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Friday, June 28, 2013

為何斯諾登選擇《衛報》?

 http://hk.news.yahoo.com/blogs/worldmag/%E7%82%BA%E4%BD%95%E6%96%AF%E8%AB%BE%E7%99%BB%E9%81%B8%E6%93%87%E8%A1%9B%E5%A0%B1-014023884.html


洩密者斯諾登獲準離港,到厄瓜多爾尋求政治庇護,此事成少數與香港有關的外交燙手山芋,港媒關注短期內都應不會降低。

這 位美國前中情局人員刮起的洩密風暴,由他向美國《華盛頓郵報》和英國《衛報》披露國家安全局監聽計劃「稜鏡行動」開始,當中曝光的通訊監察工作規模之大前 所未見。聲稱自己不是間諜,只是一名美國人的斯諾登,卻選擇向英國媒體《衛報》記者Glenn Greenwald率先披露身份。爲什麼他會選擇《衛報》?

除了直觀的人身安全考慮,需盡量確保有關他的情報不會落入美國政府手中,因此不選美媒,《衛報》本身的定位無疑給斯諾登打了一支強心針。

作為英國左傾大報,《衛報》有紮實的獨家新聞往績,揭發醜聞大多直接挑戰建制。不計斯諾登,近年最轟動要數世界新聞報竊聽風波。記者由2006年開始深入調 查該屬傳媒大亨梅鐸旗下小報的新聞操作,揭發《世界新聞報》入侵年前被謀殺女學生的留言箱,也暴露警方包庇該報編輯。報道令多人被捕,政府成立調查委員 會,也令這份有168年歷史、英國最暢銷的週日報倒閉。

另一件較少人提及的是《衛報》在2009年如何靠偵查報道推翻一名身亡報販的驗屍結果,揭發英國警方濫權。二十國集團峰會舉行期間,英國國內示威不斷。Lan Tomlinson在倫敦報檔下班回家途中突然休克身亡,驗屍結果裁定他因心臟病發自然死亡。《衛報》記者Paul Lewis不相信警方解釋,窮追不捨,最後找到一名旁觀遊客所拍的片段,證明一名Tomlinson死前數分鐘遭一名警員從後攻擊,再推倒在地。片中死者雙手插袋,絲毫不像示威者。第二次驗屍結果證實為創傷導致內出血死亡。報道衝擊警方威信,也牽起有關政府權限的激烈辯論。

這次斯諾登選擇向《衛報》表明身份,無疑是對其投下信心一票。負責記者也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並多方位作深入報道,讓大眾知道究竟自己還剩下多少私人空間。

一支筆,未必每次可激起千重浪,但一但爆發起來,威力卻可無遠弗屆。

Tanna Chong
倫敦大學學院國際公共政策碩士生
駐倫敦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