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Sunday, June 7, 2015

醒下啦黃屍豬,革命不是呃like

曲詞:Deb
編曲:Deb, D’in Cheung
混音:D’in Cheung



豬豬真多到死 當正佔領係遊記
民主派通通走去抽水插旗
黃屍金鐘跳起 開心高聲歡呼就似勝利
換紀念品草日記
(We will be back)(Back返屋企)

呢班蠢豬豬抗戰爭取左膠到死
拍照紀念唱唱唱 沒本土意味
一味識得拉攏中間派 維護 民意鬥爭 和理抗爭
勇武派血戰決鬥比黑警扑到死
比班豬豬割蓆 話要用愛換勝利
宜家乜都無 絕對係抵能死

點解你地呢班人真係可以咁拿嘔心
雨革失敗左咁耐 仲喺度留戀緊藝術品
乜乜乜學聯hehe團你地又咁鬼上心
但係前線出哂事 就黎打到死你地都唔撚緊
宜家退聯 人地就係中共嘅代言人?
哈 你地啲口吻真係似足泛民主政棍
我真係頂唔緊呢班偽善嘅香港人
「總之一見眼淚就我要扣足你地二百分」

高官心急怕死 怕佔領再續前戲
雨革後買買買盡升級設備
左膠由得你死 只想洗底去為選舉呃飛
做政治show氹住你

呢班左膠最愛去抹黑本土意識
篤灰搏上鏡 扮盡哂激進勢力
龜縮匿一邊觀賞衝擊 但又愛騎劫抗爭 成日搏拉
政棍到最尾轉軚根本不需費解
即使香港點都好還是名利最大
豬豬甘心嘛?你養到佢地咁大

喂呢幾個月 班仆街警渣不斷升值自己
衝天炮 水戰炮 搜證隊 咩野都鍾意亂鬼咁黎
果班泛民仲繼續話和平先係我地最大武器
大家一齊喺民主道路上面比啲掌聲佢地
再mak大對眼睇清楚果班咁嘅偽激進派
佢地最鍾意爭住支咪喺度9嗌嗌嗌
衝佢又唔敢衝 實事又唔去做 淨係識得騎劫本土 仲要喺扮哂大佬
你仲當佢係寶 就中哂佢地瓦解革命嘅圈套

實現民主 永未太易
就算打生打死 亦未會知
但若你堅守施捨 等中國恩賜 成功 永沒法子
呢班蠢豬豬應該搞清本土意識
睇清咩組織蠶食核心的價值
高呼「建設民主中國」 實情係邪惡軸心嘅文化入侵
ohnoo 你要放低道德潔癖
別再沉溺示弱搏敵
豬豬起身喇 你正與共匪角力

(共產黨開唔開心關你鬼事咩)

Saturday, June 6, 2015

本土派的崛起、反省、出路,與港人的歸屬、抗爭、民主路 (小心帶中共統派特色的「軟化文」)

以下(XXX)為「邊緣天使」的回應

前言

2014年底,港人尤以年青人,對民主普選的熱切追求、對特區政府漠視民意的強烈不滿,爆發出佔領抗爭,謂之「雨傘革命」。自此,香港進入民怨起伏、一觸即發的局勢,許多市民對港府鋤弱扶強的施政不再沉默、對傳統政黨、議員及社運組織軟弱無能的抗爭演技亦失去耐性。隨著「雨傘革命」失敗告終,踏入2015年,許多參與者嘗試匯聚人手,自發成立組織或政黨,藉新人士、新力量、新方式,打破傳統社運界所壟斷的抗爭模式,延續或突破「雨傘革命」的影響力,這一年注定動盪不安。勇武派、本土派、港獨派等新式抗爭派系亦嶄露頭角,後以「本土派」為首,瞬間崛起。

本土派前身:勇武派

「雨傘革命」期間,民眾的抵抗方式,因應警方驅散的武力程度而急速成長,在「佔中」提倡的「非暴力原則」迷思中掙扎。警方先是徒手推撞、使用胡椒噴劑,市民高舉雙手、戴上外科口罩和包上保鮮紙,並搬出鐵馬隔開雙方。警方使用大量胡椒噴劑和發射催淚彈,市民手撐雨傘、戴上N95口罩和眼罩、穿上雨衣,並以塑膠索帶、單車鎖,築搭鐵馬陣保住防線。警方後期多以警棍、圓盾、胡椒噴劑,另添催淚水劑,又徒手扯去雨傘和捉走部分前線示威者;市民則戴上安全帽、電單車頭盔,手包軟墊、浮板或緊握自製盾牌擋隔。整個過程,民眾皆以防禦姿態應付。直至佔領晚期,部分參與者苦惱,如何既顧全輿論觀感、不偏離非暴力原則下,又能重奪主導姿態,不再捱打、甚至主動脅迫政府讓步;衝擊立法會惹來輿論反彈後,便有人提出「以武制暴」的理念,相比捱打較之積極,又未至於武裝革命,仍屬於非暴力原則之內。勇武派由此逐漸形成。

後雨革的抗爭蛻變:本土思潮的誕生

佔領尾聲及失敗後,隨之而來一連串不合作運動 ── 旺角鳩嗚購物、捍衛本地熟食小販、反走私光復社區行動。行動的抗爭模式,由人海戰術、長期佔領固定地點、社運組織牽頭,轉為人數較少、機動性強、且半民眾自發的流動遊擊佔領。對象由逃避公眾的政治人物,轉移到眼前只管執行命令的黑警,挑戰其執法,使之疲於奔命。議題亦由港豬不太清楚的政改普選,轉為關切日常生活的本土利益。這連串行動,都是港人抗爭習慣的蛻變。

反走私光復行動 ── 本土派的先捷小勝與勇武示範

當中,反走私行動更是一改傳統示威方式,憤怒的港人,受夠大陸人有如蝗蟲的不文明行為,對他們拖喼、手推車阻塞街道,令自身社區環境極度擠逼,尤其走私水貨的亂衝亂撞、亂拋垃圾,恨之入骨,亦受夠警方和政府敷衍了事的處事態度。半組織發起或參與、半民眾自發,連續於數個星期天,針對走私問題嚴重的社區,自行驅趕走私賊人,戴上口罩、舉著驅蝗標語,叫囂怒罵街上操蝗語的大陸人,和平日視若無睹卻突然路見不平的港豬,甚至怒踢大陸人的行李喼,以宣示積怨已久的不滿。行動容讓市民主動自由發揮,而且動員能力不俗,開始擺脫以往被動聽命於社運領袖,甚至擺脫佔領時被動等候政府回應的姿態。

抗爭蛻變 ── 由「勇武」延伸「本土」

此種抗爭蛻變,手法顯然一反「雨傘革命」的和平原則,明顯醒悟到佔領失敗之因,在於過分和平的乖巧馴和,以及對黑警的暴力和暴政的囂張實在怒不可遏,於是全然摒棄和平消極的原則,改以主動出擊來釋放壓抑已久的憤怒,並證明和平方式已不合時宜、不設實際。當中參與者,大多贊同佔領晚期所提出的「以武制暴」理念,而議題焦點由抽象離地的政制改革,變成切身易明的本土生活,除了擴闊港人爭取民主社會的路線方向、抒緩港人連月來受普選議題苦苦纏擾的心神、帶給港府差劣施政的新一輪衝擊,更豐富了勇武派爭取民主的意識內涵,轉化為以香港本土利益發展為唯一考慮的本土派。

一鳴驚人 ── 本土派迅速抬頭

不少有別傳統泛民陣營且較冒進、另類的社運組織和人士,以及開宗明義以本土自居的新興組織,因其另類的抗爭主張及手法,並類近本土而迅速壯大,大行其道。本土派的理念,主張爭取和完善本地港人優先利益,以及捍衛本港的核心文化及價值。本土思潮的蘊釀,嚴格而言可追溯至2012年D&G禁止香港人攝影風波;理論上,某國家或城市要求頒布以自身國家或城市利益為優先的政策,實屬荒謬,這種本土意識的萌芽就是意味著,某國家或城市的施政已漠視自身居民而側重外籍人士。而事實上,香港萌生本土思潮,毋庸置疑就是源於中港矛盾日深、蝗蟲殖民掠奪而令香港人感到族群自處的威脅,於是訴諸爭取本土利益,以抵抗中共日益殖民、同化香港的侵蝕

