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換成
「《我們的青春,在北京》這部片,很多人以為只是在講政治,但它其實更多是在講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錯。我們可能把錯誤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這有可能發生在人對人,也有可能發生在國家對國家。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作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這是我身為一個北京人最大的願望。」
這樣,那是不是「陸獨」?何謂「臺獨」言論?
在國際眼球下的場合,最好不要胡亂定義別人的話語,有很多事情不是一堆人說了算。寫實的電影就是可以帶出不同人或地方人文的想法或故事,傅導演沒有不專業,反而是圈子裡多不專業的人或政治神經病者。大陸不接受那題材,可以不上映。「金馬獎」好歹都是臺灣人的重事,當地人講出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是理所當然,但「中國人」在頒獎禮搞政治、集體杯葛就是沒修養、不尊重。
逃稅的都可以愛國,愛臺的是「臺獨」、「反中」。中國人就是那樣,「貪」是人之常情,大眾可以接受或原諒;有個人想法、說一句不中聽的的就該死;難怪中國這麼多貪腐!有性慾也是人之常情,幹嘛不接受或原諒那些性侵犯呢? 中國性侵犯也可以愛國啊!更愛中國女孩啊!又或者一個男人只有跟一個天天說愛她,就可以財色兼收之餘,也可以在外面亂搞;難怪中國這麼多「網絡情緣」詐騙。臺灣人有一句話「只要男人給女人精神上的舒服,女人就會給男人肉體上的舒服」;看來換成中國政治是「只要人民給領導人精神上的舒服,領導就會給人民財物的舒服」;精神病人最缺的是什麼? 不就是精神上的舒服嗎? 天天要「Kimochii」、「我愛你」!難怪有些高層上班都可以看AV!當「愛國」成為犯罪的擋箭牌或甚至免死金牌,那國家不崩潰才怪!
中國人,自古不變的是,越有問題或野心大的人,越愛政治投機。那些人把最簡單的小事情亂扣帽子和放大,就像把一件沒低成本的東西經過加工而增值,賣個好價格;那不就跟好吃懶做、愛走捷徑的「炒賣」/投機客的行為差不多嗎?一部電影的背後藏著很多人的血汗,不覺得因為一堆神經病的排斥而搞到賺不了錢很可惜嗎?這樣只會「劣幣驅逐良幣」。怕神一般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
我覺得中港臺不少華人骨子裡是有種「背叛」基因,它是跟隨不同米飯班主說不同的話。以這些「親中」娛樂圈人士的例子,20年前已有臺灣人去大陸工作,但不會像今天那樣刷政治票;我認識的臺灣人,只會表達自己來自臺灣或中華民國。已前的香港人,也不會說自己來自「英屬香港」。我從來沒聽過同鄉說自己來自「中國海南」,或者其他中國人說自己來自「中國XX」。
填表格時,不管是在哪裡,我都是跟已前一樣:「Born Place= China, Nationality = Hong Kong」,從來沒有:「Born Place= PRC, Nationality = British, Hong Kong」或「Born Place= PRC/China, Nationality = PRC/China, Hong Kong」。為啥? 1) 習慣;2)香港是個出名的城市,全世界都知道香港在哪。東亞華人寫「北京」、「上海」、「臺灣」,連「老外」一看都知道;相對,外國人寫「California」、「Sydney」、「Ireland」、「Bangkok」、「Kuala Lumpur」......稍為有國際認識的華人都知道,他們不會特意說如「USA, California」,要不「USA」,要不「California」。所以,我覺得東亞華人特意說「中國臺灣」或「中國香港」是多餘的!北京人會說「我來自中國北京」嗎? 如果這是大陸統戰相關官方的要求,我認為是「畫蛇添足」!
