達長期以假交易灌水營收,公司資金已出現不足的窘境,因此有意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5,000萬美元來籌措資金。但因在2001年博達發行國內可轉換公司債時已明定,日後發行的可轉債不得為有擔保發行,因此只好朝向無擔保可轉債發行。

由於當時博達財務不佳傳聞四起,深怕無擔保海外可轉債會發行失敗,於是葉素菲指示邱姓主管在英屬維京群島設立二家帳上公司—Best Focus和Fernvale,再由博達背書保證,由這二家公司分別向羅伯銀行(RaboBank)和菲律賓首都銀行各借款4,000萬和1,000萬美元。接下來再由這二家公司以借貸而來的5,000萬美元全數買下博達發行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

和前例相同,博達在擔保借款時即和這二家銀行在合約中簽定,未來博達發行可轉債成功後,取得的5,000萬美元需回存銀行並限制動用,倘若博達發生信用問題,這二家銀行有權把這二家公司債權交還博達,並直接從帳戶內扣除現金。

挾著海外可轉債的發行成功,博達並加碼在2003年11月宣布實施庫藏股。在二項利多加持下,博達股價上漲到17.4元,高於預設海外可轉債的轉換價15.08元。於是這二家子公司馬上在短時間把所有可轉債都轉換為普通股在股票市場上拋售,全部出售股權所得約5,314萬美元。取得資金之後,博達並未立即歸還借款,僅先歸還首都銀行借款的1,000萬美元,並將解凍金額匯回國內,做為取信國內金融機構之用。1,580萬美元則是匯進海外假代理商,再分批匯回博達來打銷過高的應收帳款。其餘金額部分透過首都銀行匯回博達做為前例購買ELN的利息費用,部分回流到葉素菲私人帳戶,甚至用以購買高盛證券針對博達的買進選擇權(Buy Call/Put Option),以此讓高盛買進博達股票避險,進而創造出外資看好博達前景的假象。至於原本向羅伯銀行借款的4,000萬美元卻未償還,這筆錢最後同樣隨著博達的重整而被羅伯銀行沒入。

.為海外人頭公司擔保借款:葉素菲先指示博達員工於英屬維京群島設立Addie公司,之後由博達和國內建華銀行(目前已併入永豐金控)簽定合約,由博達存入1,000萬美元做為擔保,由建華銀行海外子公司Grand Capital借款1,000萬美元給Addie,並限定該筆存款在Addie清還借款前不得動用。博達並簽下承諾書及開立取款條,一旦Addie無法清還借款或博達發生財務問題時,建華銀行得直接扣取該筆存款作為償還Grand Capital借款之用。最後結果也如同上例,Addie只是紙上公司,後來博達申請重整時,自然該筆存款被建華銀行取走,博達投資人帳面上看到的1,000萬美元定存只是名存實亡的現金。

利益大罪刑輕,讓台灣成為經濟犯掏空天堂

企業掏空在台灣算是履見不鮮,如一開始所述,這和人性貪婪及台灣現有公司制度容易造成控制股東一人獨裁有密切關係。事實上還有一個重要關鍵,我國司法對於重大經濟犯罪判刑過輕。以博達案主角葉素菲為例,因涉及掏空公司超過60億資金,二審定讞判刑14年。看似不輕,但其實依現行假釋規定,只要服刑過半,獄中表現良好即可申請假釋。另遑論在定讞前,不少重大金融罪犯常被法官以不相稱的保證金保釋,最後棄保潛逃。利大罪輕,無疑是鼓勵金融犯罪。

博達案後的確讓主管單位訂立了很多公司監理的規範,但在當今國際化和金融創新腳步下,很多交易都發生在海外,很多的不法所得也都留在海外,甚至國際投資銀行隨時可以幫這些有錢客戶量身打造所需產品,這讓不管是公司關係人或是主管單位及司法單位想要了解一家公司真正的情況難如登天。也讓傳統依賴分析公司財報進行決策依據的公司關係人很難確認公司財報的真實性。

透過法律的規範和處罰的確可以減少企業主鋌而走險的機會和誘因,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多的規則也管不了真的有心掏空的業者,真正的解決之道還是有賴於經營者自身的誠信和公司治理相關制度的建立。


[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443]