為自身族群、社會和社區,爭取更多利益和維護原有文化及價值,原本就毋須特別標榜為「本土派」,只要是土生土長的人民,以及對自身原生地懷有歸屬感,便會自然認同和支持本土理念。可是,香港人骨子裡就欠缺一種族群自身認同,先歷大英帝國統治、後被中共搶來管治、引發大規模移民潮,經常徘徊身分認同的轉移與游離,導致香港人不太重視國籍身分,甚至地域族群認同。由此之故,本土思潮其實是香港人初接觸的新事物,再說白一點,更是中共蠶食香港而逼出來的政治抗爭工具。加上「雨傘革命」失敗,重現並催生出偏向勇武的本土意識,卻同時惹來其他陣營批評、杯葛,導致族群認同感早已薄弱的香港人,更加誤信「本土」只是政治工具,並且產生負面印象。結果,今天大多數港人,仍未重新接納和支持本土理念

長遠上,本土意識必須逐漸植根在每個香港人的心目中。短期上,「本土派」卻是可見將來,唯一可能成功實現香港民主和擺脫中共魔爪的出路。皆因本土理念本質上,就是強調香港人的利益,防止大陸人瓜分本土福利和赤化本土價值,絕對是直接抗拒中共的政治主張;假若進一步加強本土意識,必能強化港人對香港的族群情懷,發展出接近民族主義,達致「港人自強,驅除蠻夷」。不少較冒進、另類的社運組織和人士,以及參與抗爭的青年知識分子,先後洞悉本土理念的重要與優勢,而提出香港脫離中共政權後,可行的嶄新政治主體理想 ── 分別有「城邦自治」、「歸英獨立」、「港獨建國」等等。本土派的迅速抬頭,派生出多元化的本土民主政治實體想像,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本土派方向:由「攘外」轉為先「安內」

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 唾棄泛民、懲罰學聯

光復行動,成功迫使政府調整自由行政策,為剛萌芽的本土派,取得小捷,打了一支強心針。民眾自發的小勝,相較於多年來傳統社運組織的領導式、永續式屢敗屢戰,來得更有說服力,所以不停翻算「雨傘革命」失敗的舊帳,全力唾棄不時騎劫和撤退的泛民議員,追究罷課到佔領一直擔當大會地位的主要領導者 ── 泛民青訓中心「學聯」,指揮失當、出賣前線義士和營造偶像崇拜。「雨傘革命」主要參與的青年大專生,因誤信學聯領導而或受傷或被捕,故憤而發動「退聯」,不再任由學聯自動代表大專學界、不再讓她擔當學運的代理人;港大、浸大、理大、城大先後退出學聯,學聯僅剩下四間院校,苟然殘存,號召力也再次回復佔領發生前,無人理會。

(「槍打出頭鳥」容形不當,若是本土理念者認為那些「出頭鳥」是好的,就沒有人打)

驚醒夢中人,認清殘酷現實 ── 力斥「左膠」想法

翻舊帳、究其過,為的是喚醒間中關注香港社會而懵然不知的黃絲帶,緊記「雨傘革命」這副照妖鏡的教訓,摑醒佔領後盲目信仰政治明星而不知就裡成了政治籌碼的村民。退聯連番成功後,象徵本土派的組織和自稱本土派的支持者,則轉而大肆抨擊、狙擊「左膠」。凡是行動無作用(俗稱鳩做)和手法無厘頭(俗稱戇膠)的老中青,一律被標上「左膠」代名詞,從而矮化和斥責這些組織和市民,仍然不顧香港政治現實狀況,依舊做出與傳統社運組織無異的無用抗爭。因著添美村、藝墟、雨傘節等膠化活動,本土派更直率否定這場輸得徹底、甚麼也爭取不到的「雨傘運動」,直斥他們仍舊悲情留戀和紀念這一次失敗,還自欺從中贏得不少成果。

「安內」的必要 ── 為要一心「攘外」

交織勇武派思想的本土派,發展至此,由原來「攘外」對付港共政權和黑警,轉而先「安內」削弱甚至擊潰多年來把持抗爭方向、限於領導式和徒勞無功、永續式的傳統社運界。目的是掙脫僅限政棍、社運痞子為代理人引領而又形式化做樣的抗爭枷鎖,赤裸地揭露他們脫離政治現實的荒謬和撈政治油水的心術不正,從而清除任何阻礙嶄新抗爭理念宣揚與實踐的阻力,以讓本土派能夠專心一致、實事求是對付暴政,建立香港真正的民主社會。

方向轉變的檢討:「安內」對本土派的影響

然而本土派奮起「安內」的方向,卻無助自身力量成長。打擊社運舊派勢力,使盲目跟隨政治代理人的港人,頓然失去了可寄生的依賴;本土派的籌算,似乎希望他們驚醒過後,加入本土派,藉此壯大己方勢力,現實情況可是大多數依附者未有進一步轉投本土派陣營。本土派的迅速崛起和百家爭鳴,冒升於佔領後緊接的光復行動和退聯公投,但社運日久,總不免熱情消退、民氣稍息。及後,本土派長期埋首與舊派爭功諉過,既使人厭倦社運界的爭拗,又錯失了向這群剛甦醒的市民甚至港豬宣揚本土意識的時機。

對外未有宣傳本土派 ── 未能說服「左膠」、「中間派」

曾滿腔熱誠爭取普選的黃絲帶,其中大多數在佔領期間及失敗後,都沒有緊貼社運和時政,莫講支持本土派,就連為何退聯、為何狙擊左膠、為何唾棄泛民,甚至泛民是否包括社記、人力、范國威黨,本土派的城邦派、港獨派、歸英派之間的主張分別,都不太清楚。他們不是絕望、死心,就是偶然熱心一下。倘若間中關注時,發現此刻社運圈盡都是彼此爭拗,或是狠斥左膠,他們便會不究其因而厭惡政治,大條道理死心,或會突然惺惺作態,成為道德判官,不理前因後果,認定本土派分化、攻擊同路人就是不對,甚至判定本土派就是共諜,讓「共產黨最開心」。如是者,懵然不知的黃絲帶、不知就裡的村民,不但未有認清政棍、社運痞子的猙獰面目,未有轉而支持本土派,甚至對本土派反感。

(本土理念組織剛萌芽,何來這麼多資源? 什麼組織都有人反對,支持的自然會支持,何能理會這麼多?)

再者,許多參與光復行動和支持退聯的,亦未有自身認同為本土派一員。反走私的,部分出於厭惡自由行擾民。贊成退聯的,部分亦出於不恥學聯不肯改革的囂張與自負,及為保聯而使盡卑鄙手段的做法。當時兩次行動的支持人數不少,卻給了本土派一個假象,以為坐擁一定數目的支持者。然而,反三跑、反人蛇、和本土派遊行,動員卻人丁單薄,落差甚大;仔細回想,先前支持光復和退聯的聲勢,跟支持本土派的理念,卻不存在直接關係。

(不存在直接關係的行動,也有宣傳作用。)

對內未有深化本土派 ── 未有釐清本土意涵

另一方面,本土派參與及牽引一連串佔領後的不合作運動而迅速冒起,但稍博得市民注視,則轉而耗費過多心神,埋首奮力「安內」,未有進一步深化及鞏固本土派的意識內涵,和建構本土理論的完整論述,以致錯失當時宣傳本土意識和吸納支持者以壯大本土派的熱潮。其實,本土派的成長仍然處於初生階段,上文點出本土派,由佔領後期一群為香港實現民主而積極尋覓新出路的港人,先是傾向勇武思想,後再進而發展為以本土為體、勇武為目前形勢的常用手法,本土派陣營由是倉促下孕育而生。

如此,本土派目前的行動,大多夾雜著勇武抗爭的傾向,除了高調關注本地熟食小販文化、和居住社區的商店不被赤化而單一,以及部分新興組織探討本地學童與雙非福利問題、社區基建設施與樓宇維修等本土議題。平日的示威,大多高喊著「打倒共產黨」、「香港獨立建國」、「我不是中國人」、「黑警死全家」、「梁振英落地獄」等空泛口號。可是,在這種直接落區表達訴求和曝光率高的行動中,卻幾近沒有提及過街站文宣所探討的本土議題、或是關乎本地勞工權益、反對普教中、長者安老政策等本土權益爭取;對於國泰工運,本土派更缺席,沒有相助。平心而論,現時本土派的發展表現,確實尚未稱得上真正本土,亦往往被人誤會或嘲諷為只有勇武衝擊的爭取路線。

(市民不滿上街喊話、發洩,需要規範別人說什麼嗎? 作者不是認同「光復行動」嗎?「打倒共產黨」、「我不是中國人」、「黑警死全家」之類的「口號」早在雨傘革命時(光復行動)有人喊,直至現在;不少支持者也因「口號」而醒覺。香港一大堆事情都有其他有本土意識的組織在關注,作者所謂的「本土派」為來資源關注這麼多? 如國泰工運,不是捍衛勞工福利的組織最適合的嗎?)

