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暴民》,紀錄下臺灣參與三一八運動的青年身影,也展現了導演周世倫對社會運動、公平正義的關懷。隨著《暴民》到各地巡迴播放,周世倫也結識了臺灣國內外、包括香港的紀錄片工作者及社運組織,開啟跨越國境的運動連結。「反送中」運動爆發,香港的青年遭受政府前所未有的鎮壓,臺灣除了支援抗爭裝備,現在更成為他們避險、尋求治療的避風港。為了幫助這些年輕、需要陪伴和各種支援的勇武青年,原本扛著攝影機拍片的周世倫,投入協助香港來臺青年的行列。他更發起「香港援助與安置計畫」募資,並將資金交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信託,讓香港勇武青年在臺灣能獲得妥善的醫療及安置。
「保姆車」必備反監聽、反跟蹤裝備,防範「你看不見的紅色滲透」
接待、安置、陪伴香港來臺的勇武青年,是周世倫幫助香港民主抗爭的一項重要工作。開車接送香港青年,載他們到暫時安置的住處或就醫,是周世倫的日常,也讓肩負特別任務的車輛就像是「保姆車」。他向記者出示兩台神秘的機器並指出,像他一樣幫忙載送香港青年的「保姆車」,車上一都會配備反監聽、反跟蹤和反偷拍的設備。記者當下無法理解,為何香港青年都已經到了臺灣,還有這層安全顧慮。周世倫表示,雖然臺灣民主、安全,但還是存在著一般人不容易察覺、隱身社會裡的「紅色滲透」勢力,不得不小心防範。
去年一月,曾爆發香港親中媒體《大公報》、《文匯報》派人員以觀光簽證入境,實際上卻是對當時來臺參訪的香港運動青年進行監控、偷拍的消息。經國安單位調查後,更發現有臺灣徵信業者也受聘牽涉其中,還牽連出有三名港府「退休情治警務人員」頻繁在臺灣活動、出現在有香港運動青年出席場合的案外案。
周世倫以這些報導向記者指出,中國情治人員滲透入臺進行各項跟監情蒐的傳聞從沒停過,現在連臺灣徵信業者也可能成為他們的消息來源,「有些人覺得我矯枉過正,但我認為還是小心點比較好」。
孤獨而忐忑的「自由行」:香港抗爭青年的臺灣故事
香港民主抗爭中走在第一線的勇武青年,他們戴著防毒面罩、工程頭盔、全身護具的形象,已變成「反送中」運動的鮮明象徵,這群人的真實樣貌,也因此蒙上神秘面紗。
周世倫指出,來到臺灣的香港抗爭青年,年齡從 13、14 歲到 30 多歲都有。其中,年紀相當於臺灣國高中、大學的學生佔了多數。他說,這些青年絕不是臺灣親中政客口中的「亂七八糟鬼小孩」或是「暴力份子」,裡面有不少人甚至還是外國名校都想搶著要的優秀學生。他們有些只是短暫來臺灣停留,有些現在則是已經取得臺灣的學籍,開始就學唸書。
從臺灣三一八運動青年,看到香港青年「勇武仔」,周世倫說,很多參與抗爭的年輕人,其實都是相當聰明、有思考能力、有理想和具有開創性的人才。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臺灣有些政黨、政治人物要不斷批評及排斥香港抗爭青年,「以他們的條件,很多國家都會搶著要」。
這些青年從香港來到人生地不熟的臺灣,周世倫因為接送、陪伴他們,彼此變得熟識,讓他在青年的心中獲得像父親的角色,成為他們吐露心聲的對象。他在對話中發現,香港青年對臺灣即將到來的選舉和未來發展,其實相當關心,更流露出焦慮的心情。
和「勇武仔」對話的過程中,周世倫說曾有個孩子憂心忡忡的向他表示,「導演,你可不可以拜託臺灣人,好好地看清楚、好好投票,不要選出一個傾中的政治人物當總統?」。另一個青年則是在聊到為何會參加抗爭時告訴他,「我們的上一代選擇不關心政治,選擇不說話、賺錢發大財,我們這一代毫無選擇,必須用自己的身體、人生與未來,對抗極權專制的中共。我們已經示範一次了,難道臺灣人完全無感嗎?」
某天,他接到一通來自飯店的電話,飯店人員表示,一個受到安置的香港女孩把自己鎖在房裡一直哭,希望他過去幫助了解狀況。因為這位女孩並不是他經手安置,他抵達後試圖跟她溝通,但女孩一直不願意多說什麼。他坐在房門外等了好幾個小時,雙方才開啟對話。經過深談和確認女孩的處境,發現她只是因為曾路過抗爭現場,被警察登記資料,父母因為擔心就把她送來臺灣。周世倫聯繫律師,評估女孩的情況,確認她回家後能夠平安,後來就安排女孩順利返港。這位女孩的故事,凸顯了對港府的不信任和恐懼,已經深植在香港人心中難以抹滅。
看盡香港青年承受苦難 周世倫:希望臺灣人看清「一國兩制」後果
來到臺灣的香港抗爭青年,除了來尋求暫時的庇護,其中還包括不少人,是來就醫治療。周世倫指出,因為香港現在已陷入近乎「白色恐怖」的狀態,很多在抗爭過程中因警察施暴受傷的人,擔心被警方追查逮捕,都不敢直接到醫院尋求治療。有些受傷的香港抗爭青年,是忍著傷撐過好幾個月,抵達臺灣後才去醫院看診、治療。