Wednesday, June 8, 2016

堂前燕:別讓八婆做公關

做公關的人多少要對文化研究或人類學有點認識。比方說,當品牌因為請了一個政治立場鮮明的藝人出席活動而惹來一群中國網絡憤青在微博上圍攻謾罵,這時候如果公關主管有看過柏楊或者時髦一點的孫隆基,他不會擔心所謂失去十三億人市場這種觀點。

而當他的法國老闆在深夜時份從巴黎打一通長途電話氣急敗壞問他怎麼辦時,他會很淡然地告訴他:什麼也不用做,如果嫌煩的話,把微博上的評論乾脆關了,反正他們也習慣了被禁聲。

但電話另一頭那個法國佬不相信,他說,在法國如果有人在網絡上如此大罵,明天馬上會有至少上萬人遊行到公司總部抗議——而且不會唱歌靜坐,更不會有籌款活動,以法國人奔放的天性,別說放火砸窗,佔領總部也不是沒有可能。一個星期內不只巴黎,里昂、馬賽以至圖盧茲全部都會爆發大型示威。

但了解中國人民族性的他會知道這些憂慮統統多餘。他提醒了一下他的法國老板:安倍晉三跟中國對著幹,中國也爆發過反日示威,很多愛國的中國人在街頭火燒日本車,但豐田和日產今日依然在中國暢銷。雖然這個法國老闆開的是法國的雪鐵龍,但豐田的例子讓他先鎮定了三分。但他想一想,不對,這次不一樣,中國政府的喉舌黨報也發聲了,但relax,中國的領導也天天罵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挑釁,但他們的子女老婆都在哪裡?

然後他再娓娓道來:世界上有些民族說得出做得到,像日本人——記得日本麥當勞用過期食品的醜聞吧?就因為這件事,日本人覺得麥當勞不誠實,雖然日本人沒有在東京街頭大鬧麥記或是把麥當勞叔叔的塑像斬頭,但日本人記在心裡,從此不買麥記。但中國人也許嘴巴上說很很兇狠,但他們就像青春期的少女一樣躁動而情緒化,動不動就覺得別人傷害了他們的感情,要別人又是道歉又是退讓,嘴巴上喊打喊殺、要生要死,但只要別管他們,讓他們自己發洩一會,過後他們還是會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乖乖排隊付鈔,這時候還可以漲價一成。

可惜的是,在香港很多做公關的都是八婆,有八卦而無智慧,只知吃喝玩樂而不懂歷史文化,精於gossip且覺得文化研究和人類學之類的太沉悶太沒趣。她們看過幾本談公關手腕的書籍,自以為就處事大方圓滑了,以至一旦出事,就找個狗屎藉口推搪過去然後急急撇清關係,說罷還沾沾自喜自以為八面玲瓏,一邊還在公開信上大秀從工具書上學的官腔英文。

當一個公關部十有八九都是這樣一群自視為交際花的八婆時,你就知道遲早要出事。


[https://www.facebook.com/r1r.patpat/photos/a.244815128941123.54413.242997322456237/1041677815921513/?type=3&theater]

==========

無錯!香港何止有好多八婆、八公做公關,做管理層或決策者都有。他們很消息敏感,但頭腦簡單、認知淺薄!思考不全面,判斷和決定又幼稚,引來不必要的政治問題和社會衝突。

何小姐被邀演唱會,是商業承諾,怎可以因為一班不理智的人的網絡輿論而破壞承諾? 該公司把負責歸咎於不懂事的人,但不代表自己沒問題。香港人經常揣摩上意地亂作出政治審判的,潛識意地做中國(或其他對象)的代表,以示忠心 (汪汪)。

香港TVB和傳統傳媒一直建立「八婆文化」和「街市法庭」,捕捉「輿論市埸」風向,投機得利(PCCW「永久錄用」何韻詩)。這套文化和人是權貴製造出來操盤的環境,一有足夠爆炸性的政治能量,便把它投到中國或目標去。


要對付香港的陰謀家就是:

一邊搞政治,一邊趁混亂協助他人「犯罪」或「犯罪」,又一直轉移資產 (減少政府收入)和用科技HACK權貴手機和電腦。九百幾樣分散式和多維度攻擊,加大紀律部隊工作量。政府要請大量人手維持治安,但又缺少收入,公務員工資遲早會下降,財閥又無生意做、被逼減租。