沉醉黨爭、各據一方、消耗己力、不利大局

更甚者,本土派的「安內」方向,更無意中激化黨派之爭,某程度消耗了自身力量。被「安內」的主角──多年來領導和參與香港民主的港式左翼、大中華分子,不甘於被批評、被淘汰,失去原有的話語權和領導地位,於是奮起反駁、狙擊和嘲諷新興的抗爭力量,又不分青紅皂白去偏護被抨擊者,意圖圈地劃區,鞏固己方力量。由是,社運界儼然出現兩邊壁壘分明、互相傾軋的新舊抗爭陣營。可是,香港社運生態發展至此,實在不太健康,除了上文所言無助本土派成長,實則上更無法完全肅清舊派阻力,反而挑起對家更強烈反彈,本土派也唯有耗費更多精力於「安內」之上。雙方彼此攻擊,演化為意氣之爭,私怨為首、大局為次。

各自搶著某些政治議題據為己有,雙方除了關注政改,舊派只談本地農業、菜園村、劏房、出版自由、言論自由和建設民主中國等等,新派則只談自由行、新移民瓜分福利、走私水貨、雙非學童、非法入境、黑警誤捕濫捕和實現嶄新政治主體的香港民主等等。對方爭取的議題,變得不敢觸碰,成為對方陣營的專利。誠然,這種各自為政、坐視不理、互不看好的派系爭取,實在有損爭取各自議題的力量,對大局發展總是不利。

(目前是要遍地開花的時候,各有各關注的議題;此仍民主、自由社會下的「分工」,無需統一戰線!)


亂扣帽子、分黨分派、虛耗民氣

「安內」之中大肆抨擊「左膠」,無知的參與者也遭標籤,使人心灰意冷和虛耗民氣。「左膠者」的範圍甚廣,未有絕對的定義,主要是上述主角 ── 壟斷香港社運的政棍和社運痞子,他們的抗爭思維主要傾向左翼思想和帶有濃厚大中華情意結,大多都過於失真,泛濫平等大愛、站在道德高地嚴人寬己,而為非港人爭取居港福利及雙重標準抨擊同路人,又把爭取香港民主與中國綑綁一起,自負和天真的企圖由香港一城為中國一國建設民主,他們的所有抗爭行動亦大多無用和焦點錯誤,故被稱為偏離左翼思想的「左膠」和「大中華膠」。

然而上文提及,行動無作用及手法無厘頭的抗爭參與者也都被歸入「左膠者」,正因其成果和手法,也都類近上述刻意執著膠化路線的傳統社運組織。他們或許,既被傳統社運組織多年來的抗爭模式所荼毒,又被「雨傘革命」的光環和傳媒的篩選報導所誤導,他們又或許,以為自己所能接受和付出的抗爭路線也僅限於此。以致這群仍然有心爭取香港民主的平民,有別於有意醉心社運的「左膠」,無意地做了類近「左膠」的行為,準確來說,他們極其量只是一群沒有鮮明政治意識取態的「真心膠」。

可是本土派極力攻擊「左膠」,把「真心膠」的平民也都歸入一類,無形中把爭取民主的全體群眾力量,分割成兩大陣營,甚或多個意識取態 ──「左膠」與「非左膠」,非左膠亦包括「本土派」、「和理非」(或稱中間派,純然的和平爭取)、「港豬」(政治冷感的睡蛙)和「藍絲帶」(助紂為虐的惡霸)。被標籤的無知參與者,自然心覺冤枉、不高興,由是心灰意冷不理政治,或是決意投入「左膠」舊派陣營的懷抱。除了兩派沉醉於黨同伐異,亦把關心時政的普通市民牽扯到黨爭之中,導致香港民主的抗爭進路,停滯於黨與黨、民與民的路線爭拗,消耗整體關心政治的民氣。

(那些「豬」分三大類,第一類:猶如被賤男騙了上床、騙了錢還為痴情感恩的傻女一樣—沒法救,第二類:用「大愛」來合理化自己濫交—可能是他們的人生價值,第三類:沒感覺—沒有心。對著沒法救、價值觀不一樣或沒有心的人,無需花太多氣力去說服他們。能清醒的人自然就會支持。我們要做的是「宣傳」多於「說服」。)

方向反省與調整:本土派的確立

筆者對香港政治和社運了解不深,但敢說「本土派」是爭取香港民主的大勢所趨,以及唯一可行的出路。按上文的大概分析和本人的觀察,提出以下可能有助確立本土派力量的四大方面建議。

(一)釐清抗爭手法 「本土」與「勇武」的內外關係

本土派必須釐清所抱持的抗爭手法。首先,須分清「本土」與「勇武」的關係。上文所言,許多人對本土派一知半解,未有查詢了解或自行思索,便主觀地混淆「勇武」就是「本土」,繼而矛盾地嘲笑本土派的行動,只有一味「衝」或是不夠勇武。「本土」是多元化、多面向、可塑性大的政治主張,只要關乎香港本土利益及文化,便有責任維護和爭取。而「勇武」則講不上任何政治主張,只不過是較冒進程度和傾向身體力行形式的一種抗爭手法,比喻而言,「勇武」是外在的電腦硬件,未有驅動其發揮的系統程式,「本土」就是其內在系統。

「勇武」是因應政治對手的態度及手段,和政局的形勢而催生出來。故此目前「本土」以「勇武」為常用手法,也不過是形勢所需;若倒果為因,誤會「本土」只有「勇武」,也實在對香港政局不求甚解、離地無知。因此,本土派的抗爭手法,可亦武亦文,文武兼備。除了「勇武」,聯署、文宣、街站及論壇討論、遊行等較之「勇武」程度溫和的行動,也都可以宣揚和爭取本土派的政治主張。

「本土」與「左膠」的本質分別

然而,同樣必須釐清的,就是實踐這些溫和抗爭手法時,必須標榜「本土」與傳統「左膠」的分別,而分別就在於抗爭的焦點和內容。上文提及「左膠」的抗爭手法總離不開無用和焦點錯誤,例如年復年的遊行集會,喊喊口號、唱唱歌,便散水走人,散水前最重要是捐錢,以作下年經費所用;坐下天馬行空地討論抽象理論,一旦立場不同,就詭辯冤枉對方不理性,拒絕討論;更有「雨傘運動」BBQ、打邊爐、「今天我…」、煽情矯情的藝術品和紀念品。例子實在多得罄竹難書。

抗爭作用成功與否,就是取決於焦點和內容,本土派或文或武的行動,都必須有清晰的焦點和明確的議題內容。目前為止,本土派曾先後兩次被詬病行動膠化,質疑同犯左膠錯誤,先是捍衛本地熟食小販,被指擺檔「Cap水」,以及近日本土派遊行,被指鳩行鳩嗌。加上,本土派長期「安內」的態度,多是嘲諷、恥笑的「食花生」心態,以致不知不覺焦點模糊及錯誤,疏於實事求是 ── 明顯例子就是近日非法入境、逾期居留的人蛇問題,相對地,本土派花上較少精力狙擊出賣工人的工賊會、出賣港人的入境處,以及紅底親共的大愛小學,反而把焦點轉移到沒有多大作用的行動之上,一窩蜂改圖、改花名、起底攻擊蝗蟲肖友懷和「犯法又點喎」女童星

(這只是作者的看法......不要跟我說沒有對準政權 / 議題之類......不解釋。)

曾犯下焦點模糊、內容不明,以致被質疑與「左膠」無異、甚至被「左膠」揪秤痛腳並乘機轉移視線,本土派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參與者,都必須認真反省其抗爭的實踐,以及突顯「本土」有別於「左膠」的本質分野。回想那次我們曾經沖昏頭腦的小勝 ──「光復行動」,走私賊擾民阻街,便針對驅趕,黑警打人濫捕,便奮力抵抗救人;數星期的示威,蝗蟲銳減、市面回復安寧,但收緊一簽多行的「一周一行」頒布前,不少「左膠」和「港豬」仍然不屑地批評行動無用。但今天,再無人敢說「光復行動」無用,本土派終可吐一口烏氣;而那次行動的焦點和內容,是多麼純粹、多麼直接,才取得成功。

而上述提及的行動失誤,亦提醒本土派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所有行動的內容都須有堅實理據,可解釋說明;又要明白和接受並非所有行動都有明顯成果,也有長遠「深耕細作」的行動需要;更關鍵的是,行動儘管未必即時奏效,一切內容與焦點,都必須以「取得成功為本」,從而思索和訂定短期內最快取得成功的有效行動。具體而言,上文檢討的「口號」為例,印證所有行動的內容和理據,不僅僅抽象空泛、高陳義的主張,不可或缺的是緊緊扣連本土議題,讓港人有機會了解甚或支持本土派的抗爭行動。而本土派的支持者和行動參與者,亦必須主動探討並牢記本土派所爭取和維護的本土議題,從而在抗爭中言之有墨、行之有理。簡單而言,就是承接「光復行動」的行動精神。

(我想反問作者「光復行動」的行動精神是什麼?)