你不是從政、帶著政身份或政治任務,根本無必要特意或動不動就扯上政治表態;尤其是公眾人物,越扯越多是非。雖然這是刷曝光率的伎倆,但不見得特別討好,反而引起更多民間騷動或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衝突,簡單說是「添亂」。
今天的大陸也有不少人跟外國企業合作,但他們不會「媚外」。例如,我有親戚長期跟日本三凌重工合作,雖然他們也欣賞不少日本的東西,但不會說「日皇萬歲」或顯得「媚日」,也不會提日本「侵華」史;完全不扯上中、日政治。在開放經濟區或者跟外國人合作,每個人都自己的國家或政治立場,講政治立場或歸邊就等於在公司拉幫結派、搞圈子、非我族類,很難團結合作,不然就很假偽(如中國人在美企支持美國制裁中國,抬美或貶中;反之亦然)。工作歸工作,排除不必要的因素,會合作得順利點;一間公司多辦內部小圈子政治已經是亂,再加上搞外部的政治只會亂上加亂。
那些把政治帶回公司的人根本不是專心於工作,只是想搞政治投機。跟著「飯碗」變嘴、變臉的人,人不真、不忠於自己,通常不是什麼忠誠的人或好東西。例如范冰冰,一個逃這麼多稅的人真的那麼愛國? 那些「中國人」清一色用「共青團」的圖片,你們知道「共青團」是個出名多民族主義者、 老化又民粹的組織嗎? 聽說習近平曾於2017年嚴厲批評「共青團」空喊口號、形同虛設、四肢麻痺、「說科技說不上、說文藝說不通、說工作說不來、說生活說不對路。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句官話、老話、套話,同廣大青年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愛好,那當然就會話不投機半句多。」不管是否真,反正我覺得它是那樣,都是思想落後又極端的左派;裡面的人大部份都是文化或水平比較低的。
老闆是消費者,員工是勞動服務提供者;什麼位置,該做什麼事。專業的人只忠誠於職業而不是其他,更不是像「黑社會跟大佬」般跟老闆或上司。你不是什麼組織的黨員或國家代表,何必刻意把自己活得像個黨員或代表般?可能有些演藝者沒有讀「演員的自我修養手冊」,不清楚自己真正的身份。
有智慧的人是活得像外交家那樣,促進民族共融之餘,也要公正待人處事;而不是像無事獻殷勤的狗或者敵人那樣。民族認同、價值觀或政見畢竟是個人的事,即「私事」,要公私分明。
第五十五屆 #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 #台灣》導演 #傅榆
我不覺得有傅榆問題,因為臺灣文化和制度跟大陸明顯很不一樣,當然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一男一女,就算結了婚,也是兩個獨立個體;不然你打破自然規律,弄個「合成獸」給我看看。政治神經病的人才什麼都扯上政治,杯弓蛇影,或者跟性幻想豐富的人那樣光看著胸罩、簡單的圖形或甚至聽到女人隨便講一句「也滅蝶」或「 気持ちいい」都可以「自我意淫」。看來「獨立」或「中國」就等於陸、臺某些人的政治「也滅蝶」或「 気持ちいい」。
你所講或者認為的,往往只不過是自己腦海的東西而已。社會上鼓吹著「性幻想」風氣,使更多人容易「性幻想」和不懂尊重別人,文明倒退。
臺灣人啊!你們畢竟是臺灣長大的,我拿個「土」一點的比喻:有些人有親娘、養娘、奶娘或甚至後母,娘跟娘之間的爭吵,是她們的事,但起碼自己不要傻傻分不清。對我來說,「中國臺灣」或「中國香港」只是「八婆式政治」,閒來無事用來刷寵、刷存在;就好像古代一堆宮庭裡熱衷於講是非的「八婆」一樣,特別令人煩厭!只有昏君才會被小人和「八婆」迷惑。
臺灣選舉是一個很有營養的大型「節目」。不要說電影,以「關鍵時刻」節目為例,它的一切都形造一種很有吸引力的氣氛,包括用詞、用語、語氣、節奏、肢體、表情......都可以感受到臺灣的中文和表達能力都很有水準(
記得在群聊時,一個臺灣老演員講過「臺灣的音樂是『水準』,音要準,香港是求『水平』」;兩個字的英文普遍翻譯都叫做「Level」,但文字意識的重心分別是(Quality measure bases are respectively) Height and Precision;例如,「關注程度高」和「關注程度準確」已經有微妙之差了;在科學計算上,Ranking of 9999和99.99有分別,也有不同的用處。這兩個字再延伸到不同的藝術和文化領域,兩地的藝術和文化是有重心上差別的。所以,就算是粵語歌,如果歌手、作曲或填詞是浸淫或取臺灣文化的人唱/創的,我基本上都能分得出
),臺灣人在意識形態裡已習慣或熟悉「準」的模式和規律,所以他們如節目上的每一位都表現得很自然;這個「自然」給了觀眾一個very real picture and image,Therefore, such impression stimulates audience to imagine / think more,是一種很大、能打進較深層意識的說服務力。就是因為「精準」,才可以礸進你的意識中;一個看來很普通但又很有力的例子就是傅榆那能刺激部分大陸人的幾句話,如果不是有政治神經病,不可能因它而騷動,背後是有心理學問的。有一種處理方式叫「難得糊塗」,希望大陸人在(尤其是兩岸或國際上的)政治這塊懂得怎用它,不需要連「龜毛」都放在心上或甚至傷到自己。
你看不到這些「水準」和質素之高,就不會明臺灣民主的價值,是香港選舉遠遠比不上的。我可以想像到在臺灣學「中文」,不只是中文。