為什麼保安局局長遲遲不實行嚴厲的網絡或電訊實名制呢? 因為香港係國際情報中心,根本係有需要放過好多國際間諜;同時,他反對修緊「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也是放任警察濫權!這環境也是科技人才和戰略家發揮的好機會!所以呢~ 係香港,只要你有腦、識野多和熟科技,要對付那10%的權貴其實很簡單。

只要你敢開左個致命方向或切入點,自然很多人識得配合。「正義」是需要具備「惡魔之左手」和「神之右手」的人來維持的,而不是靠一班白吃飯和刷存在感的人和紀律部隊!

Sunday, June 5, 2016

轉載:你是否也住「堅離地城」?

「離地中產」一詞自發明以來,便與「草根階層」對立,似乎「離地」只適合套用於中產以上階層。但只要細心一想,「離地」意識其實不只產生於中產以上階層,所謂的「地」,泛指一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只要對香港社會的主流意識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不管其身屬任何階層,甚至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離地」者。

今天,「離地」一詞已經成為一個萬能 Key,頻現於坊間評論和網絡言論之中,由於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模式和思維方式存在着巨大差異,「離地」意識觸目皆是。不管是不諳民間疾苦、不食世間煙火,還是不顧歷史和現實,妙想天開,都可以用「離地」一言以蔽之。

「離地中產論」:月薪幾十萬 只要「飲咖啡看法國電影」都是中產?

很少有人細究「離地」意識究竟意味什麼?通俗而言,「離地」通常是指有人對社會,尤其是基層生活缺乏認知。例如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薪俸收入相當於香港工薪階層數十倍,但仍「謙虛」地把自己劃歸「飲咖啡、喜歡看法國電影」的中產階層,而被民眾抨擊脫離實際,成為「離地」意識的典型;以至「離地中產」一詞自發明以來,便與「草根階層」對立,似乎「離地」只適合套用於中產以上階層。

但只要細心一想,「離地」意識其實不只產生於中產以上階層,所謂的「地」,泛指一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即整體社會的主流意識,涵括所有的階層。因此,「脫離」可以是雙向的,只要對香港社會的主流意識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不管其身屬任何階層,甚至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離地」者。

從三層面解構「離地」:思想、行為、生活圈子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而言,「離地」基本上指對香港的歷史和社會現實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思想方法片面,看法不切實際。這或許會令不同階層的文化之間產生鴻溝,令不同階層的交流減少,逐漸疏離、凝固,以至於產生衝突和對抗。然而當這類現象經常發生時,很容易造成社會階層的群體的分裂,後果十分嚴重。

筆者認為,「離地」意識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個層面:思想上、行為上以及生活圈子。

思想:一個人對其他階層的認知和理解;
行為:他的日常生活有多大程度上隔離了自身與其他階層的互動;
生活圈子:一個人的親朋圈子的階層多元和包容程度。

按美國政治學家 Charles Murray 的說法,階級隔離(Class Segregation)是「離地」意識的成因,同時亦是其表現。階級隔離意指每個階層都集中聚居於少數區域,若果將社會簡單地區分為富人和窮人,那麼階級隔離就是富人與富人住在一區,窮人與窮人住在另一區,兩者甚少交集;同時,兩者工作環境、娛樂地點、受教育機會等等均極為不同,以至對對方的生活、文化、經濟狀況都知之甚少。這進一步造成社會階層之間的隔閡,使得各方對於其他群組的生活毫無認識甚至存有誤解,生活在各自階層的無形社交泡沫(Social bubble)之中。

階級分隔 生活在社交泡沬中

當一個人生活在某個社會階層構建的「堅離地城」時,他/她每天在家或是在工作、社交等環境出入,都只見「同類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包括食飯、購物、娛樂等,也是與「同類人」捆綁在一起,以至對泡沫以外的人和事物都不聞不問,亦不關心其他階層的甜酸苦辣。