(二)釐清不同對象的對待態度

上文檢討本土派「安內」的負面影響,尤以陷入黨爭,消耗己力,繼而虛耗民氣。筆者認同有必要「安內」,「左膠」的禍害潛伏香港多年,「雨傘革命」難得揭穿其醜陋真面目,黨爭確實在所難免。然而,本人又認為本土派應調整「安內」與「攘外」的先後比重,轉為兩條腿走路,同時進行,甚至主力「攘外」、副而「安內」;並且深化本土意涵,強化本土派,此消彼長下,減省黨爭消耗,此則詳述於第三點建議。再者,筆者在此建議本土派,釐清不同對象的對待態度,以減少消耗民氣。

本土派對各陣營的簡單歸類及強硬態度

綜觀本土派的「安內」態度,發現大部分人把香港政治的持分者,簡單分為「共匪」、「左膠」、「非左膠」的對象,但本土派以外的,包括共匪、左膠,以及和理非(或中間派)、港豬和藍屍,全都待之相近態度,就是狠狠地力斥其非,儼如非友即敵。固然需要打擊「共匪」和認賊作父的「共狗」,以及社運舊派勢力「左膠」,但這種粗略歸類,並予以相同力度的抨擊,卻令其中被標籤的無知又有心抗爭的港人灰心喪志和反感,而偏向「真心膠」的「左膠」給人拿來與「共匪」相提並論,亦覺得忿忿不平,以致民心衰頹、黨爭更烈。

(本土意識者各有其自由意志,認為有需要強硬的人便會強硬。本土意識的興起,就證明民心興起,何來衰頹? 清醒的人自然就會支持,無需刻意花太多氣力於太笨的人身上。)

釐清不同陣營──重新歸類及態度軟化

筆者建議本土派對不同的政治持分者,再作細分歸類,並予以不同程度的對待態度,以保住民氣和己力不被消減,大局為重。以下按個人觀感和觀察而分,以供參考,並附上圖示。態度由極度惡劣至稍為不滿,抨擊力度由全力至微力,耐性由完全沒有至尚且忍受,三者皆由先而後來表述。第一大類,應全力擊潰和扳倒,先是頭號仇敵 ── 港共政權、建制賣港賊、黑警,三者不分先後;其次是狼狽為奸、助紂為虐、趨炎附勢的港奸走狗 ── 藍屍、篤灰內鬼。第二大類,則比第一類稍微力弱,只是表面上陣營不同,看似同路人,但卻是偽善叛徒,同樣仍須全力攻擊。先是自私自利、心術不正、各懷鬼胎的抽水老屎忽 ──泛民政棍、傳統社運組織領袖、學聯老鬼等偽左翼、死「左膠」;以及活在自己世界的井底蛙 ── 討厭政治的死港豬、自命清高的死和理非。

第三大類,則是本土派可減少消耗民氣、使黨爭降溫的對象,調整原來一味無情攻擊的態度,間中兼以較溫和的批評辯駁、循循善誘的說理勸諫,達致軟硬兼施、剛柔並濟,或許有助同化他們貼近本土理念。這類對象包括,好心做壞事的豬隊友 ── 死心塌地追隨政棍的小腳色,偏向「真心膠」的「左膠」,如泛民、社運組織、學聯、學民的成員。最後還有無知犯傻和相同陣營的豬隊友 ── 無知但愛港的港豬、和理非,乃至「真心膠」為港付出的平民,甚至本土陣營內的「本土膠」。

(能清醒的人自然就會支持,無需刻意花太多氣力於太笨的人身上。)

(三)本土意涵的探討、深化與沉澱

對內深化本土派 ── 探究本土意涵

除了「安內」與「攘外」,也須同時強化自身實力 ── 針對香港本土各項議題,深入探討,建構論述。一、先肯定本土範圍所在 ── 擴大和整理港人優先利益和核心文化及價值的多方面本土議題。二、具建設性的提議 ── 自發研究並提出相應的完善和捍衛的理論,甚至政策方案。三、對症下藥 ── (1)邀請相關議題專家,進一步研究分析步驟二的初步提議,及提供專業意見;(2)接觸相關議題的本地港人,與他們並肩共同爭取;(3)循可行的途徑向局方爭取和提案;(4)同時研究民眾自發及有效的抗爭行動,必要時採取具體行動。

(本土組織過往取得成果,就證明了他們具備的「專家」能力或人才。)

對外培養本土思潮 ── 向民間宣傳本土意識

實行或完成「安內」時,積極並盡量鞏固和整合今天四分五裂的香港內部政治力量,重新提升港人對本土議題的關注、加強其本土意識,甚至全民接納並主張本土理念,促成香港民族身分認同感。長遠具體的「深耕細作」:一、先自行開設及爭取更多公共討論平台,如網上討論區、街站、論壇、集會等等。二、鼓勵港人主動關心社會、議論政治,尤其議題相關的市民,更自主探討本土議題,仿效上述「對內深化本土派」的步驟一及二,使本土思潮更加普及化和大眾化、降低本土探究的門檻。三、驅動港人更自主付諸行動,為香港社會付出和貢獻,除了仿效上述「對內深化本土派」的步驟三,更可自發撰文、參與或創立組織、甚至參選從政

(一直在進行中。為什麼作者像完全不知情似的,但又可以提出很詳細的建議?)

沉澱本土派內的理念分野

上文指出本土派內,亦存在路線不同的理念分野 ──「城邦自治」、「歸英獨立」、「港獨建國」等。這些同屬本土派的理論主張,共識認同「民主」政治方針,但他們再進深思索,高舉「本土」精神來擺脫中共政權以後,實際以甚麼政治實體結構及形式來實現「民主」施政、建立「民主」社會。因而分別想像出不同的本土民主政治實體的理論 ──「城邦派」中港區隔,華夏聯邦的城邦自治;「歸英派」歸屬英治,香港獨立為城邦自治;「港獨派」不歸屬任何國家,以香港為主體,實現獨立建國。 雖然派內的不同理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為長遠確立本土派,引領香港真正走上民主路,沉澱多方理念分野是不能逃避的成長。對於香港目前政治格局發展來說,儘管「本土派」初抬頭,但派內進一步思索本土下的不同民主政治實體呈現,已經相當另類、冒進、前衞而且罕有,更各自獨當一面、平分秋色。可是,其具體操作的討論和港人接觸的普遍性,也仍然粗疏尚淺;並且,各方理論也暫時不敢對談和嘗試融和,本土派崛興之時曾發生「城邦派」與「港獨派」支持者的理念爭議,觸發網絡一輪隔空罵戰,稍息後暫未再現各派對談

(作者很喜歡提議有規模組織和官方式的做法,那些建議並不適合(民間)本土組織的情況和性質。)

然而,不論是具體操作的論述,還是香港政治現實需要,也都必須融和本土派內的理念分歧。香港民主發展,現正處於群龍無首的格局,昔年爭取民主的代理人「左膠」面臨淘汰,一向習慣被統領的群眾也萬無方向,正等待一個強而有力的新興抗爭力量指點迷津,或是坐以待斃,等待中共全面扼殺香港。故此,有必要把握時間,盡早化解派內矛盾,以團結本土派整體抗爭力量,堅實地打倒港共政權。而釐清和整合本土派內的不同理念,甚或昇華出新一套嚴緊具體的本土派理念,更能向港人展示研究民主實踐的本土理論,既認真且可行,讓港人放心信靠本土派。最後,鑑於香港現時多變的政局,磨合本土派是必須的應急準備,假以時日捷足先登,抓住「燙手山芋」,就是大贏家、香港民主歷史的創始者,亦避免因內部分裂而陷入各派割據,甚至內戰的紛亂局面

(言過其實。臺灣這麼多民間組織,仍未到紛亂局面,香港的「亂」算得到是什麼?)

