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Wednesday, January 23, 2013

蘇格拉底的愛情觀

有一天,蘇格拉底對柏拉圖微笑著說:“你去麥田裏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麥穗回來,在 這過程當中,只允許摘一次,並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頭。” 這個考驗,很應該給在求學階段的人經歷。免得長大後,發覺跟當初的幻想有出入而分開,希望有更好的“麥穗“,延續自己的幻想。尤其是唯物的女男性;男的看 表美,女的看家產。 不過好多人都不明白,大部份都無哲學頭腦。她們即使有株好的,稍有差池,跟當初的幻想有差距後,就會選擇了有個想法「這裡這麼多麥穗,我不相信我選不到更 好的”。問題在於自身的不知足、缺乏「神交」和過多的幻想。 我從這故事看得出蘇格拉底是很重視愛情和有思想成熟的人,但他談戀愛次數(可能)不多。 在他出題之前,很可能早已明白麥田中所有麥穗是相同物,形上/客觀上機乎一致。所謂“最好”的判定在於主觀的心,因主觀的心對某些麥穗有異而產生其獨特的 感覺,才有好壞的比較。所以題中“最好”可猜到他很可能偏重用“精神”/“心”來選麥穗的,是唯心戀愛而不是唯物。如果以上正確,亦可推論,他所認為最好 的麥穗,偏重於有沒有某些感覺(很可能包括對象傳達的和主體產生的)。對有感覺的麥穗,他很執著,不會放手。 愛情本身是唯心的。重物的婚姻,肯定不是愛情的進一步階段!它只是一種相處或資源共用的結盟,結婚証書只是協議。同時亦可知,把所有財產分配給對方代表愛 的程度,更是違反"愛的邏輯"和不切實際。 "婚姻是愛情的進一步階段"只是愚人才會相信謊話。“婚姻後生的小孩是愛情的結晶”也是謊話,它只是滿足自己願望的產品或投資的工具,在城市中是奢侈品。 以上婚姻的理論實用價值高低,在於婚姻重心還是重物。 有人會問:“共同承擔和分享物質不是愛的表現嗎?”我答:“愛是願不願意,而不是能不能夠。能否表現出來,就是能不能夠的問題,包括外在因素。” 以麵包和水來比喻愛情只是唯物者的想法,根本不知什麼是愛情。 他的愛情觀,也是我從小到大都不變的愛情觀。

愛情本來不是實物,為何偏重唯物角度來衡量它?


[201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