當一個社會分離至此,各階層則會名為同一屋簷下,實為陌路人,同一個社會裏並存着不同的平行世界,社會各階層就自身利益和觀點爭吵不休,陷入進一步的分化便在所難免。

而「離地」的情況愈厲害,我們就愈容易生活在一個各階層割裂、以至充滿着偏見和歧視的社會。正如香港中文大學李立峯教授的焦點小組(Focus group)討論中帶出的話題他發現有部份家住私人樓宇的參與者對同區其他階層的生活認知有限,甚至不曉得區內還存在不少幾十年的公共房屋,誤以為區內絕大部份民眾均住私人屋苑之中。可見活在泡沫之中,容易令人忽略身邊的事物,無視自己階層外圍的生活

跨出「堅離地城」 以增進同理心為目標

早些年,香港電台《窮富翁大作戰》的節目,已經揭露因為「離地」意識而導致社會不同階層在思想上的分裂。不少參加者對其他階層的情況認識不足,意識不到改善生活質素、注重健康飲食等生活方式,對於缺少足夠時間和金錢的草根階層而言,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若果不是參與該節目,恐怕大部份參加者均不會在節目後有恍然大悟之感,而會繼續活在自身的舒適區中(comfort zone)。

當前,社會正面對日益兩極分化的爭拗,如何增加各群體之間的理解,增進同理心,以消除偏見和歧視,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各階層必須走出自身的舒適區,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減低盲區的形成。


[http://www.hk01.com/01%E5%8D%9A%E8%A9%95-%E6%94%BF%E7%B6%93%E7%A4%BE/23913/-%E8%BD%89%E8%BC%89-%E4%BD%A0%E6%98%AF%E5%90%A6%E4%B9%9F%E4%BD%8F-%E5%A0%85%E9%9B%A2%E5%9C%B0%E5%9F%8E-?utm_content=bufferaeafb&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campaign=buffer]

Saturday, June 4, 2016

港英高層力勸黃雀核心:別走近海邊

「你在那幾天示威?」「北京甚麼好吃?」民運人士獲「黃雀」安排在屯門、黃竹坑等五個「着陸點」上岸後,會立即被遣送往扣留中心,被「剝光豬」搜身,甄別身份。

同一時間,後勤的黃雀會聯絡港府政治顧問、各國使節、政治人物,爭取外國接收。直至97年6月回歸前夕,一切正式落幕。前港英政府視行動為最高機密,曾有一段時間,政府高層力勸黃雀核心:「唔好走近海邊。」
(系列二之二)記者:雷子樂

「營救民運人士去外國,當時港英政府視為 A級保密,最高級數。行政局知有呢回事,但唔過問,港督亦唔會講。」一名前行政局議員透露,這被視為英國行使主權的行動,港督只是執行者。
民運人士的去向極度敏感,當時港督衛奕信派出副政治顧問柏聖文( Stephen Bradley),直接跟黃雀高層聯絡。柏聖文03至08年曾回港任英國駐港總領事。

柏聖文做代表 黃雀解困

黃雀行動組骨幹 Tiger憶述,民運人士當年主要經五條路線偷渡來港,最快是由蛇口經水路到屯門踏石角,在青山發電廠一帶登陸,只需半小時;最遠是由汕尾經七、八小時水路到黃竹坑。 Tiger曾在柴灣岸邊迎接學運領袖周勇軍,遇上便衣探員截查被捕,「喺差館打足十隻指紋」。統籌行動的朱耀明牧師即時致電柏聖文,警方很快放人。
民運人士上岸後,黃雀會立即將他們帶到上環水警碼頭,交給人民入境事務處職員,再送到上水新屋嶺扣留中心。「好多人啱啱逃出中國,又見到邊境支五星旗,嚇餐死。」一入新屋嶺,他們即被剝光豬搜查,再接受甄別。約一周左右,就會判定他們是否政治難民,發行街紙。「有個深圳女檢察官審查唔合格,要遣返,廣州學運名人陳破空都唔得,後來經台灣出走。」
其實,黃雀成員在營救行動前,也參考了一些名單。最早期的名單,來自國際特赦組織,約有近800人,工運領袖韓東方、知識分子包遵信榜上有名。另外三份主要名單,分別是21名全國通緝學運領袖名單,包括王丹、吾爾開希、柴玲;被點名的23名知識分子名單,包括方勵之、萬潤南等人。另一張是六四後「被禁入境49名異見人士名單」。據悉是一名熱心人士過關時發現,偷偷盜取。他後來也被抓判刑。