(四)預計民主成真後,本土派未來的政治參與

切忌走回頭路 ── 容讓、鼓勵、同步與港人自主成長

後佔領時期,港人的抗爭模式和思想迅速蛻變,由「人民示威」挑戰「政府權威」,延伸至顛倒固有「民眾參與」與「組織領導」的主次關係,極力渴望由下而上重掌抗爭的主導權,擺脫一直由上而下領導限制的被動參與。而本土派的崛起,同時包括較冒進、另類的傳統社運組織和人士;不少由無權的平民,躍升為新興本土組織及或知名的組織領袖;以及一群比其他政治陣營更加意識前衞、走得更前,且依然默默耕耘的無名參與者。本土派現時稍佔優勢的那種優越感和自豪感,日後假若成功實現民主,長遠可算是隱憂,必須儆醒和小心,以免重返回頭路,重犯泛民等「左膠」、甚至比「泛民」更「泛民」把持壟斷、窒礙香港民主發展,阻礙港人抗爭思維的急速成長。

「組織與領袖」的責任 ── 無私心輔助民眾、常反省與時並進

筆者癡人說夢的,為不久將來香港實現民主後,預先建議本土派的未來政治參與,以作參考提醒 ── 須清楚劃分本土派「組織者」和「支持者」的功能,兩者皆須清楚其與「民眾」的關係。「本土組織者」方面,「聽命於民」為大原則:(1)不參政的民間社運組織,應表現積極輔助及促進「民眾」關注本土的性質;(2)參政為代議士,甚或執政者,所有工作須為「民眾」利益著想。不論參政與否,皆須毫無私心、與民心和時代並進,樂見組織及政府年輕化,經常反省和檢討自身的理念和手法,避免重蹈今天過時的傳統政界及社運界的覆轍──自居領袖、利用群眾,撈政治油水,脫離政治現實,漠視民心趨向。

(大部份本土組織是民間組織,不一定是社運組織。有沒有民間組織政黨化,暫是還是未知之數,但肯定的是,民間組織不可或缺,它們只然有其路線和用處。)

「支持及參與」的投入 ── 自發鼓舞群眾、營造本土氛圍、促成民主社會

「本土支持者」方面,則恪守上文「深化本土意涵」所建議自發培養本土思潮的工作,以自身少數的自發「民眾」,感染大多數的「民眾」自發,打造港人熱衷關注本土議題的風氣。並且強調民眾自發主導,逐步去組織化,減低大會組織的領導色彩及比重,實現「民眾自主、組織為輔、執政為僕」的政治格局。最後,務求鼓勵全民主動議政、監察、甚至參政,維持政府以民為本,逐步全面達致人民作主的「民主」精神 ──「政府為僕、人民為主;小政府,大民意;大政府,小市場」

 (這是作者的「民主精神」)

自身的反思:我們與本土派的關係

香港民主革命的真空與補足 ── 本土新希望

由天方夜譚的未來預計,回歸現實,反思我們港人如何在本土派茁壯成長的環境下自處,以下僅從「本土派支持者」的角度反省,反之亦然也是「左膠支持者」的反省所在。「雨傘革命」以後,只要曾對這次抗爭抱過希望,不論哪個陣營也都會悲哀失落。但是,失望總不能絕望,因為我們每天始終仍舊活在這個港共政權以下,總要痛定思痛,重新出發。同時,接踵而來就是依然尚未死心的「本土派」發動連串抗爭行動,聲勢浩大,似乎就是港人重新出發的同伴。

香港民主路的分裂 ──「自我」歸邊及歸罪「他者」

上文所言的長期「安內」,既讓我們對「雨傘革命」期間虛偽黃屍 ── 左膠、和理非,假裝堅持、快樂消費抗爭、騎劫和出賣前線,宣洩怨憤、委屈、哀痛。又因標籤並抨擊「左膠」和非本土陣營,以致我們不但樂於恥笑「左膠」,而且害怕自己被人標籤、孤立。不知不覺,我們為了保住同伴、繼續抗爭,而急著將自己歸邊,自認本土派;加上樂此不疲的恥笑「左膠」和厭惡跟不上潮流的「非本土」無知者,而不假思索將他們歸邊,歸入「左膠」、「港豬」云云。甚至不自覺迷失於派系之間的黨同伐異,盲目偏護本土派組織及成員,主觀情感時常蓋過客觀理智。

群眾抽離於陣營 ── 右膠的難堪、分裂的反省、修補的嘗試

最近,本土派某些行動被指有如「左膠」,被標籤為偽右翼的「右膠」。這些批評,使我們難堪不已,重複我們所痛狠左膠的錯誤,犯上五十步笑百步的雙重標準。「左膠、右膠」的督責,提醒我們必須三省吾身,不要盲目追捧組織和領袖,以免被任何陣營的,例如本土派,主流組織及領袖的權威意見所影響,應以獨立思維分辨意見和理性自主思索有效的本土抗爭行動,達到「從我們建構整個本土,整個本土不從屬領袖」。支持本土意識,亦毋須把自己完全歸邊為一派,迷失於黨鬥,成為打擊政治競爭對手的力量資本,以免消耗心神和助長黨爭影響大局;批評「真心膠」,亦毋須過分責難、咄咄逼人,把他們完全歸邊為左膠,以免壯大左膠朋黨聲勢和使人灰心,反而嘗試軟硬兼施勸勉,不再留戀和紀念失敗,一同承擔錯誤、一同繼續嘗試可行的本土抗爭行動。

(試舉相關例子解釋如何過分責難、咄咄逼人)

結語:覺醒 ── 本土是港人民主的最終出路

最後,面對本土意識崛起且大勢所趨,我們港人抗爭的自處,甚至香港民主的前途,筆者的答案就是,全然內化本土意識為自身抗爭的精神。除了意識上完全接受「香港族群」的身分認同,不僅視本土為「政治工具」;並且強調民眾獨立自發、成功為本,不再由權威領袖或組織所統領,不再被動地響應行動,取而代之是皆因「香港族群,人人有責」而群策群力,主動思索改革路向。故此,港人全盤提倡「本土意識」,並非狹義歸附本土「派」,而是廣義地本著土生土長的港人責任,以及對香港原生地懷有歸屬感,以建立真正屬於「香港本土族群」的民主社會。「雨傘革命」雖然失敗,卻使「香港本土族群」意識甦醒,本土抗爭為香港延續並開闢了一條可能成功的嶄新民主路。

 - 熱血時報網站連結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6-05-2015/23448
- Copyright © 2015


==========

這篇文章的技巧,跟中共、親中統派施予軟化「台獨派」(亦即台灣本土派)的文章很像。向對象先揚後抑,再改變其方向。流程如下:

1. 先背景,表揚過後的其功績。令對象飄飄然。 

2. 再抨擊對象的攻擊對象(左膠、共匪),使對象放下戒心。 

3. 為了阻止遍地開花,挖一些沒大作用的行動(一個大戰略上難免發生的)作為切入點,注入作者一些非常不想對象幹的事,並定為錯失。 

4. 向對象使用Over-flow 混合Point 2,如較近期的「反三跑」、「懷友案」......嘿!連國泰工運都扯進來。 

(Point 3 + 4就是出現Point 2所攻擊對象的思維、想法和說法,用罵「左膠」、「共匪」來掩飾自己係「左膠」或「共匪」) 

5. 提出建議,改變對象方向(統一戰線、溫和),此乃Mis-direction。


作者很喜歡提議有規模組織和官方式的做法,那些建議並不適合(民間)本土組織的情況和性質。我們要做的是「宣傳」多於「說服」,「深化民間」多於「深化本土派」,總結就是「遍地開花」!