因為沒有臺灣健保身份,醫療費用成了香港抗爭青年及臺灣援助者必須面對的沈重負擔。周世倫說,「我前幾天才帶 3 個人去看診,光檢查就花了 3 萬,其中一個因為韌帶斷裂,要動手術可能要再花超過 10 萬,所以才需要募款,不然實在吃不消」。記者問他,香港抗爭青年受傷大多是什麼情況?周世倫指出,最多的是骨折。有一個青年則是因為被警察壓在地上施暴,雖然他後來被其他勇武青年救走、沒被逮補,但他來臺灣看醫生的時候卻發現,脊椎已經整個彎掉,影響行動。周世倫語帶不捨地說,「看到他走路一跛一跛,我每次看就每次心酸」。
香港抗爭青年來臺後,雖然後續的規劃各不相同,不約而同的是,都希望有機會能不再受中共統治。周世倫說,有些香港青年來臺,就已經決定把臺灣當作中途的停靠站,並尋求前往歐美長期居留、取得身份的機會。他們的理由是,「我已經逃難一次,不希望留在臺灣,可能還要面對第二次逃難」。但也有些平時就有健身習慣的青年,來到臺灣沒有停止鍛鍊,他們認為臺灣雖然有可能面對和香港一樣的處境,但他們不想離開,持續健身就是為了預防哪一天臺灣陷入香港現在的狀況,他們要跟臺灣人站在一起對抗中國。
訪談結束前,周世倫掩不住對政治局勢的擔憂並強調,香港人用他們的遭遇,告訴臺灣人「一國兩制」的後果,希望臺灣人要看懂,在大選中做出能讓臺灣民主自由永續的正確選擇。
[https://musou.watchout.tw/read/FTxBgdo4MkfMgnuFtOAF?fbclid=IwAR2zckz_kEBHldQYofCWqkIzIbfyhYnJhAyYMYE_Srk7VvKiDILSZyW5pD8]
==========
跳出抗爭和前綫的同溫圈,其實很多已出來工作的香港女孩仍然在是選擇「好麵包」多於「愛情」。香港人和大陸人的本性都是賺錢為上,差別只在於香港比較有錢,可以稍為追一下夢,多一點浪漫。香港人比大陸人勤快,背後就是比大陸人更想賺多點,更踏實的另一面就是更想要「麵包」,習慣做樓奴的人更不會追求理想。這就是亞洲金融中心的本質。
把大陸領導喊過的「民主不能當飯吃」換成「愛情/理想不能當麵包吃」就秒懂,就算是一起出來抗爭,不少只是三分鐘熱度,沉醉於一時浪漫而已;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太高估香港人的偉大,只會讓自己受傷。
最近,我認識一個年輕、大專畢業、有幾年IT工作經驗的抗爭者,接近一年找不到工作,正在吃「綜援」。他又第3次突然消失了。這下的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00254603660174/)是他開的:
沒想到今天還有人遇上我過去十年來常遇的情況,看來香港「多了人覺醒」不代表「多了人會救人」。抗爭者除了依然面對打壓,也有很多不抗爭的人趁機上位、討好大陸。想像一下當年抗戰的時候,共產黨(非抗爭者)就自己壯大,漢奸(親中人士、賣港賊)就通敵(大陸)壯大,只有充滿理想、熱血的國民黨(抗爭者)「傻痴痴」地去抗日(中共),最後被共產黨和漢奸當「人血饅頭」地吃......「中共+港共」比當年的日軍更邪惡。
有理想的你們,找臺灣(或民主國家)的伴侶會比較容易些。因為那裡還有「民主」,有很多人吃著價廉物美的早餐(麵包、蛋餅)、住著舊房子陪你追夢;等你下課、下班,一起去貼連儂牆、遊行、唱歌......「和你X」:
你住的邨子裡,我住在你的附近,下了課(下了班)與你不期而遇。
高中三年我為什麼,為什麼不好好讀書,沒考上跟你一樣的大學。
我找了份工作,離你住舍(公司)很近。
當我開始學會做(愛上吃)蛋餅,才發現你不吃早餐。
喔...你又擦肩而過,你耳機聽什麼,能不能告訴我。
站在抗爭隊中唱歌看星空,教室(公司)裡的燈還亮著你沒走。
記得我想給你的民主,都什麼年代(年紀)了到現在我還在想著。
總有一天總有一年會發現,有人默默的陪在你的身邊。
也許我不該在你的世界,當你失去自由也代表我已經走遠。
學校旁(火車站)的廣場,我在這訴求理想,等你下課(下班)「和你走」好嗎?
彈著琴唱你愛的歌,抗爭一點都不痛苦,痛苦的是你根本沒看我。
我唱這麼走心,卻走不進你心裏。
在人來人往找尋著你,守護著你不求結局。
喔...你又擦肩而過,我唱告白氣球,終於你回了頭。
===
那種混合個人感情和守護社會的高尚情操,繼承了古代俠客那種「江山與美人」的愛和兩難;這跟日本武士蠻像。香港的勇武年青人,留在「民主不能當飯吃」、「愛情/理想不能當麵包吃」的國度,你們在他/她們眼中只是「廢青」或甚至「痴漢/瘋女」。
我依然認為,華人中,臺灣人是最有義氣、最真、最有溫度的。希望你們找到臺妹/仔並落地生根,好好回報臺灣。God Bless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