接收軍人 美英興趣最大

據了解,朱耀明最初透過朋友關係,成功游說法國「開綠燈」,一般上午申請,翌日就可上機。英國最保護公安和軍人,會即時送走。美國直至89年10月才開始接收。有軍方背景人員逃到香港,因身懷一本密碼簿子,美國有興趣接收。
當有知名民運人士來港,朱牧會同時聯絡港府、美國國務院及關注人權的參議員。柴玲1990年的一個周五到港,美國本答應接收,但法國政府基於「歷史使命」直接跟港府「要人」,周日將她送走。大部份民運人士上機前,會到何俊仁律師的辦公室宣誓核實身份,再取簽證。
黃雀行動往後數年無間斷,約在94年,民運人士王希哲從屯門上岸尋求庇護,時值中英談判敏感時刻,但他抵埗即高調約見朋友,令港英感尷尬。政治顧問辦公室即時通知黃雀成員降溫。 Tiger憶述,當時惟有「欺騙」王希哲到域多利監獄做行街紙,一日辦妥的手續,結果三天才完成,令王在離港前都無法曝光。「佢都怪我,話剛剛放監,又被呃去坐監。」
95至96年,入境處抽調一組特別調查科成員處理有關問題。臨近回歸,逃亡行動開始收斂,部份人士改由昆明經金三角往泰國,到聯合國難民公署尋求庇護。97年5月底,是黃雀行動另一緊張時刻,當時的政治顧問辦公室已遷到中環聖約翰大廈辦公。末代港督彭定康答應回歸前解決滯港民運人士的去留。已融入香港生活的如韓東方等,5月獲發身份證。6月底,最後一批逃亡人士被送到荷蘭、挪威等歐洲國家。

回歸前夕 行動光榮落幕

六四後,港府政治顧問曾提醒部份黃雀核心別到西環三角碼頭,別走近海邊,不要過澳門。一批曾協助黃雀逃亡的港人,取得了港英政府的安全保障。朱牧師和 Tiger在回歸前夕也一度離開香港,「流亡」美國一段短時間,待情況穩定才回港。黃雀行動光榮落幕。

黃雀行動主要逃亡路線
1〉蛇口往屯門踏石角青山發電廠需時30分鐘
2〉深圳沙頭角往上水需時30分鐘
3〉深圳南澳鎮往西貢*需時1小時
4〉惠東港口鎮往柴灣、筲箕灣阿公岩需時5小時
5〉汕尾往黃竹坑需時7至8小時
*經水路及山路,其餘路線俱循水路離開

少校懷衝鋒槍逃亡

一批解放軍、公安人員曾獲黃雀行動協助逃亡。最轟動的一次,最少四名上尉至少校的軍官,從廣東偷渡到港。由於逃亡過程倉卒,他們抵港時仍身穿軍服,身懷衝鋒槍、四五手槍等武器!
據了解,當時黃雀行動遇到挫敗,有人在內地落網。為防一直協助營救的軍官身份曝光,最少四名軍官被安排漏夜逃亡。他們未及脫下軍服,就攜着武器,乘快艇凌晨在屯門龍鼓灘登陸,即時「飛車」到旺角,由另一接頭人通知港府。當時,保安司大為緊張,四人即晚被帶到機場,24小時內往英國。港英政府相當重視這類敏感個案,通常一日內安排他們到英國,以免夜長夢多。

滯港生活「營友」准吸煙可飲酒禁拍拖

民運人士不斷湧港,89年7月法國政府認為收容人數接近飽和,但美國還未開始收容工作,香港的「安全屋」有人滿之患,位於馬料水、西貢等營舍,高峯期滯留逾50人。年輕學生在異鄉朝夕相對,暗生情愫,黃雀的「營長」為免他們將來或天各一方,曾棒打三對民運鴛鴦,最後只得程真與港人男友莫偉強修成正果。
據了解,安全屋約有十多間,散落中文大學附近的赤泥坪村、西貢泥涌、上水金錢村、元朗錦田等地,其中位於屯門藍地的安全屋運作至97年才結束其歷史使命。紀錄片《河殤》總撰稿人蘇曉康曾在西貢匡湖居住。沙田富豪花園某單位曾收容變節公安,由保鑣把守。
港商 Tiger除負責前線營救,還當上泥涌營的「營長」,親自定下營規,酌情讓長期寫作的民運人士吸煙、每周供應啤酒兩次,又安排他們遊覽海洋公園。