(Over-flow和Mis-direction,參考<<影子藍球王>>)

香港年輕人的歌集 1

麥浚龍 - 耿耿於懷


鄭希怡 YUMIKO 燈隔熱

鄭希怡 YUMIKO 相對濕度

Alex Fong 方力申 & Stephy Tang 鄧麗欣 - 好心好報

容祖兒 Joey Yung《16號愛人》


Wednesday, June 3, 2015

城邦論與台灣主權

香港城邦論的陳雲說:「左翼以為我是城邦孤立派,民主黨以為我是搞港獨,國際派以為我是投共了。」他辯解說,其實城邦論才是「真正的中華政術。」

香港本土派理論旗手陳雲出版《香港遺民論》與《香港城邦論》在香港引起熱烈論戰。圖片來源:編輯自製

城邦論主張:

一,由周邊的台、港、澳開始,和中國,同時具備主權的四方締結成為中華邦聯。台灣加入邦聯,它的獨立自治權會比香港的大。邦聯在軍事權統一體制下各地可以保有治安力量及象徵式的防衛力量。外交方面,彼此釐定權限。各地行政獨立、財政獨立、司法獨立,邦聯設立協調辦法。

二,再推展到中國大陸地區,適當以地方自治的方法處理清朝這個滿蒙帝國帶來的蒙古、西藏和新疆的外族領土,奠定華夏以文化立國的憲法體制。

三,中華成立邦聯之後,可以用準成員、預備成員的方式,敦睦日本、韓國、新加坡,並且與漢文化流播地區(越南)及宗教文化友好地區(泰國、緬甸、不丹、斯里蘭卡)保持緊密關係。

依上面三個內涵,城邦論的城邦觀念來自周朝封建制度;把世界區分以漢人為中心的內外親疏層次有如中國傳統天朝秩序,以漢京城為中心,由內而外,依據「華夷之辨」,把天下依親疏畫分成漢人本部/朝貢諸藩屬/化外;納滿䝉藏新疆為版圖是繼承了和傳統中國大異其趣的大清多元帝國的遺產,看來倒真的比誰都還中國。

另外很有趣的是,一般批評是城邦論是香港自搞自的民主,不理中國,像是一個自顧自的小格局自了漢,但,天朝,天下等「華夏」秩序架構實在非常宏大,並不是自了漢的小格局。

任何體制的維持秩序保証,核心不外軟實力的共享價值和硬實力的武力。

邦聯成員內政自主,就這點來說,他很鬆散;他最強力的,也是起碼的連結是軍事的同盟。無論是中國古代周朝天下,早期瑞士邦聯,德意志邦聯,美利堅邦聯都是成員在共同防禦需要組成的軍事同盟。既然如此,城邦論就必須處理軍事武力的問題。陳雲的中華邦聯,邦聯各成員除了如他說的必湏「行政獨立、財政獨立、司法獨立」和「外交方面,彼此釐定權限」外,卻是成員在放棄軍事自主的條件下組成的。現在港澳並沒有軍事權,於是陳雲主張「中華四邦同時具備主權而締結成為邦聯,軍事權統一體制,各地可以保有治安力量及象徵式的防衛力量。」倒也順理成章。但他進一步認為台灣也當把軍權交給邦聯中央,這就出現了四層的問題:

一,無論邦聯各邦或周朝各諸侯,或者今天歐盟各國,彼此總體國力相差不大,撐起了一個勢均力敵的穩定的平衡關係,如今中華邦聯各邦大小極度懸殊,勢必不可能維持穩定的平衡關係。

二,武力是維持秩序的最後手段,因此西方歷史上的邦聯各邦和中國周朝各諸侯的軍隊自然就是維持各自內政自主權的依賴,如今中華邦聯軍事集權中央,邦聯自治的保證在哪裡?

三,台灣現在和對台灣沒有領土野心的美國維持了「準軍事同盟」關係,而其目的正在於防禦來自中國對主權威脅,怎可能輕易把軍事權交給由中國支配的「中華邦聯」?


事實上,以現實主義而非教條的民族主義的角度來看,在今天東亞對峙的現況,不要說台灣依2009年以來,中國一些軍方人士要求的,兩岸透過南海,東海爭端上的「合作」以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單單台灣如美國學者季禮說的依芬蘭模式走向「中立化」都是中國非常巨大的勝利,既然如此,要台灣交出軍權換取毫無保障的邦聯身分,不切實際。

儘管城邦/中華邦聯論問題重重,但他指出的「中國國土遼闊,勉強採取中央集權體制,無法照顧各地文化風俗而立法與權宜行政,必會成為官僚理性主義統制之國,損害生機,或者落入中央與地方脫離,無法把持大局的失敗國家。」到底是華人世界無可廻避,必須處理的事實。他說的「香港及台灣之華夏文化及現代化經驗亦可垂範中國本土,引導中國本土復正及復漢」從中國改革開放後,港台對中國曾經扮演的角色上來看也不能說是過分誇大,更不能說城邦論「遠中」,或「去中國化」,頂多只能說,城邦論的「遠中」,或「去中國化」是段段性權宜性的,其目的則完全相反。於是我們在感受到陳雲的深沈悲情之餘也當嚴肅地面對他指出的大問題。無論如何,《香港城邦論》會連續成為香港暢銷書年度榜首,自有有他的大道理在,不能等閒對待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865]

==========

「台獨」大師林濁水真是心水清,小弟擔心「獨派」是多餘的。

Tuesday, June 2, 2015

「臺灣」與「中華民國」戰略價值的分別

Q:社會上有個觀點認為,想將中華民國改成臺灣國未免太好笑了,雖然我不同意這是件好笑的事啊,何況臺灣人出國也多是說「I’m from Taiwan.」,誰聽過「I’m from R.O.C.」的說法啊?有沒有ROC的實用性遠低於臺灣的八卦?

A:我以外人的角度,去說一下這問題。

先利益申報一下,作為外國人(我是很坦然的承認),職業算是商人而不能不務實的我來說,直接承認臺灣就是臺灣,是最簡單,而且合乎現實的想法,包括郵件,辨認度的問題。以及你實際上就是要過海關,有不同的稅務政策,貨幣,軍隊和法律等問題。

而在文化上,對於有必要執行實務的人,臺灣人就是有他的性格和生活態度,用詞,獨特語言(以臺語為首的各種語言),傳統漢字,成長經歷,自我認同,自身的歷史等。不會說大家都華人或者「中國人」,就可以掩耳盜鈴,華人之間的共通性就像基督徒之間的共通性,但你總不會說義大利人的性格跟芬蘭人很相似。

至於意識形態就更簡單了,有些人會說,香港也看不起臺灣人,所以香港人對臺灣人與其他人也沒兩樣的差。但是這是落入二分法的陷阱,我就直接說,就算是對臺灣人抱著惡意的香港人,即,假設他們的態度是惡意或者輕視的 (例如上一代中年人),也絕對不會覺得臺灣人「是來企圖統治香港的侵略者」。

因為臺灣人在這個世代,九成五以上都沒有想要統治他人或者自己是別人恩主的想法了,你要對臺灣人來個欲加之罪,怎樣都去不到是侵略者。即使是對臺灣人有惡意,用另一個方面看,也是承認臺灣就是獨特的。

故此,就實務,商務與個人來說,的確就只有「臺灣」存在。

說了那麼多臺灣現實的好處,那,「中華民國」又為何而存在?再一次利益申報,我個人感情上,對於中華民國沒甚麼反感,即使他的歷史充滿了各種創傷,黑暗以及不公義,但是我不會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就感到不舒服。

站在這個立場來說,到底這個「約二千三百萬人在臺灣島上生存而自治」的國家(這個描述應該很客觀),自稱中華民國有甚麼理由和用途?為何有這麼多人堅持它,既然中華民國已喪失了臺灣以外的所有,甚麼力量支持它存在到今天,而且看起來還是能存在下去?我大概在很年輕時就思考過這問題。為此,我讀了一個碩士,看了很多關於國際關係以及帝國歷史的書。

自稱「東羅馬帝國」的好處

同樣的例子歷史上並不是沒有,西方的拜占庭帝國,基本上就是現在伊斯城堡,文化上是希臘。他們不據有羅馬但自稱「東羅馬帝國」,他們的人一輩子都沒住過羅馬卻自稱為「羅馬人」,他們自稱為帝國的正統繼承者,有著自己的教會。而憑藉君士坦丁堡的天險,它被長年的威脅和攻擊都延續了一千年,而這個國家相爭的兩黨還一個叫藍,一個叫綠。

但是羅馬帝國是他們自嗨的,他們喜歡別人叫他當羅馬人,大家給面子時就會叫一下,可是心裡還是覺得這些人根本是另一種人。而後世歷史學家,就直接把他們稱之為「拜占庭帝國」,因為東羅馬帝國這個名字太令人混亂思考了,最後成為了 AOC 那個生垃圾兵比別人便宜,以及建築物的血條比別人長的cost down帝國。

所以大家相信連國家都會輪迴轉生嗎?先不論有沒有這種神怪的事情。

不過要堅持自己當羅馬帝國,當然有些人單純就信仰,但是他還是有現實的原因的。你會看到即使是西方,大家都是搶著自稱為羅馬帝國。不僅是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連看起來完全跟他無關的伊斯蘭教蘇丹穆罕默德二世都來搶一票,在攻下拜占庭之後,自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並提倡「歐洲一定要統一」。連根本就殖民地的美國立國的時候,建築的樣式都刻意以羅馬的樣式自居。

穆斯林征服者自稱甚麼鬼羅馬帝國繼承者,聽起來很奇怪?其實就是說,自稱羅馬帝國這回事,是很實務上的用途的。羅馬帝國雖然崩潰,但是他卻在歐洲遺下了去到拿破崙時代才差不多清掉的政治遺產,所謂的 Translatio Imperii。

為何會有這思想存在?這涉及我並不算很熟悉的宗教,我試圖盡力的將這件事說清楚。有錯請指證。

大家都知道歐洲人普遍信奉基督教,而這導致了西方人普遍心裡都重視相關的典籍,而其中在《但以理書》當中,有所謂的四獸預言,比喻為有四個帝國。最後的帝國會引導人類去到「終結」,普遍理解但以理書中「鐵足」的帝國就是指羅馬帝國。

用另一個角度看,羅馬帝國就是但以理書預言中理所當然的統治者,真命天子。故此,作為一個政治者,如果你知道這個預言是有影響力,能夠輕易說服一些人的話,理性地,不是該將自己代入這個預言當中?故此並不是單純的自誨,而是人類深藏的長期教育與信仰,令人類承認某些事情的「正統與合法性」而不去對抗。

當時讀到這一點,我就漸漸連得到「中華民國」存在的答案。

「中華民國」存在的理由

除開一切感性,很理性的想,無論「中華民國」裡面根本就是臺灣也好,或者普遍九成五的人,都對於中華民國對大陸主權的主張,看成是笑話也好。以及臺灣人很多都抗拒自稱「中國」帶來的額外負擔,不方便以及令人厭惡之處,中華民國本身跟羅馬帝國一樣,他是一件有用的政治工具。

今天的世界秩序建立在由盟軍擊敗軸心國而建立的勝者俱樂部「聯合國」之上,而聯合國的創立成員有「China」,而這個「China」當時真的是 ROC,從當時流傳的照片,照片上有青天白日滿地紅,無論多少年,這些都是不會改變的證物。

也是伏筆。

這個勝者俱樂部「聯合國」「五強」,當中只有美國還是那麼強大,英國和法國雖然還有相當實力,但絕不會是足以對抗美國和俄羅斯,蘇聯也已經瓦解了,至於 China,中華民國今天就如大家所看到的樣子,China 變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正是因為英法衰落,所以他們更死心塌地的維持這個聯合國秩序,正是因為他們變弱,所以他們更不願意失去了五個常任理事國這虛名。更希望聯合國這架構,一直以這形態維持下去。也就是說,五強永遠是五強,即使日本德國實力超越英法,更需要把他們擋在外面,在政治和國際關係上,五強皆有特權。

五強當中,英美蘇法都是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存在的傳統強權,只有 China不是,China 是最有趣的存在,他從一個被大日本帝國侵略而瀕臨變成屬國的國家,因為站對隊而且沒死掉的緣故,突然加入成為了聯合國的創始國和特權階級。中華民國吃了日本這麼多苦頭,感到苦盡甘來,正要享受成果的時候,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趕到臺灣去了。所以中華民國的傳統支持者的不甘心,是很顯然的事,你可以這樣想像。

如果這寫成小說,其實很有戲劇性的,不過現實比小說更有趣。

而當年的中華民國,他們的做法就是優先把一堆條約正本(例如割讓香港的南京條約),文物,印鑑,文人之類的東西,全部搬去臺灣。所以你可以知道,他們已意識到很可能保不住大陸,一心將所有代表「正統」的東西,移去臺灣。這點我想大家都是已聽過的。他們說到底,他們最重視的是這個他們付出了十幾年,大量代價和人命,而贏回來的聯合國創始國特權。

這只是感情的因素嗎?其實以當年的人來說,打了這麼久的仗,直接把臺灣人當成大日本帝國的臣民才是理所當然的事。心裡理應痛恨臺灣人,協助大日本帝國為他們製造這麼多麻煩和痛苦。中華民國搬到臺灣之後,最多是說服自己和臺灣人,大家以後就中華民國人,但要說把剛才才協助敵人,殺完自己的親戚朋友兄弟的人,真心視為同胞,本質上就很違反人性。

只是在大戰略上,特別是快要進入冷戰形勢來說,你站在西方盟軍的理性角度看,卻有一種很大的需要。

1. China 已經存在,成為了聯合創始會員國,而且有了特權。這件事是不能夠改變的,因為一旦改變,聯合國這個秩序和共識就會瞬間瓦解。創始國能趕出去,那英法衰落豈不是也能趕出去?故此即使China 自己亂成一團,但 China 還是得繼續存在。

2. 而 China 存在,那他應該是甚麼?如果中華民國能夠在大陸上多一點的土地,比方說,劃江而治,長江以南都中華民國的。其實還好。偏偏中華民國就是輸到只剩下臺澎金馬。

3. 故此,這個創始國既然必須存在,而他不是中華民國。那就只好承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了,而這助長了共產主義陣營。無論多麼牽強,無論中華民國只剩下臺灣,對於盟軍而言,中華民國必須存在,就是為了既不瓦解初生聯合國的公信力,而美國能控制多一票。(這一票就叫中華民國)

4. 美國控制的這一票對中華民國或臺灣是否有利?這是中性的。大部份時候都是有利的,而實際上,這也讓美國多了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涉的籌碼,在適當的時候,把這一票賣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換取他們去對抗蘇聯。(而最後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成真了)

5. 倒過來說,這就是中華民國對美國的利用價值,中華民國的利用價值是這種政治性,「合法性」,「合理性」,因為有這種利用價值,美國就需要讓他多少有點實力,他必須是一個安穩,富裕的社會。臺灣是註定被出賣的,但是出賣不見得是壞事。因為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資格被出賣,就算是當妓女,也不能長得太醜吧?

故此,在聯合國這遊戲規則以及美國的國家利益下,讓中華民國存在,讓臺灣變成中華民國臺灣省。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這個只有兩個省(還要有一個根本是金門)的中華民國,是一個國際戰略上談判的重要籌碼。因為有了中華民國(可供出賣),就成功策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擊敗了蘇聯。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吃掉了整個會籍,當了聯合國的特權階級,並在改革開放中受惠於美國開放出來的世界市場。

中華民國是因為冷戰戰略而存在的。就像棋盤的兵卒,身不由己,戰力有限,還要是棄子,可是他卻是讓美國勝利的其中一個重要棄子。雖然這可能感情上很難令人接受,自己就是這樣被利用完,可是感情歸感情,戰略上,美國是對的。

蘇聯瓦解之後,中華民國是否就沒有利用價值呢?

不是。

以前的中華民國,是用來賣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換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去牽制蘇聯。但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酬庸當中,壯大起來,自然就不會再事事順著美國的利益了。例如跟日本衝突,例如想要南海霸權。或者其他雜七雜八的事情,雖然這離挑戰美國還真的有很遠的距離,可是可以的話,美國還是想它盡可能的乖下來。免得自己落入尷尬當中,畢竟中華人民共和國真的無法控制它週邊的國家,例如日本,也會失去控制,(比方說中日開戰,不論結果,日本人要保護自己,大肆訓練軍隊時,美國有甚麼立場去阻止?)太平洋的秩序也會全然瓦解,導致了無法預測的結果。

而更可怕的也未必是國與國的衝突,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生變,一種美國無法掌握的變化。試想想蘇聯怎樣滅亡的?他並不是大家高呼民主自由,大家唱著歌的瓦解專制。相反,他的滅亡觸發點,是有一群人看不過眼蘇聯越來越自由,決定政變去「匡正蘇聯」,把戈巴卓夫給監禁除掉。因為葉利欲成功阻止了這次政變,之後的俄羅斯大體上是民主化了。

可是,這不是必然,假設葉利欽失敗了?假設這政變成功了?我們不知道這會發生甚麼事,但我們總不能排除一個可能性,就是那些政變者的計劃全部都成真。蘇聯不僅不瓦解,還因為這些強硬派的主導,而成為一個更強大的軍事政權,成為美國更大的禍患。同樣地,這樣的事情,也可能某天會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部,特別是哪天經濟出了問題時,你可以想像,認為是「美國人的陰謀圍堵中國才搞成我們這樣」的主張,會受到相當的信奉和支持。(而這也不能說不是事實)當整個中國大陸在經濟困境形成這樣的思潮時,清君側的事情也不是那麼罕見了。

真的發生了這種突然出現極端敵視美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候,美國要怎樣辦?美國當然不會不顧慮這問題,所以,戰略理性的推理,就是中華民國這棋子,就被賦予了新的任務:鬼牌。

要留意的是,這裡說的是「中華民國」,不是「臺灣」,為何強調是中華民國而不是臺灣?因為說臺灣的話,大家很直接就聯想到怎樣在地理,海軍陸軍上擋住中國大陸的問題。但這是臺灣的價值,不是中華民國的價值。臺灣的地理戰略意義,使他成為了「緩衝」,但中華民國卻是「鬼牌」。

中華民國是一張不起眼,看似無用的牌,非常詭異。可是,一旦中國出現任何政治上的突變,美國想要保護自己在中國大陸上的部份利益,或者穩定或控制部份局勢的時候,美國就需要著力點。

「中華民國」的戰略價值

大陸網絡上有「帶路黨」一說,很幽默的說,美國來了我帶路,還有改圖表示的是 THIS WAY SIR,當然這是個幽默的玩笑。現實來說,就算條件相當成熟,你想當美軍日軍的帶路黨,可能性還是不大,因為主權國家之間互相派兵入侵是大忌,今天俄羅斯分明要搞烏克蘭,但是表面上還是不承認,而只會說這些是東烏克蘭的反抗軍,就是連俄羅斯也不敢隨便去動這禁忌。

因為強大主權國家的軍隊互相進入已承認的對方領土,這件事變成理所當然的話,這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了。

那麼,誰能介入中國大陸的事情?