暗裏倒垃圾談情

外國的庇護安排,有時來得很突然,年輕人總依依不捨,差點誤了航班。 Tiger笑說,學生領袖項小吉離開時,他安排了啤牌比賽,將營內20多人引到大廳,假稱「小吉今天煮飯」,着他到後門,再用繩將行李吊下。
學生朝夕共處,朱牧最擔心他們拍拖,後果不堪設想。他們曾三度棒打鴛鴦,但 Tiger心軟,暗地裏讓一對戀人趁晚上倒垃圾的機會談情。程真與港人「營長」莫偉強更排除萬難,當程被美國收留,莫毅然放棄香港一切,跟她到彼邦生活,現育有一女。
據悉,當時明愛捐出衣服,林鉅成、蔡元雲醫生為民運人士義診,香港電訊曾送出六部「大哥大」給他們打長途電話。朱耀明憶述,當年白天要安排外國接收民運人士,深宵又要出動安撫他們的情緒,一年半後終於支撐不住,患上肺病。

==========


==========
雖然我跟外國人交往不多,但有非常重要的經驗和心得:

自從我在「CSL」投訴「竊聽」一事,我發現很多街上的外國人都異常回避我。那時,放工的是中環碼頭;這證明他們收和放風都很快。另外,傳媒的跟蹤是從那時開始,是香港20-25歲的後生仔。

原本,外國人已有一點先天上的異地恐懼。這件事引起了外國人的憂慮,但「香港代理人」再加一成,發動「跟蹤滋擾」狙擊我,根本就是煽風點火;他們的盤算是「千年難得的嫁禍機會,做低一個勁敵又可消除外國人的憂慮,可穩位置或加分」。

後來,再入「怡和」,我無法領那CEO的情。因為我生活上的狙擊還未完,由於已知香港人醜陋的本質,那裡大部份都是香港人、OT「扮工」蠻誇張,加上情緒的影響還深和極不任信,令我非常避忌開會/主要合作的同事 (加上他們係有點不合作);本來這是個極速上位的好機會,但公司的CEO是空降不久的,即使他釋出善意,我的理智決定是謝絕好意、保持距離......總之在眾多不利因素之下,操之過急的上位,對我、對他、對全局,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最後那間,真正被炒的原因完全無法猜出,即使關鍵的兩點—Post豪宅照和支持「熱普誠」,我都不認為是個大問題。

不過,種種事件來看,外國人是焦慮或甚至恐華的,而香港「代理人」是很懂揣摩異地人那種焦慮心理、玩政治把戲,即使親中的也是如此,臺灣順豐速遞的Interviewer如是(有沒有把我說的「我不喜歡中國人」錄下來交給中共呢? 嘿!我一見那份偽心理測驗卷,已知我需要說謊和肯定白走一趟了)。不管哪國,都有不義的人。這跨境性的狙擊,是物以類聚的人,以分享網絡情報,聯合狙擊;這種狙擊的原理,猶如中共體系的高官出巡,地方官會動員製造美好的假象一樣。嘿!在「內輪家族天才」面前只是小朋友把戲而已。

由於很多「香港代理人」都被樓房綑綁著,心無大志可言,不會謀遠,遠極也只是係小房屋換大房;而不謀遠者,必苟於小節,以示存在;他們求的是離不開「安穩的寄生」或「離地」。這種「卑微」不是因為他們善良,而是他們無法、也不想改變現狀,甘願做奴隸、自甘墮落,但同時會為自己的「位置」而絞盡腦汁、不擇手段。被捕的「黃雀義士」也只是被關了2年,但我卻被搞了7年,這種腐敗比文革時的中共更邪惡!