「中華民國」。

「聯合國創始國China的原主」。

「China」

非常簡單的,「中華民國軍隊」在中國大陸做的任何事,都不是主權國家入侵主權國家,而是一個主權國家之內,可以是內戰,或者是任何一個行為。總之,就像東烏克蘭和烏克蘭在打的一樣,就算東烏克蘭軍隊根本就俄軍,可是還是沒打破那規則,戰爭還不致於全球性失控,行動也更方便。是的,就是那個現在誰都不提,荒謬至極的「反攻大陸」。

當然你可能會說,哈,反攻大陸?中華民國國軍的戰鬥力可能嗎?

那就看回東烏克蘭的叛軍,你會發覺,實際上大家需要的是一個「法人」,中華民國提供的是法人,是名義,是代表。他要擁有軍隊,是因為要證明他擁有,真的應用時,他很可能根本就沒很多臺灣人。他真的應用的時候,很可能他的成員,實際上是一群臨時編組的(從中東和非洲請來的)傭兵,軍事保安公司(例如黑水),獨立參與的「志願軍」(可能是美國人或日本人),收編了的「前解放軍」,被改編的警察部隊,或者臨時在中國大陸徵募的新民兵。

當然,他可以包括現在的國軍和臺灣人,但不代表他就是,只要有充足的軍備來源,錢,以及僱用渠道,這世界可以突然出現一支有相當戰鬥力的「中華民國軍」,可是裡面都是一些黑人,穆斯林,白人,日本人,他們由中華民國政府負責補給和僱用。而中華民國的錢何來?可能是美國的特殊補助,或者是不知為何做了一些在美國市場很賺錢的生意。然後這支中華民國軍,還可能會有大量的「用 1 美元價格賣出來的廢棄美軍裝備和艦艇」。

這在商業世界天天都發生,這是甚麼?正是「代工」,臺灣人應該很熟悉,世界名牌的手機,不等於他不可以在大陸生產。

他們可以隨時去中國大陸代表聯合國的China「維持和平」,而臺灣人在這時候就有用了:以上那些傭兵,就算會打仗,直接佔領城市也會引起嘩然,那到時還是需要國軍,一群懂說國語,普遍黃皮膚,黑眼睛,文化相近的軍隊,去公然的「進入混亂的城市,回復法律,治安與政府運作」。

而以上的操作,就不是主權國家軍事介入別的主權國家,北京政府可以宣稱這是「美國支持的叛軍」,可是美國也可以說「中華民國就是創始國,證據確鑿」去凹,這樣北京就算怎樣說,大不了是憤青會對這種無賴行為非常憤恨,打爆電視機說句「幹!騙我!」,可是四週的國家卻很歡迎用這樣的方式。因為這方式是針對中國獨有的。

因為有了「中華民國」美國才可以這樣玩,這是「臺灣」做不了的,當然臺灣人自己應該不太樂意被美國人將來某天這樣利用,涉身一些自己根本不想管的中國大陸的事情。但倒過來說,臺灣擁有的這個中華民國,對美國有戰略利益,美國還是會多少看臺灣一眼,因為你現在沒用,不等於將來沒用。丟棄中華民國,對美國來說就是少了一張牌,美國人還是想要這張牌放在手上,隨時有機會可以翻出來。

如果想要美國人丟棄中華民國這張牌,那麼,唯一的可能性是:你能提供一張更好用,更能有必要時可以介入中國大陸的牌,暫時似乎是沒有。

因此,中華民國會存在下去,美國喜歡他存在,不是因為喜歡這裡的政府或者官員,不是因為他們英文好,不是因為他們灌了美國迷湯,全都不是。而是這張牌就算發臭,他在某天還是可以有其獨特用途的。

北京自然也明白遊戲可以這樣玩,所以他們也覺得中華民國這東西,今天看起來很可笑無力,但認真打起來這張牌還是有隱憂的。「國粉」這種東西,雖然是「反對臺灣獨立祖國分裂的大統一主義者」,對於臺灣獨立主義者來說,國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沒分別的敵人。但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一旦中華民國這張牌打出來,這些人會產生危險,故此他們最多是稍為公正去評論「蔣介石」,卻不會太過放任大家去對中華民國有甚麼期望,對於北京而言,中華民國還是滅亡了比較好。

該如何看待「臺灣」與「中華民國」

那,對於臺灣人而言該怎樣?其實要清楚認識到,臺灣,中華民國,這兩者對於臺灣人自己的感情認同,與工具價值,兩者要分得很清楚。

有工具價值的東西,不一定要有感情認同,就像我們不會愛上家裡的馬桶。同時,有感情認同的東西,不要過度高估其工具價值。而且也要時刻留意,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想不想,我們的命運總是受其他有力量的人影響。不過,不見得就任由「擺佈」,畢竟有力量的人自己之間也是敵人,清醒而且有智慧的想清楚他們要的是甚麼,利用他們的矛盾和禁忌,清楚自己的利益與立場,是可以在夾縫中找到生存和壯大之道的。

將感情與理性,充份的分開,視乎自己的需要與生存,看清楚形勢。中華民國和臺灣兩種東西,最理想的狀況,就是在哪個比較有用時,拿哪個出來,而不是互相排斥,制肘,靈活的納入自己的工具箱裡,控制工具而不被工具控制,那才能夠確保自己的生存,未來與繁榮。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777/941174]

==========

Excellent ! 所以我一直認為臺灣只需要正名為「臺灣」,而不是倒權;留著「中華民國」之魂,更能發揮西方烈強的「鬼牌」作用(好像變成美國的召喚獸XDD)。因為:

1. 「臺灣」有經濟價值,它是一個國際品牌,這名義的價值高於「中華民國」(參考:<< 從國體和時空角度簡說中華民國之存在 >>「中華聯邦」之構想—城邦的命名方法與邏輯)。
2. 「中華民國」有政治價值,它是一個「體」又是一個「魂」(參考:<<在哲學上簡說「中華民國存在與否」>>),這「體魂」是可保護臺灣,同時也可以待機「反共」。

我希望中華民國派和臺灣獨派最大的共識是正名「臺灣」。正如作者所說,臺灣重新要建國,除非在西方烈強眼中是另一張更好的牌

為什麼之前我大力支持「太陽花」學運呢? 因為今天的國民黨利慾薰心,把自己變成共匪的「鬼」,腦殘!在做「鬼」的立場來說,蔣家到李登輝都比馬的聰明得多XDD 只剩下王金平是稍為有看頭的。

後來,國民黨以「臺灣」名義進「亞投行」是對的,接下來是要以「國與國」或「兩個主權地區」關係做成員。不過,目前看來進不進也沒關係,我已預計中共會「處處逼臺」,所以「亞投行」申請期叫臺灣繞道投資,讓外國來作用掩護 (參考:<<以防中共的「藉外資之力,攻臺之政商」,臺灣應「棄服入亞」>>);也說了「中國人想民主的話,要好好地跟老外合作」。在中國的台資廠是時候「換莊」了

政治是鬥智的,我不想什麼都說出來(也沒空寫這麼多,要上班),這樣才可以觀察什麼政黨、那些人值得支持。另外,我個人喜歡玩「推理遊戲」XDD 很多人說政黨只是會利用人民而已,但我不認為完全是。在我眼中,「黨」只是一個工具或者共事的平台。最良好的民主國家,是人民利用政黨,而不是政黨利用人民。

要改名和留著「體魂」其實沒很複雜,按陳雲的部份做法(參考:<<城邦論與台灣主權>>),稍為改中華民國憲法,把臺、澎+金+馬組合為1-3個有限度自治城邦便行,just paper work。不過,要面對的是假獨派(中共派來分裂臺灣的親共獨派),但也小case。

我對今天的國民黨評價是: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