從「CSL」及「怡和」中,我可知,即使CEO想改變或改革,但下面的「代理人」未必想改變、服從或做得好,因為會動搖他們的位置。別以為我在「雨傘革命」想引中國介入是「排外」,重點是很早已提過的「洗牌」(換班底)!中國13憶人都可以大「洗牌」,區區700萬的香港卻維持不變很久,香港權貴體系比中共的更難改革!我們要改革香港,不論是親中還是親外,必需決戰舊「代理人」(as well as "the men in the middle")!

Thursday, June 2, 2016

公眾WIFI 的危機。電話實名制。

公眾WiFi其實在香港相當普遍,不過各位又知唔知道,使用一些不安全的公眾 WiFi 其實是一樣好危險的事。黑客可隨時睇到你手機上的輸入的資料同密碼,以下是黑客利用公眾 WiFi 來入侵其他手機提取受害者的密碼示範。


當一個不小心的用戶,連接左了一個不安全的 WiFi 時。另一邊的黑客同時成功連接同一 WiFi ,並透過一些黑客軟件入侵了 WiFi 網絡,黑客的入侵軟件上搜找到出受害者的 IP,當黑客成功入侵受害者 IP後,受害者在毫不知情被入侵的情況下,利用 WiFi 作網上購物,此時黑客已成功看到受害者的登入名稱及密碼。 看完以上示範後,各位敢唔敢使公眾 WiFi 登入一些比較敏感的個人帳戶?

[http://www.mobilesetting.com.hk/2016/06/%E5%85%AC%E7%9C%BE-wifi-%E6%9C%89%E5%B9%BE%E5%94%94%E5%AE%89%E5%85%A8%EF%BC%8C%E5%85%A5%E4%BE%86%E7%9D%87%E7%89%87%E5%B0%B1%E7%9F%A5%E9%81%93.html?utm_content=buffer6c8f5&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campaign=buffer]

==========

這技術跟「竊聽」原理一樣,香港的統稱叫「截取通訊」。2009年的「竊聽風雲」,連我唔識電腦的祖母都能想像大概是怎樣一回事,有人濫用都不出奇。Intelligent Digging,原本是特務或調查員(不限於警務)的日常工作;但現今科技發達,有相關技術的人士搵料賺錢或其他目的,都不出奇。係「港豬」覺得被竊聽是難以置信的事,更難想像被跟蹤。這不是新鮮事,而是很早已存在的冷知識。

==========

#‎中國輿論場‬ 第十一期 電話實名制讓間諜無處藏身!

有網友提問稱,有沒有好的辦法來防範間諜通過電話和網路竊取情報?中國在這方面有沒有新技術?《中國輿論場》嘉賓杜文龍稱,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從目前看,技術手段面臨轉型,電話實名制後,如果將號碼鎖定和聲紋鎖定結合到一起,對任何間諜活動都能進行防範。


[https://www.facebook.com/CCTV.CH/videos/1438420462912175/?pnref=story]

==========

你在香港,不會有媒體正視和認真探討間諜、竊聽、跟蹤和犯罪手法問題,但大陸和臺灣很平常。香港的確是養「豬」的地方,所以那些企圖用精神病或人格問題來抹黑、掩飾真相,是針對「豬」聽眾的。很多大陸人輕易明白的事(尤其是政治、人性、陽/陰謀),香港人卻難以想像。

當時:
全世界都知的事,係香港人當新鮮事;討論區操控輿情和marketing的網特其實是一群「小朋友」,但佢地自以為「神」;其實是科技界的某類知識,豬一樣的傳媒和警察當機密洩露案部署狙擊……總之係一堆井底娃的既得利益者和智障人士,大公司或組織猶如庇護工場。
最撚白痴係D人問「你有乜證據証明人偷聽或跟蹤」,呢D證據,007都未必搵到俾你,搵到都未必交俾你,重點係唔會太多浪費資源去prove「有人跟蹤」或「誰是跟蹤者」;那是「豬」才會問或執著的問題。

我當初報警想你地解決問題,你地和權貴就倒轉頭來解決我。從竊聽事件到政治,香港權貴和港豬公司由頭柒到落尾!精密的部署,幼稚的判斷和目的!你地搞咁多野,破壞一個人的未來和家庭,只不過是在阻止那些未來可普及的答案擴散。你地阻止到什麼? 我偏偏唔話俾你地知我How to know it,吹咩!讀多d唔同嘅書、增廣見聞和有足夠嘅智慧咪知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